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輝
在不同的對話中,常常會碰見這樣的炫耀者,他們對行走的數(shù)量清清楚楚,總是能明確地報出自己去過多少城市、多少國家,看過多少山、多少河。再仔細一聽,你常常會發(fā)現(xiàn),他們對于這么眾多的地方常常只有第一印象,或者可以說是一種走馬觀花的淺淺的印象。
在國內(nèi),直到現(xiàn)在都非常流行一種“游”:7 天歐洲5 國游,10 天歐洲8 國游,15 天歐洲 11 國游。算下來,差不多一天走一個國家,在一個城市停留的時間有的甚至只有兩小時。最后,這種旅行被總結為“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來什么都不知道”。但喜愛這種方式的人都清楚,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你對去過的地方有多了解,而在于:“去過!”
這種只想著“去過”,卻不想“當時發(fā)生了什么故事”“當?shù)厝巳绾紊睢薄澳莻€地方的文化是什么”的旅行者,更像是數(shù)數(shù)的。
當然,我是不反對“嘗鮮”的,這個世界上值得去的地方很多,可能一輩子都去不完。我反對的不是對于 “第一次”的探索,而是一種為了湊數(shù)的“重數(shù)量輕質量”,是一種為了炫耀的“求多求全不求深”,是一種帶有功利主義的數(shù)數(shù)。
我算是一個喜歡一次又一次地去同一個地方的人。在我看來,對于每一個值得玩味的目的地來說,每一次“再去”都可以算是一次全新的旅行,這樣縱向地看,每一次的“再去”都會加深你對于那個地方的理解。但如果一個人想著的是:巴黎去一次,柏林去一次,布宜諾斯艾利斯去一次,開普敦去一次,芝加哥去一次,東京去一次……看似去過的地方很多,仔細一想,這樣的每一次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第一次”。這樣的第一次常常是在攻略的指導下完成,沒有任何過往的親歷做導航,只是充滿了因為未知而造成新鮮感的淺游浮觀。
對一個地方的反復旅行會讓你明白,那里擁有太多不同的切面,你無法一次看到,只能通過“重游”去體會。只有當你第二次走進一個地方的時候,你才能體會到,“這個城市我來過,我知道它總體的感覺是什么,我走過它的一些街道,我知道它的一些秘密?!彪S之,你會提出疑問:“那這一次,和上一次會有什么不一樣呢?”這樣你才會開始對比,開始探索,才會在已知中探索未知,在熟悉中尋找陌生。你會自問:“在我以前去過的地方,那里會不會有一個新的東西?在我已經(jīng)熟知的那個角落,旁邊會不會有一個新的角落?在我已經(jīng)知道的關于它的故事當中,到底充滿了怎樣的偏見?”
當然,我并不是在建議把“去過的地方”都放入“再去名單”,我僅僅是想倡導一種新的旅行方式。之所以說“新”,是因為這樣的旅行方式在中國的旅行者中并不常見。大家更熟悉的是另一種“新”——“新目的地”“新感覺”“新路線”。
當然,我也知道這樣的重游有些奢侈,并不適合大多數(shù)旅行者,畢竟,時間和經(jīng)費都是有限的。如果是這樣,在目的地停留的時間能不能久點?在相應的時間段里,去的地方能不能少點、密度能不能低點?
如果你只是今天買張機票,明天買張火車票,去之前訂個旅館,到了就隨便走走,可能連那個地方的歷史都不知道,那還是算了吧。這樣就算走遍了世界,又能怎么樣呢?如果總是淺游,即使你去過成百上千的城市,效果也僅僅相當于把這些地方的名字都數(shù)了一遍。
但你是去旅行啊,又不是去數(shù)數(shù)。
(摘自《別生氣,我又不是在說你》 中信出版社 圖/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