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滿族說部與伊瑪堪、摩蘇昆之比較研究
——從文化背景及現(xiàn)實處境談起

2016-09-25 01:18:18邵麗坤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9期
關(guān)鍵詞:伊瑪鄂倫春族赫哲族

邵麗坤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民族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000)

滿族說部與伊瑪堪、摩蘇昆之比較研究
——從文化背景及現(xiàn)實處境談起

邵麗坤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吉林長春130000)

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都屬于滿—通古斯語族,由于其長期生活在一個區(qū)域內(nèi),生產(chǎn)生活方式也有相似處,民族間關(guān)聯(lián)緊密,互相影響,而且都信奉萬物有靈的薩滿教,所以,這幾個民族在民族心理、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上有許多相同和相似之處。他們的口述文學敘事背景不同,塑造的英雄形象具有民族性與獨特性。他們面臨著共同的處境,傳承面臨危機。

滿族說部;伊瑪堪;摩蘇昆;比較研究

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從遙遠的古代起就生活在外興安嶺,白山黑水,松遼、松嫩三江平原地區(qū),主要以狩獵、捕魚為主,兼事采集、游牧,農(nóng)耕的生活。 由于其長期生活在一個區(qū)域內(nèi),生產(chǎn)生活方式也有相似處,民族間關(guān)聯(lián)緊密,互相影響,而且都信奉萬物有靈的薩滿教,所以,這幾個民族在民族心理、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上有許多相同和相似之處。這種天然的相似性,黃任遠先生曾經(jīng)作出過這樣的解釋:“其原因是因為他們的住處相鄰,近似的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guān)系,產(chǎn)生相同的心理,近似的想象;漁獵生活的相似,民族族源的相似,他們在歷史上又不斷遷徙、接觸、融合。另外,民族語言的近似,如滿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的語言同屬于滿—通古斯語族;信仰崇拜相同,都信仰薩滿教,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崇拜神靈等。”[1]232三個民族都形成了淵源流長的口述文學歷史傳統(tǒng),本文就三個民族的口述文學的敘述背景,英雄形象的民族性與獨特性、傳承與保護的現(xiàn)狀展開對比研究。

一、不同的敘事背景

三個民族的口傳文學產(chǎn)生于不同的敘事背景之下。在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史上,文字出現(xiàn)之前,就伴有用口述的方式記載歷史的情況。赫哲族的伊瑪堪敘事以漁獵生活為主;鄂倫春族的摩蘇昆敘事更多地反映了山林文化;滿族說部敘事則全面體現(xiàn)了該民族生產(chǎn)、生活的獨特體驗。

滿族說部就是滿族的先民在特殊的場合,全憑口耳相傳,歌頌自己的祖先和神靈,并在氏族內(nèi)代代相傳。他們不僅靠講唱傳承歷史同時也傳承著生產(chǎn)和生活的經(jīng)驗。比如在《飛嘯三巧傳奇》《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中介紹了樺樹皮造紙、皮張的熟制、不同獸肉的制作和保鮮、魚油燈的制作過程等古老工藝,還介紹了北方各種草藥的藥性和采集,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海葬、水葬、樹葬等民俗;在 《天宮大戰(zhàn)》中介紹了祭火神,“跑火池”;在《兩世罕王傳》中記述了明末清初一種娛柳活動——“跑柳池”等等。因此滿族說部,為我們展現(xiàn)了滿族及其先民等北方諸民族沿襲彌久的生產(chǎn)生活景觀、五光十色的民俗現(xiàn)象、生動的薩滿祭祀儀式和古時的天文地理、航海行舟、地動卜測、醫(yī)藥祛病以及動植物繁衍知識等,特別是有關(guān)生產(chǎn)知識、操作技藝,往往通過故事中的口訣和韻語得以傳承[2]11-12。滿族先民由于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其服飾、飲食及出行方式等各個層面,都顯示出自己獨有的特色。例如,就出行方式而言,滿族先民在很早就學會了馴養(yǎng)狗和馬作為出行工具。如在《恩切布庫》中,描述了尚處于原始社會初期的滿族先民們除馴鷹、馴虎用來打仗以外,還學會了馴養(yǎng)狗和馬,用于交通和出行。懂得馴馬騎馬對于女真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大大地改善了交通運輸,使得“道路不再遙遠,雪路不再難行,溝壑不再難越,溪澗不再難跨?!薄叭丝梢韵裥埴椧粯?,翱翔在堪扎阿林的千山萬水之間,自由自在,任意馳騁?!憋嬍撤矫妫短K木媽媽》用生命的代價給族人留下的漬酸菜之法,她因此也被稱為“漬菜神”。

