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平
摘要:語文教學應尋找有效途徑,引導學生貼近、深入生活,了解學習內容與生活的內在聯系,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內在需要,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提高生活的品味和質量,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本文認為,首先應在學生間架設“文本”與“生活”之橋,其次,教會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并在綜合實踐中充分體驗生活。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文本;生活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6-0039-02
語文新教材側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訓練,突出交際、情景、探究教學,以生活為教學內容。語文教學應尋找有效途徑,引導學生貼近、深入生活,了解學習內容與生活的內在聯系,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他們的內在需要,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提高生活的品味和質量,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筆者認為可以從下列幾方面入手。
一、在學生間架設“文本”與“生活”之橋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為加強語文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語文教學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和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推進及協調發(fā)展,必須將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
語文課程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雙重任務。它匯萃了古今中外一些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佳作,“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以生動優(yōu)美、極具哲理的語言為讀者展示了包括自然、社會、人生在內的異彩紛呈的大千世界。這些佳作都具有“極強”的典范性,它們?yōu)榻處煂W生共同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然而,生活的復雜與廣闊決非教科書所能涵蓋。顯然,僅靠“文本”的學習是遠不夠的。
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方面要用好“文本”,優(yōu)化課堂教學,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精髓;另一方面應注意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率領他們沖破“文本”的限制,深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探尋與“文本”絲絲相連的豐富的知識信息,通過借助媒體開發(fā)資源,搜羅、整合信息、形成報告、共享“成果”等環(huán)節(jié)開展課外活動,配合“文本”教學,在學生間架設由“文本”通向“生活”的橋梁。
二、在語文課中滲透生活的做法
語言來自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觀”的需要。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都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連。在閱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使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同時生活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
(一)在閱讀課中積累生活
生活經驗是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的前提條件。閱讀就是語文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積累,形成再現或再歷的相似人生經歷的過程。教師講授作品一類的范文,要恰到好處地啟發(fā)學生的生活積累,喚起感情上的共鳴,這對于引導學生深刻領會作品語言、情感、內容、意境無疑是大有裨益的??蓮娜缦滤姆N方式入手:
1.關注生活,豐富積累。可以組織學生討論,牽動記憶中的類似印象,體察經驗,讓其回味思考。如《是瓶中魔鬼,還是諾亞方舟》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學習掌握駁論的方法,了解核電科學的道理及其在環(huán)保方面的意義,課文從語文的角度來說非常典型——條理清晰,論證嚴密、反駁有力。但布置預習時,有學生說曾看到報紙介紹綠色和平組織抗議修建核電站的消息。筆者一邊發(fā)動學生查資料,一邊又為學生提供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的相關報道,還將一些報紙上登載的《全球核電總量知多少》等我國核電站建設情況的資料提供給學生,要求學生將這些材料與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相結合,再分成正反兩方,以教材原有的觀點為各自的論點進行辯論。學生反應異常踴躍熱烈,分析課文——收集資料——模仿課文辯論——達成共識,全過程都做得認真細致。像這樣以教材為基礎,結合現實與發(fā)展趨勢適當補充一些教學內容,放開去再收回來,不僅使學生能更深切地理解課文,更牢固地掌握相關知識,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不迷信書本、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開拓學生的思路和視野,窺斑知豹,使“大課堂”成為“小社會”。
2.體驗生活,發(fā)揮想象。白居易說:“感人者,莫發(fā)乎情,莫如乎言,莫深乎義?!闭Z文教學的過程應是師生感情交流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去理解作者因情動而傾注于筆端的真情,去理解課文的語言、內容、結構美,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中專生由于社會閱歷較淺,思考生活的能力較弱,對課文的深層含義、整體意蘊、尤其是那些較為精妙的地方,常常要經過反復品味,或在教師的指導下方能豁然開朗。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美的形象進行仔細的探索和體驗。
3.解讀生活,善感深思。語文的學習從來就不是簡單的語言和文字的學習,而更多的是要把學習中的問題和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創(chuàng)設開放的教學情境,使聚合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相結合,從而靈活地探討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和方法。這樣,學生才能不會被書本所拘禁,才能夠游于歷史與現實、本土與洋邦之間,擁有開放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從而突破成規(guī),獲得新知。
4.品味人生,鑒賞提高。在分析文學作品時,如果詩歌意象的跳躍、散文意境的體味、小說人物形象的特點都由教師把答案告訴學生,倒不如讓學生先自己閱讀,調動生活積累,有所感悟,再通過比較閱讀探究,引導學生得出答案。這樣有助于較全面深刻的理解文章內容,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美的能力。
(二)在寫作課中感悟生活
生動、鮮活的社會生活不僅是學生解讀課文的粘合劑,而且是學生作文的催化劑。所以,教師平時就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吧朴谟们楦?、意識、思考去觸摸事物的品質,沒心的人是另一種盲人,什么也發(fā)現不了?!辈⒏嬖V他們,生活中的許多現象、事情往往是頗有哲理的。比如,面對中秋明月,蘇軾寫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親的背影,領會到“父親對兒子的真摯感情?!弊髡叩倪@些感悟都來源于他們對生活的用心觀察。教師要教會學生在平時應擁有一雙會觀察生活的慧眼,社會的發(fā)展、家庭的變化、集體的勞動、名勝古跡、同學苦讀、花草樹木、蟲魚鳥獸、春雨秋風,這些都是我們觀察的范圍。其次要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和積累。
(三)在綜合實踐中體驗生活
語文教學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操能力,其許多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最顯而易見的寫作訓練,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實踐活動。它要求學生首先確立的新穎的主題,然后對生活的原始素材進行提煉、加工、想象、聯想、再進行布局謀篇,最后用書面文字表達出來。學生用他們的頭腦去構思,用筆墨撰寫出的文章,就是他們對自然、社會、藝術美的再認識、再創(chuàng)造的結晶。
而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的一些技能訓練或比賽,如朗誦、演講、論辯、詩歌創(chuàng)作、書法、手抄報、新聞制作、廣告設計比賽等實踐活動,既豐富了語文的教學,又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過程中鍛煉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同時還能發(fā)掘學生的內在潛質,激發(fā)他們的自我表現力。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生活中也處處用語文,語文教學的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視語文智能的弊端,而且能優(yōu)化教學過程,使以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也只有扎根于生活這片沃土,才能發(fā)芽、長葉、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等專業(yè)教育司.中等專業(yè)學校語文(一、四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中等專業(yè)學校語文(二、三、四冊).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