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裝,世界的樣子
(圖片來源:Flikcr網友Lichon)
近年來,國內的Cosplay(角色扮裝)越來越流行,而與之相伴的爭議也從未停止過。在許多年長者或父母眼中,這些“奇裝異服”的裝扮讓人難以接受(具體原因則他們自己也難以描述);在另一些人眼中,則認為“沉溺”于扮裝的人患有某種程度的心理疾病。但對扮裝者,他們寧愿自稱為“二次元死宅”。無論如何,這已是一種世界級次文化現(xiàn)象。事實上,它已完全不受年齡限制,而且也不局限于動漫游戲影視作品,但凡可以扮演的事物都可以扮演。
因此,家庭、學校教育如何面對這種年輕人文化是必須思考的問題。在采訪中,本刊記者也發(fā)現(xiàn),有很多學校已坦然接受了這種行為,并以社團形式加以引導。從某種意義上說,角色扮裝正帶著扮裝者對自己在世界中位置的投射。或許這個角色表達他自己,或許這是他希望的樣子——并進一步隱含著他希望世界的樣子。
角色扮裝歷史并不長,但它可能還有更古老的精神起源。即原始巫覡文化。在巫術思維中,扮演和成為是同義的。如儺面具本身即降神儀式之道具。在后世,這種裝扮的酬神意義逐漸消失,轉變?yōu)閼騽?。圖為2013年12月,奧地利Krampus表演中,一個女孩站在虛焦的鏡頭前;Krampus是圣誕老人仆從,相貌丑陋,傳說會把不聽話的孩子拖回山洞吃掉,這種表演帶有教化意義 (圖片源自網絡)。
現(xiàn)代西方戲劇通過裝扮構擬觀念的情境(或形象)。但只能說它與角色扮裝形式相似。前者更注意觀念表達且有完整的故事、有娛樂目的;后者常常只是出于個人動機。圖為加拿大劇作家蒂莫西·芬得利2011年創(chuàng)作的喜劇《伊麗莎白女王》演出劇照(蒂莫西深受榮格心理學影響,擅長刻畫人物內心沖突)(圖片源自網絡)。
(圖片來源:David Schlaich)
(圖片來源:Lichon)
(圖片來源:Melesmeles)
(圖片來源:Paul Callan)
角色扮裝帶著扮裝者對自己在世界中位置的投射,隱含著他們對世界的看法。
(圖片來源:Carlos Carvalho)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El Fili Bauti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