赫哲族的說唱故事都是在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下生成的。由于赫哲族長期以來在三江地區(qū)生活,以漁獵為生,所以他們所詠唱的莫日根和漁獵生活,自然成為伊瑪堪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伊瑪堪作品的男女主人公即莫日根和德都們,他們的生活境遇以及各種細節(jié)描寫、風俗場面等等,無不具有漁獵社會的特點。所有的伊瑪堪中的莫日根都一定是個狩獵或者打獵的能手,他們所具有的英雄性是在典型的漁獵生活環(huán)境里所展現(xiàn)的,他們具有超凡的能力,能夠獲得想要的獵物,他們所建立的也是赫哲族地區(qū)從事漁獵的人們所向往的功業(yè)。例如他們在江河里捕魚,在山林里獵取野獸,他們祭祀祖先與神靈,他們也互相比武,在家中與親朋好友開懷暢飲,他們直爽豪邁等等。而且他們還有最得力的助手——德都們,從各個側(cè)面給予最有利的幫助?!稘M都莫日根》等作品,通過關(guān)于駕船揚帆、破風斬浪和縱身飛躍江河的情景描述,以及智斗蝗魚精、捕捉海底獨角龍等細節(jié)的夸張渲染,凸現(xiàn)出獨處江河水畔的漁獵民族生存和生產(chǎn)的超凡能力。葛德勝作為伊瑪堪的傳承人,他的作品對赫哲族的生活場景進行了大量又詳盡的描繪,而且還特別富于層次。“早晨太陽剛一冒紅,人們頂著晨霧,趟著露水,扛著船棹,抬著魚網(wǎng),提著激達(扎槍),背弓挎劍,上山的上山,下江的下江,一百名莫日根好漢,奔向了四面八方。還不到正午,人們陸續(xù)返回部落。只見他們有一個人扛一頭野豬的,也有人背兩只狍子的,有兩人抬一頭大黑熊的,還有挑著一嘟嚕一嘟嚕天鵝大雁、野雞野鴨的。那些下江捕魚的人們呢,也劃著船,載回一船船各種各樣活蹦亂跳、金翅金鱗的鮮魚。那牟漢塔莫日根也臉不紅、氣不喘、腰不弓地扛回來一只七叉犄角的大公鹿。當他剛走進部落,見前面圍著一大圈鬧哄哄的人群,原來是部落里的牝馬下了五匹活蹦亂跳的小馬駒”,[3]23這完全是一副生機勃勃的漁獵社會的生活寫照。

鄂倫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世世代代游獵于周圍物產(chǎn)豐富的大、小興安嶺一帶,逐漸形成了特有的山林文化。鄂倫春族《英雄格帕欠》等作品,則通過狍子胸腔傳訊,翻山越嶺挑尋寶馬,英雄與熊、虎、犸倪殊死搏斗等典型敘事背景的藝術(shù)再現(xiàn),烘托出驍勇、剽悍的狩獵民族縱橫馳騁于群山密林的獨特風貌。而且故事的主人公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山林狩獵民族所崇尚的品質(zhì)?!澳崭痹诙鮽惔赫Z里是打獵能手的意思,是神話傳說和說唱英雄故事等口傳作品中的英雄。鄂倫春族摩蘇昆的主人公都是出色的射箭高手,他們勇武非凡,也是不同尋常的獵手,他們自己的長處和特點,是被推崇為英雄的主要原因。三個民族的口傳敘事文學,展現(xiàn)了三個民族不同的生活情景,即漁獵、采集與狩獵的生活方式。

