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葉
摘 要:午睡對幼兒肯定是有好處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幼兒要午睡,是由人的神經系統(tǒng)決定的。越小的幼兒,大腦皮質的機能越弱,神經細胞越易疲勞,所以幼兒學習時間不宜過長。對于幼兒來說,午睡不僅能消除疲勞,利于下午的活動,而且入睡后腦下垂體前葉分泌的生長素增多。在劇烈運動后入睡,生長激素分泌就更多。幼兒比較好動,活動了一上午,如果中午不睡覺,就會導致睡眠不足,可能會使生長激素分泌減少,影響幼兒的生長。
關鍵詞:午睡;幼兒;老師
一、午睡意識
午睡意識包括老師的意識和幼兒的意識。老師的意識包括:睡眠室內空氣要新鮮,在夏季可開窗睡覺,但要避免風直吹幼兒的頭部,在睡前要注意通風換氣。孩子的床上用品要定期清潔,薄厚要適宜。睡眠室要安靜,并提醒幼兒不能把玩具和其他東西帶到室內。老師要逐步教會幼兒能獨立地穿脫衣服、鞋襪,并會整齊地疊放;教幼兒正確的睡姿,要幼兒掌握自己小便的習慣,為他們蓋好被子。幼兒的意識包括:一是按時睡,睡得好,按時醒,醒后精神飽滿愉快。二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要從孩子實際出發(fā),不能任意減少或增加睡眠時間。三是保持良好的睡眠和習慣。
二、體驗活動
人的習慣,就其基本含義而言,是指經過長期的重復或練習而逐漸養(yǎng)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且經常重復的,進而變成需要固定下來的一種行為方式,其心理學基礎是動力定型——人的大腦皮層由于經常受到按一定順序出現的刺激物的作用,就會形成某種與之相適應的暫時性的神經聯系,而當再次接觸相同的刺激物時,就會出現相同的反應。習慣的本質特征是“自覺自動”,是一種出于需要而自動出現的自覺的行為方式或傾向。例如:一個養(yǎng)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幼兒,無論什么場合下都會自覺自動地來做;若不這樣做,他就會感覺很不舒服。因而我們在研究教學中注重“養(yǎng)成”二字,積極運用會說話的墻壁、角落給孩子一些小小的畫面提示,使幼兒時刻生活在有利于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環(huán)境之中。
三、理論依據
(1)生理學理論。生理學告訴我們:睡眠是一種最全面而又有效的休息方式。它不僅能使人恢復精力,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研究證明,睡眠與人體的免疫力相關。
(2)教育學理論。首先教師要尊重孩子,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接納與關心,帶給他一份安全感和被尊重的感覺,讓他覺得他和老師之間是一種平等、友好的朋友關系。同時教師應與難入睡幼兒的家長聯系,了解該幼兒睡覺的特點,了解幼兒睡覺時的環(huán)境,了解家長是用什么辦法哄孩子睡覺的。運用父母式的親切語言安撫幼兒,使幼兒感到像在家一樣。例如,用手輕輕地拍拍幼兒的背或唱搖籃曲或講故事等;可針對性地構建一些促使幼兒早入睡的物質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
(3)體驗教育理論。體驗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經驗形成教育,它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強調個體的親身經歷與自我認識。另一方面,在價值觀上,重視人與人的理解與合作,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將這一教育理念落實到教育行為上,就是要強調受教育者的情感體驗與道德體驗。
四、大膽嘗試
(1)飯后散步。飯后散步可以讓幼兒呼吸外面的新鮮空氣,還可以讓身體放松一下。在路上,老師可給幼兒講解一些百科知識,比如,讓幼兒看看幼兒園里種了些什么樹,樹上開的是什么花;還可以感受外面的天氣變化,使幼兒初步了解春夏秋冬季節(jié)的不同。如果幼兒園里有鋪鵝卵石的地方,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去體驗光腳踩鵝卵石,體現幼兒園“親近自然”的特色。
(2)參觀班級。去參觀幼兒園里的其他班級可以加深幼兒間的友誼,還可以感受到不同班級的氛圍。比如小班參觀中大班,就可以讓他們提前感受、體會一下哥哥姐姐所在班級的不同。
(3)手工活動(如折紙、挑花線)。吃完飯的幼兒主動去拿老師準備好的材料,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進行自主操作,特別是可以折一些步驟繁雜的手工作品,加強鍛煉。
(4)睡前音樂。睡覺前,老師可以準備一些優(yōu)美抒情的音樂,跟幼兒說好,只要一聽到這個音樂,小朋友就會主動去睡覺了,起到一個提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 越.淺談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J].才智,2013,(26).
[2]鄭曉語.幼兒午睡要點淺談[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