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趙心怡
來倫敦一年了,無可救藥地愛上它,愛上一個人需要理由嗎?愛上一個城市需要理由嗎?說不清理還亂,我對倫敦的愛來自于點點滴滴的細(xì)節(jié)和感覺。
今年筆者搬到倫敦老街,當(dāng)時選擇這里的一個原因是它靠近我最喜歡的紅磚巷和舊斯皮塔菲爾德市場,這里大街小巷的涂鴉畫滿了人們對于生活的憤怒與熱愛,有數(shù)不清的酒吧和復(fù)古商店。也許東倫敦看起來是破落的,是貧窮的。人們總是打扮得奇形怪狀,在街上不清醒地晃蕩,可我卻對這里充滿了好感,大概是源于這些毫無掩飾的真實感。再往前走就到利物浦街,這里又恢復(fù)了城市的樣子,銀行、商店、火車站,還有匆匆而過的人群。站在街的盡頭,眼前看到矮小的房屋和彩繪,再往前的樓頂放著兩輛被重新粉刷的廢棄火車,再往前,便是遮住天空的玻璃高樓……這里一半現(xiàn)實,一半夢境。沒人說得清哪個是倫敦最真實的模樣。
昨天去金絲雀碼頭,登上這里最高建筑加拿大一號廣場的39層,整個城市的繁榮盡收眼底??吹搅颂┪钍亢?、倫敦眼、大本鐘,然而更顯眼的還是無數(shù)投資銀行的大樓。倫敦是一個極其容易讓人產(chǎn)生欲望的地方。
這也是一個并不那么“有秩序”的地方。最初到倫敦時,我趕上了學(xué)生的游行抗議,他們的目標(biāo)是取消大學(xué)學(xué)費,我覺得愚蠢而不可思議。后來接二連三遇到地鐵罷工、公交罷工、鐵路罷工。直到最近和朋友去同性戀的一個游行湊熱鬧。我意識到,他們的意愿可能是不切實際的,可能暫時無法實現(xiàn),但不能放棄這種表達(dá)自己的機會。
這一年發(fā)生了好多大事,倫敦穆斯林新市長上任、女議員被刺殺、英國脫歐、首相辭職、新首相上任、歐洲的恐怖襲擊……不同的民族真的可以相容嗎?身處“危機”,各種困惑,但這也促使我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融入到周圍人的關(guān)切中。所有的標(biāo)簽都帶有偏見,都源于不了解。剛到英國的時候我害怕跟外國人深交,我怕別人對中國人會有歧視,后來種族與信仰的差異慢慢變成了最有趣的交友契機。
我和朋友討論他們對于中國的看法,在最初聽到不好的評價時,我會覺得不公平,但后來發(fā)現(xiàn)這種“種族歧視”更多來自于誤會和封閉。
我喜歡倫敦,理由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