二、英雄形象的民族性與獨特性

英雄崇拜在每個少數(shù)民族中都存在,滿族說部、赫哲族的伊瑪堪、鄂倫春族的摩蘇昆也不例外。三個民族的口傳文學都講述了英雄史詩和英雄故事,而且早期都以說唱并伴有舞蹈動作的形式在特殊群體或者族眾中流傳,講述的內(nèi)容都帶有本民族的鮮明特色。

滿族說部最早叫作“烏勒本”,即“傳和傳記”的意思,它以講唱部族歷史上英雄人物叱咤風云的業(yè)績?yōu)橹?,主題鮮明、情節(jié)完整、氣勢恢宏,堪稱北方民族的英雄大傳與英雄史詩。在滿族說部的浩繁敘事中,既有神壇上的神祇英雄,也有名垂千史的一代帝王。如在《天宮大戰(zhàn)》《烏布西奔媽媽》《尼山薩滿》《西林大薩滿》等滿族說部敘事中,塑造有性格各異且為后世傳頌的女神形象;豐功偉績的部落祖先“包衣烏勒本”。滿族說部中的家傳、家史基本屬于英雄敘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傅英仁先生傳承的《東海窩集傳》《薩布素將軍傳》,趙東升先生傳承的《扈倫傳奇》,富察氏家族傳承的《薩大人傳》等;滿族說部中的《女真譜評》《兩世罕王傳》《金世宗走國》《忠烈罕王遺事》《阿骨打傳奇》等作品,均屬于傳頌帝王業(yè)績的英雄敘事。此外還有行俠仗義具有愛國愛族眾的普通英雄,如《紅羅女三打契丹》《比劍聯(lián)姻》《佟春秀傳奇》《飛嘯三巧傳奇》《雪妃娘娘與包魯嘎汗》等等。他們構(gòu)成了滿族說部中英雄的群像。這些不同類型的英雄,受到滿族世代的敬仰與膜拜,植根于滿族先民的內(nèi)心深處。英雄崇拜,始終是滿族人心中一個根深蒂固的情結(jié)。

摩蘇昆英雄格帕欠是人神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獵手和魚仙生下的孩子,天生就具備神性的特點。而伊瑪堪的滿都莫日根,出征前要變成薩滿,遇見困難就出來相助時,也是化身薩滿的伙伴。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敘述主人公,與兩部作品產(chǎn)生于不同的時代背景有關(guān)。鄂倫春族的摩蘇昆很多故事中都集中展現(xiàn)了英雄與犸猊之間的矛盾,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最能代表‘摩蘇昆'史詩內(nèi)容古老性質(zhì)的標志,就是普遍采用宏大的篇章來描述英雄與犸猊之間的嚴酷沖突,從根本上再現(xiàn)了原始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從而把作品的情節(jié)、產(chǎn)生背景推向更為遙遠、洪荒的古老年代?!保?]271而且,主要側(cè)重的是英雄與大自然的斗爭,其原因在于把不能理解和解釋的自然現(xiàn)象,看作是妖魔鬼怪所為,因此人與自然的斗爭,幻化為人與妖魔鬼怪的斗爭,這展現(xiàn)的也是早期的社會歷史面貌。鄂倫春族是典型的狩獵民族,出征時候準備的寶馬和弓箭等工具也具有狩獵民族的特點。在摩蘇昆中,“格帕欠既是自然暴力的征服者,也是為氏族部落復仇的英雄,他的英雄品格比較完整,已相當接近一般英雄史詩的主人公。這一史詩洋溢著對男性英雄的崇拜,而這些英雄又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獵人。狩獵的生產(chǎn)工具主要是馬和弓箭,因此馬與箭在作品里有特殊的地位。尤其是馬,因為是有生命的,完全人格化。寶馬忠于主人,它的死非常壯烈。 ”[5]164

