雖然是一本出版了幾年的作品,但是這本書毫無疑問值得讀一讀—從十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技術(shù)交織的人類發(fā)展史。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6個人種,為何今天卻只剩下了我們自己?我們曾經(jīng)只是非洲角落一個毫不起眼的族群,對地球上生態(tài)的影響力和螢火蟲、猩猩或者水母相差無幾,為何我們能登上生物鏈的頂端,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
人類:一種也沒什么特別的動物
人類早在有歷史記錄之前就已存在
早在兩百五十萬年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非常類似現(xiàn)代人類的動物。他們與一同共享棲地的其他生物相比,并沒什么特別突出之處。如果到兩百萬年前的東非逛一逛,你很可能會看到一群很像人類的生物:有些媽媽一邊哄著小嬰兒,一邊還得把玩瘋的小孩抓回來,忙得團團轉(zhuǎn);有肌肉猛男捶著自己的胸膛,只希望旁邊的美女能夠垂青;也有年長的充滿智慧的大家長,對這一切早就習以為常。這些遠古時期的人類已懂得愛和玩樂,能夠產(chǎn)生親密的友誼,也會爭地位、奪權(quán)力,不過,這些人和黑猩猩、狒狒、大象沒什么不同。這些遠古人類,和一般動物比起來沒什么特別的。他們?nèi)f萬沒有想到,他們的后代某一天竟能在月球上漫步、分裂原子、了解基因碼,還能寫寫歷史書。說到史前人類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們在當時根本無足掛齒,對環(huán)境的影響也不見得比螢火蟲或是水母來得多。
生物學家把所有生物劃分成不同的“物種”。而所謂屬于同一物種,就是它們會彼此交配,能夠產(chǎn)出下一代。例如馬和驢,雖然有共同的祖先,有許多類似的身體特征,也能夠交配,但它們彼此卻缺少性趣,就算刻意讓它們交配,產(chǎn)出的下一代也是不具有生育能力的騾。因此,驢的DNA突變不可能傳給馬這個物種,馬也不會傳給驢。于是,我們認定,馬和驢屬于兩個不同的物種,有各自不同的演化路 徑。
從同一個祖先演化而來的不同物種,會屬于同一個“屬”。例如獅子、老虎、豹和美洲豹,雖然是不同物種,但都是“豹屬”。生物學家用拉丁文為生物命名,每個名字由兩個詞組成,第一個詞是屬名,第二個詞則是種名。例如獅子就稱為“Panthera leo”,指的是豹屬(Panthera)的獅種(leo)。
許多屬還能再歸類為同一科,同一科的所有成員,都能追溯到某個最早的雄性或雌性祖先。
至于智人,也屬于某個科。雖然這件事看來再平凡不過,卻曾經(jīng)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秘密。智人一直希望自己和其他動物有所不同,仿佛整個科只有自己存在,沒有兄弟姐妹,沒有遠近親戚,而且最重要的是:沒有父母??上н@絕非事實。不論你是否接受,我們所屬的人科不僅成員眾多,還特別吵鬧—那是一堆巨猿。與我們最相近的親戚,是黑猩猩、猩猩。其中,黑猩猩與我們最為接近。不過,就在六萬年前,有一頭母猿產(chǎn)下兩個女兒,一頭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頭則成了所有人類的祖奶奶。
家族秘史
智人還有另一個更見不得光的秘密
我們有許多堂、表兄弟姐妹,而且沒什么文明,但這還是小事一樁;我們其實還曾有很多更相近的兄弟姐妹。
人類已經(jīng)習慣以為自己是唯一的“人”,是因為在過去一萬年間,“人種”確實只剩下智人一種。然而,“human”一詞真正的意思是“屬于人屬的動物”,而過去,它可不只包括“智人”。我們在最后一章也會提到,不久之后,很可能我們又得再和一些不屬“智人”的人類競爭。為避免混淆,以下講到“智人”,講的就是“homo sapiens”這個物種的成員,而講到“人類”,講的則是“homo”(人屬)的所有現(xiàn)存成員。
最早的人類是從大約兩百五十萬年前的東非開始演化,祖先是一種更早的猿屬南方古猿。大約兩百萬年前,這些遠古人類有一部分離開了家園而踏上旅程,足跡遍及北非、歐洲和亞洲的廣大地帶。北歐的森林白雪皚皚,印度尼西亞的熱帶叢林濕氣蒸騰,想活命顯然需要不同的特征,因此人類也開始朝著不同方向進化。于是人類發(fā)展出幾個不同的物種,而科學家也為每一種都取了華麗的拉丁名 稱。
在歐洲和西亞的人類成了尼安德特人。比起我們這種“智人”,尼安德特人更為魁梧,肌肉也更發(fā)達,非常適應(yīng)西方的歐亞大陸在冰河時期的寒冷氣候。至于在東方的亞洲,住的則是直立人,一共存續(xù)了近兩百萬年,是目前所知存續(xù)最久的人類物種,看起來我們智人也很難打破這項紀錄。光是一千年后還會不會有智人存在,現(xiàn)在看來都令人十分懷疑,所以和兩百萬年比起來,我們真的是小巫見大巫。