赫哲族的伊瑪堪產(chǎn)生的年代較之鄂倫春族的摩蘇昆相對晚些。赫哲族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是民族性格形成的搖籃。寒冷的氣候條件下漁獵生活比較艱苦,也是充滿挑戰(zhàn)的。為了適應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赫哲族人們希望自己也具備一些美好、優(yōu)秀的品質(zhì),這種價值觀念集中地體現(xiàn)在該民族口述文學塑造的英雄人物身上。伊瑪堪的英雄人物可以分為幾種類型[6]81-188。一、政治首領型。這類人物是伊瑪堪的部落時代中的佼佼者。莫日根主人公最后成為威震一方的大汗,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具備一些部落時代政治家的品德。主要代表是希爾達魯莫日根。說唱者在他的身上賦予了一些極為現(xiàn)實的部落政治家的品質(zhì)和行為特質(zhì),從而使形象超越了一般意義的莫日根復仇表現(xiàn)。二、完美的莫日根類型。莫日根共同的性格內(nèi)涵構(gòu)成了理想莫日根的形象類型,一些莫日根就是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比如馬爾托莫日根等。三、薩滿莫日根型。對神靈威力的依賴,對法術(shù)的迷信和向往,使得人們對掌握神靈秘密的人總是懷有濃厚的興趣,這種領神的人就是薩滿。伊瑪堪的一些作品中主要從薩滿角度刻畫莫日根,也是肯定薩滿能力是當時社會的精神時尚,例如香叟莫日根和木都力莫日根。四、自在自足型莫日根。隨心所欲,自足自樂的莫日根們性格開朗,他們積極、樂觀、慷慨、勇敢、大度、爭強好勝等都是赫哲人喜愛的男子漢的性格。安圖莫日根就是這樣的英雄形象。

少數(shù)民族文學中的英雄敘事是一個共同主題,不同民族的英雄又具有自己不同的個性特點。

三、傳承與保護的現(xiàn)狀

三個民族口傳歷史的時間都較長,都形成了獨特的傳承方式。但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原有的語言逐漸式微,漢語占據(jù)主體地位,不能不對少數(shù)民族的說唱文學造成影響。現(xiàn)如今,會用滿語講唱說部的人寥寥無幾,赫哲族的伊瑪堪、鄂倫春族的摩蘇昆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而且,三個民族的口傳文學都先后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伊瑪堪2011年11月23日被列為 “聯(lián)合國急需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傳承與保護至關(guān)重要。

(一)滿族說部的現(xiàn)狀與保護

繼2006年5月滿族口頭遺產(chǎn)傳統(tǒng)說部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后,分別于2007年和2009年出版了兩批 “滿族口頭遺產(chǎn)傳統(tǒng)說部叢書”,總計28部1300萬字,這兩批叢書的出版已在社會上產(chǎn)生強烈反響。第三批“滿族口頭遺產(chǎn)傳統(tǒng)說部叢書”共有25部,另外還有滿族說部傳承人傳略、滿族說部研究(專著)總計900萬字左右,目前大部分已整理完等待出版。三批“滿族口頭遺產(chǎn)傳統(tǒng)說部叢書”的出版,將為滿族說部的研究提供大量的珍貴文獻。2011年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成立了滿族說部學會,團結(jié)廣大科研工作者對滿族說部進行深入研究。中國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和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聯(lián)合召開了幾次滿族說部研討會,許多專家學者紛紛撰寫論文,對滿族說部的搶救、整理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并對一些說部的文本進行深入分析,目前已公開出版了一部滿族說部論文集。

近幾年來,北京市、遼寧省以及吉林省的專家學者先后立了七項研究滿族說部的國家級科研課題,其中郭淑云教授承擔的滿族說部東海薩滿史詩 《烏布西奔媽媽》研究課題,其成果已被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充分地說明了國家對滿族說部及其研究的重視。滿族薩滿神話《尼山薩滿》已被俄國、日本、韓國、美國、意大利翻譯出版,我國臺灣地區(qū)也出版了此書。世界上已經(jīng)專門建立尼山薩滿學這一新的研究學科。富育光先生傳承的滿族創(chuàng)世神話《天宮大戰(zhàn)》已被韓國、日本、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翻譯出版,許多外國專家撰文予以高度評價。由于滿語的日漸式微,滿族說部的傳承在當代面臨挑戰(zhàn)和危機,所以滿族說部的保護尤為重要。當前,說部的傳承除了靜態(tài)保護和動態(tài)傳承外,還有校園的教育傳承。例如吉林省文化廳成立專門的滿族說部檔案室,內(nèi)容比較豐富,從采錄的手稿到錄音帶等物件都有陳列,靜態(tài)保護初見成效。動態(tài)的傳承也在進行。吉林市滿族博物館對滿族說部的展演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黑龍江省黑河市璦琿鎮(zhèn)黨委非常重視利用滿族說部講述他們本地的英雄人物如薩布素將軍、楊鳳祥副都統(tǒng)以及竇爾敦保家衛(wèi)國、抗擊沙俄入侵的英雄斗爭事跡,以此對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他們在說部《薩大人傳》傳承地大五家村樹立高大的薩布素將軍塑像,在竇爾敦的家鄉(xiāng)竇集屯墻壁上畫了許多竇爾敦抗俄的連環(huán)畫,激勵村民繼承先人的愛國主義精神。2012年5月,吉林電子信息學院把滿族說部引入校園,在課堂上舉辦滿族說部演講比賽,還把滿族說部中《薩大人傳》的引子改變成音樂舞蹈進行演出,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

此外,當代的傳承方式也在不斷地探索與嘗試,旅法滿族青年作曲家朱赫將富育光采錄、整理的滿族東海薩滿史詩《烏布西奔媽媽》改編成電子室內(nèi)交響作品《烏布西奔之歌》,于2012年11月19日在北京音樂廳演出。交響樂分《引曲:嚴冬》《頭歌:召喚》《德煙阿林不息的鯨鼓歌:搏斗》《烏布林祭歌:吶喊》和《尾曲:重生》5部分。其中詩篇由著名男低音閻峰擔綱采用滿語演唱,旅美鋼琴家任舒曼伴奏,交響樂由奧地利著名指揮家PeterBurwik指揮。該作品以飽滿的激情贊頌烏布西奔媽媽勇于探索、不畏艱難的英雄氣概,受到在場聽眾的好評。曲作者朱赫說:“看到史詩非常震撼,所以想借這次音樂會,通過音樂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向傳統(tǒng)文化表達一種敬意,也為保留民族文化遺產(chǎn)做一些努力?!绷硗猓S著傳播媒介越來越多樣化,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動漫、影視傳播也是一個有效路徑。電視媒介中對傳播和介紹滿族說部較有影響的有,2014年吉林衛(wèi)視制作的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天地長白》,其中關(guān)于滿族說部的共有三集,包括《剪紙中的滿族說部》《滿族說部傳承之路》《滿族說部金子一樣的嘴》,繼2015年年初陸續(xù)播放以來,收到較好的效果,并在社會中引起較大的反響。

(二)赫哲族伊瑪堪的現(xiàn)狀與保護

通過田野調(diào)查和文獻考證的資料可知,從20世紀初期至今,赫哲族民間已經(jīng)形成三代“伊瑪堪”歌手。第一代伊瑪堪歌手是20世紀初期至新中國成立以前的莫特額、畢根爾都、三福、尤連貴、古托力、周令額、傅哈弗、尤安喜等著名歌手;第二代伊瑪堪歌手是新中國成立以后至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葛德勝、吳連貴、吳進才、尤金良等伊瑪堪歌手。[7]245-247