至于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則住著梭羅人(拉丁文意為“來自梭羅谷的人”),這種人很能適應(yīng)熱帶的生活環(huán)境。同樣在印度尼西亞,還有另一個小島弗洛里斯,這里住的遠古人類則經(jīng)歷了一場侏儒化的過程。曾有一段時間,因為海水水位格外低,人類因而初次抵達弗洛里斯,而且當時和大陸的交通往來十分便利。但后來海水再次上漲,有些人被困在島上,物資十分缺乏。那些長得高頭大馬的人,需要的食物也多,于是最早在島上餓死被淘汰了。長得矮反而成了生存優(yōu)勢。經(jīng)過幾代之后,在弗洛里斯的人都成了小矮人??茖W家把這種獨特的人種稱為“homo floresiensis”(弗洛里斯人),身高最高不過1米,體重最重也不過25公斤。然而,他們?nèi)匀欢萌绾沃圃焓鳎踔僚紶栠€能在島上獵象。不過倒也公平,在這島上的象也是一種矮個生種。
第三章 亞當和夏娃的一天
狩獵采集者的烙印
在智人的歷史上,他們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都是靠采集為生。在過去兩百多年間,有越來越多智人的謀生方式是在城市里面勞動,整天坐辦公桌前;而再之前的一萬年,多數(shù)的智人則是務(wù)農(nóng)或畜牧;但不論如何,比起先前幾萬年的狩獵或采集,現(xiàn)代的謀生方式在歷史上只是一瞬間的事罷了。
演化心理學近來蓬勃發(fā)展,它認為現(xiàn)在人類的各種社會和心理特征早在農(nóng)業(yè)時代之前就已經(jīng)開始形成。這個領(lǐng)域的學者認為,即使到了現(xiàn)在,我們的大腦和心靈都還是以狩獵和采集的生活方式在思維。我們的飲食習慣、沖突和性欲之所以是現(xiàn)在的樣貌,正是因為我們還保留著狩獵或采集者的頭腦,但所處的卻是工業(yè)化之后的環(huán)境,比如有超級城市、飛機、電話和計算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比前人享有更多的物質(zhì)資源,擁有更長的壽命,卻覺得疏離、沮喪而壓力重重。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想理解背后的原因,需要深入研究狩獵和采集者的世界,因為那個世界其實至今還牢牢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里。
舉例來說,高熱量食物對人不好,但為什么老是戒不掉?現(xiàn)今生活在富裕國家的人都有肥胖的問題,肥胖癥幾乎像瘟疫一樣蔓延,還很快地將魔爪伸向發(fā)展中國家。如果我們不想想采集者祖先的飲食習慣,就很難解釋為什么我們一碰到最甜、最油的食物就難以抵抗。當時他們住在草原上或森林里,高熱量的甜食非常罕見,永遠供不應(yīng)求。如果是三萬年前的采集者,想吃甜食只可能有一種來源:熟透的水果。所以,如果石器時代的女性碰到一棵長滿甜美無花果的樹,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刻吃到吃不下為止,否則等到附近的狒狒也發(fā)現(xiàn)這棵樹,可就一顆也吃不到了。于是,這種想大口吃下高熱量食物的直覺本能就這樣深植在我們的基因里。就算我們今天可能住在高樓大廈,家家戶戶的冰箱早就塞滿食物,我們的DNA還記得那些在草原上的日子。
新書速遞
塞爾伯恩博物志
作者:[英]吉爾伯特·懷特
出版社:九州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定價:38.00元
英國18世紀“富閑紳士”、博物學家懷特,以書信體描繪家鄉(xiāng)的自然風物,以其閑適的心境、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觀察并記錄了塞爾伯恩的鳥獸魚蟲。懷特質(zhì)樸、率性的行文,將塞爾伯恩描繪得宛如畫卷。
大歷史
作者:[美]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等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8月
定價:88.00元
這本書所考察的不僅僅是人類的過去,還包括地球的過去,乃至宇宙的過去。從最初的生命到人類,從農(nóng)耕文明到現(xiàn)代革命,作者按照從“無”到“有”的順序,以八次突破為線索,勾勒出世間萬物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指南
作者: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9月
定價:138.00元
這本30年來首次重新編撰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指南》介紹了博物館最具代表性的600件精華藏品,呈現(xiàn)全球各地六千年來的視覺文化。全書由17個展覽部門的全體策展人通力完成,館長托馬斯·P·坎貝爾親自撰寫導(dǎo)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