第三代“伊瑪堪”歌手是21世紀初期至今被有關(guān)機構(gòu)認定的“伊瑪堪”傳承人,主要有吳明新①2007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司授予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伊瑪堪傳承人”,原佳木斯鐵路局貨物處的退休工人,其父親是演唱伊瑪堪的著名歌手吳連貴,由于受父親影響,他從小就學唱伊瑪堪。 近年來,堅持舉辦講習所,將伊瑪堪傳承下去。、吳寶臣②第二代伊瑪堪唱手吳連貴的侄子,200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司授予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伊瑪堪傳承人”。、尤文風③黑龍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伊瑪堪”傳承人,國家級赫哲族魚皮手工藝制品傳承人。、尤秀云等。通過幾代傳承人的對比,可以看出,第三代傳承人較之前兩代,“歌手社會身份達到了國家文化的頂級殿堂,他們的社會地位與歷史作用得到最大化體現(xiàn),從民間歌手身份走向國家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行列,并且每年得到國家給予的一定財政資助。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地位與待遇得到極大改善的第三代伊瑪堪歌手,其演唱的伊瑪堪無論是內(nèi)容技巧,還是演唱方式,都遠遠比不上第一代、第二代的伊瑪堪歌手?!保?]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像前兩代唱手一樣大段完整的演唱伊瑪堪的人,基本不存在了,除了生活環(huán)境和演唱環(huán)境的變化外,唱手們在赫哲族中地位也不像以往那么重要。如今的伊瑪堪唱手多在赫哲族定期舉辦的“烏日貢大會”或者官方舉辦的民族活動中表演,最具有影響效應的還是烏日貢大會,定于農(nóng)歷的五月十五日舉辦。第一屆是在1985年舉辦的,最初是為了紀念赫哲族解放40周年,幾個赫哲族的代表提出舉辦個大型活動的設想,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支持。第一屆叫作“赫哲族首屆文體大會”。在1988年舉辦的第二屆文體大會上,將其改名為“烏日貢”大會,“烏日貢”赫哲語,意為“喜慶吉日”之意。大會最初每三年舉辦一次,1997年定為每四年舉辦一次,由幾個民族鄉(xiāng)輪流承辦。赫哲族已經(jīng)成功舉辦了九屆,具體情況見下表:

赫哲族首屆文體大會赫哲族“烏日貢”大會界次 名稱 時間 地點1 1985.6.28-29 街津口鄉(xiāng)2 1988.6.27 街津口鄉(xiāng)3 1991.6.26-27 四排鄉(xiāng)4 1994.6.23-24 傲其村5 1997.6.20-21 同江市6 2001.7.5 饒河縣7 2005.6.21-22 撫遠縣8 2009.6.7-8 傲其鎮(zhèn)9 2013.6.22-23 同江市

每次舉辦的“烏日貢”大會上,有體育競技性的活動,主要包括游泳、劃船、撒網(wǎng)、拔河、叉草球、射箭等,這幾項比賽都與赫哲人的漁獵生活有關(guān)。在大會上同時也進行魚神舞、赫哲族酒歌,魚叉舞、依瑪堪、嫁氣闊、薩滿舞等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藝節(jié)目表演,赫哲族的民間說唱文學伊瑪堪最受群眾喜愛。

烏日貢大會是赫哲族展現(xiàn)和傳承自己本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一個比較有效的平臺,赫哲族說唱藝術(shù)伊瑪堪也是主要展演的內(nèi)容之一。在前幾屆的烏日貢大會上,表演的基本都是傳統(tǒng)的伊瑪堪作品,表演者雖然在具體的演出中會有適當?shù)淖兓遣惶?,觀眾尤其喜愛欣賞,但是唱手基本都會唱長篇大段中的一段。傳承人吳寶臣說,“我三爺(吳連貴)唱起伊瑪堪,一部《滿斗莫日根》能唱一兩個月,可是,傳承到現(xiàn)在,我們只會唱其中幾個片段,而且比較硬,很遺憾?!钡谄?、八屆“烏日貢”大會上,吳明新表演的伊瑪堪《反抗》《東方赫哲》突破了傳統(tǒng)的形式,給人以全新的感覺。相比較傳統(tǒng)的形式,其最大的變化是在演唱的內(nèi)容上,不再是原來歌頌的英雄或薩滿之類的神靈,而是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斗纯埂分饕枥L的是一家三口怎樣利用自己的智慧戰(zhàn)勝日本兵的過程,《東方赫哲》是吳明新老人在第八屆“烏日貢”大會上表演的新作品。據(jù)吳明新老人說,這部作品是屬于“伊瑪堪”性質(zhì)的“嫁令闊”,也就是“伊瑪堪”性質(zhì)的小調(diào)。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上,例如,不僅僅是赫哲語的演唱,還帶有漢語的表演,在流傳的范圍上有了更進一步的擴大,同時也方便與觀眾交流。在表演的形式上,也由原來的藝人單獨演唱,變?yōu)榧w性的表演,服飾上不再單一,更加鮮艷明麗,舞臺效果較好?!芭f瓶裝新酒”的形式,也是在當下一種有效的傳承。時代賦予的使命,需要保護原有的文化遺產(chǎn),但傳承的形式,在具體的語境下是可以適當調(diào)整的。

(三)鄂倫春族摩蘇昆的處境與保護

鄂倫春族是我國人數(shù)較少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其人口數(shù)目為八千余人。摩蘇昆的主要傳承人主要有如下幾位:孟淑珍,1951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奇克(今遜克縣城),民族名字叫馬哈伊爾·淑珍。她的父親孟德林多才多藝,本民族的歌謠、歌唱、薩滿調(diào),基本上都會唱。孟淑珍從小就是聽著這些歌曲長大的。1979年,作為鄂倫春族的代表,她有幸見到了赫哲族的吳連貴、錫伯族的高鳳閣兩位老人,還見到了一些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歌手,意識到本民族的故事和歌曲應該被挖掘和弘揚。此后,她逐漸走上了整理與保護鄂倫春民間文學的道路,并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莫寶鳳,鄂倫春族最出色的女歌手,摩蘇昆講唱家,民族名字為莫拉互·該娜汗①該那汗:瘋丫頭的意思。,1934年春出生于沾河流域額爾皮河畔。她講述的摩蘇昆作品主要有 《鹿的傳說》《英雄格帕欠》《雅林覺罕和額勒黑汗》《雅林覺罕和額勒黑汗》等。李水花,鄂倫春族著名的女唱手、鄂倫春族說唱的重要傳承人,1922年生,遜克縣新鄂鄂倫春民族鄉(xiāng)新鄂村獵民。她年少的時候就受鄂倫春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能歌善舞,講唱能力極強。她的說唱故事都是從老人們那里學來的,主要講唱的摩蘇昆有《格帕欠莫日根》《雙飛鳥的傳說》等。

摩蘇昆是鄂倫春族的民間長篇敘事詩,部分作品被稱為史詩。由于其內(nèi)容豐富、博大,承載著鄂倫春族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民族歷史,對認識北方漁獵民族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宗教藝術(shù)及風俗都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會說唱摩蘇昆的人越來越少,所以傳承人的保護亟須解決。聯(lián)合國的《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公約》中把密切聯(lián)系活態(tài)文化精神的形式歸納為五個方面: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shù);3.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4.有關(guān)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我們可以看到,上述列舉的所有方面都與傳承人的活動方式、傳承手段、傳承條件、傳承內(nèi)容和傳承結(jié)果息息相關(guān)。所以說,無形文化遺產(chǎn)保護最主要的是保護載體,即傳承人。傳承人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最關(guān)鍵性的因素。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作為活態(tài)文化,其精粹是與該項目代表性的傳承人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因此對項目傳承人的保護應該是保護工作的重點,要以傳承人為核心主體,通過傳授培訓以及宣傳,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得到傳承、傳承人的地位得到尊重。[9]261-262而且,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傳承人年事已高,如果不及時搶救,會留下很多遺憾。莫寶鳳傳承人經(jīng)常會參加鄂倫春族的一些重要活動,只要有時間,還給鄂倫春族的孩子們說唱“摩蘇昆”,她希望更多的鄂倫春人能掌握這些民間文學藝術(shù)的說唱技藝。莫寶鳳說:“由于鄂倫春族沒有文字,我的說唱又局限于民間,許多作品沒得到及時記錄和保留。我年紀大了,記憶力減退,一些說唱作品被逐漸遺忘,感覺非常遺憾。盼望著有傳承人把這些寶貴的說唱作品繼續(xù)傳承下去?!?006年,鄂倫春族的摩蘇昆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傳承也得到社會的重視。2010年,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舉辦了多場關(guān)于“黑龍江流域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傳承報告會。摩蘇昆的傳承人“關(guān)金芳、莫寶鳳、莫桂珍鄂倫春族民歌演唱會”引起了廣大師生的關(guān)注,他們用歌唱及表演的方式,形象而又生動地再現(xiàn)了這門古老的藝術(shù),也使得摩蘇昆通過學習教育實現(xiàn)了在校園中的傳承。學校教育“不僅要擔負傳遞本國主體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而且也要擔負起傳遞本國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擔負起傳承世界其他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10]此外,“對于學校教育來說,傳承本國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功能,應該主要體現(xiàn)在傳承該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上。從文化趨同化的視角來看,區(qū)域文化要走向世界,不僅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其他文化的進入,而且要主動向外界展示自己真實的面貌,要在人類的評判和取舍中獲得文化認同,在不斷融合的世界文化中呈現(xiàn)文化的多樣性”[11]158。

三個民族口傳文學的保護,關(guān)系到民族文化的未來。“我國文化遺產(chǎn)蘊含著中華各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我們對文化遺產(chǎn)這種‘精神家園'的守護是對一個民族靈魂的保護,它是一場沒有終點,而且必須每個人都要竭盡全力的接力賽?!保?2]此外,對三個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口傳文學的深入研究,會給我們帶來啟示和反思:中國文學史歷來都是漢族文學史,鮮見少數(shù)民族文學在其中的位置,隨著開放與多元文化格局的到來,少數(shù)民族史定會成為中國文學史的一部分。

[1]彭放.黑龍江文學通史(第一卷)[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2.

[2]谷長春.滿族口頭遺產(chǎn)傳統(tǒng)說部叢書·總序[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孟慧英.薩滿英雄之歌——伊瑪堪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4]馬名超.古老語言的藝術(shù)的“活化石”——記鄂倫春族史詩“摩蘇昆”[M]//孟淑珍.黑龍江摩蘇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

[5]潛明茲.中國少數(shù)民族英雄史詩[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

[6]孟慧英.薩滿英雄之歌——伊瑪堪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7]徐昌翰,黃任遠.赫哲族文學[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1.

[8]汪立珍.赫哲族“伊瑪堪”歌手的時代特征[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4(4).

[9]王文章.非物質(zhì)文化遺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10]滕星,蘇紅.多元文化社會與多元一體文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11]曾麗春.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教育傳承研究——以云南省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2]孟慧英.試論少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特點[J].民族遺產(chǎn),2008 (1).

(責任編輯:章永林)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9.006

I276

A

1008—7974(2016)05—0024—06

2015-12-20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4CZW067)

邵麗坤,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文學博士,副研究員。

猜你喜歡
伊瑪鄂倫春族赫哲族
鄂倫春族狍皮袍紋樣研究
包裝工程(2023年18期)2023-09-27 09:21:22
傳承赫哲族音樂的幾點思考
幸福家庭(2022年2期)2022-05-14 16:26:43
鄂倫春族民間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活態(tài)傳承
草原歌聲(2021年4期)2021-06-10 02:25:50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賞冰樂雪活動中的應用
鄂倫春族文化景觀變遷及對其生物多樣性相關(guān)傳統(tǒng)知識的影響
赫哲族伊瑪堪說唱藝術(shù)的傳承和保護
民族音樂(2017年4期)2017-02-13 09:09:38
黑龍江省赫哲族“伊瑪堪”說唱保護項目現(xiàn)狀解讀
人民音樂(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4
赫哲族
海外英語(2013年5期)2013-08-27 09:39:15
傾情澆灌藝術(shù)花:記鄂倫春族老教師陳金來
中國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
掃地出門
巴塘县| 仲巴县| 大方县| 老河口市| 枞阳县| 津南区| 武穴市| 林芝县| 平湖市| 乐安县| 宜宾县| 陆川县| 长武县| 杭锦旗| 新密市| 株洲县| 应城市| 高州市| 弋阳县| 闻喜县| 旺苍县| 静安区| 前郭尔| 板桥市| 峨眉山市| 余江县| 伊宁县| 宁陕县| 利辛县| 宜兰县| 沭阳县| 新丰县| 轮台县| 安乡县| 漾濞| 肇源县| 罗田县| 东阿县| 泰安市| 高安市|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