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最初,茶為僧人提供著不可替代的生活原料,而僧人和寺院又促進了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制茶技術(shù)的進步。茶圣陸羽在其《茶經(jīng)》中就有著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已經(jīng)有著越來越多的思想內(nèi)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品茶如參禪,故中國歷來有“茶禪一味”之說。
宜黃黃茶的種植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明朝的洪武年間,那時,曹山寶積寺剛遭兵毀,一廖姓高僧顯化禪師受命擔任主持,他在正對著寺廟的一座山上,發(fā)現(xiàn)了一蓬樹齡逾百歲的再生型黃茶樹,據(jù)當?shù)厣睫r(nóng)反映,該處早先有一大一小兩株茶樹,后來那株小的死了,留下了這株大的在這座山上孤獨地生長了一百多年。種茶經(jīng)驗豐富的顯化禪師對這棵茶樹饒有興趣,天天與其相伴,觀察、施肥、剪枝等,發(fā)現(xiàn)其嫩芽四季呈金黃色,鮮葉飽滿,黃化程度高,制成的干茶凸顯金黃,品質(zhì)尊貴。無論是干茶還是沖泡后的茶湯,嫩香持久,湯色嫩黃明亮,唇齒留香。顯化禪師命人將其小心侍奉,年年采得少許黃茶,精心炒制,用以接待來自天南海北的高僧大德,一時在茶界美名遠播。因黃茶所在的山形狀像一碗盛滿的齋飯,供奉著菩薩,所以人們把這座山叫做供養(yǎng)山,就是這供養(yǎng)山的一樹黃茶,給寺院帶來不少美譽和香火。此后,顯化禪師歷經(jīng)5年,“任勤勞、剪嵩萊”、“修佛殿,建法堂,天王殿巍於前面,鐘鼓樓列於東西”,“長廊環(huán)繞,住居鱗次”,把曹山寺修整的更為壯觀,據(jù)傳僧尼多達二百余人。
洪武六年(1373年),宜黃和周邊縣發(fā)生百年不遇的大旱,難民劇增涌入曹山寺,顯化禪師毅然力排眾議,將寺內(nèi)積蓄的一千多擔稻谷,全部用來賑濟災(zāi)荒,此善舉聲播四方。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后,特敕封顯化為“斯道禪師”,并賜寺額為“寶積禪林”。
此后,曹山寺由臨濟宗三十一世王如禪師、三十二世行秀禪師相繼主持,他們將那棵黃茶培育、擴培到約30余畝面積布滿一面山坡,成為曹山寺的大宗廟產(chǎn)。而真正使曹山黃茶名揚天上的應(yīng)是譚綸和湯顯祖這兩位文、武名臣。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在浙江任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使司巡海的譚綸,因父親逝世,丁憂回籍,守制三年。期間,他為替母親和父親還愿,兩進群巒疊嶂、山清水秀的曹山寺。
這年的四月二日,譚綸沿曹溪慢步來到秀竹連綿、景色宜人的曹山寺前的供養(yǎng)山下,主持王如禪師得知譚綸來訪,知道他不僅是軍事家,且是戲劇活動家,品茶高手,忙遠迎進入禪室。只見他把一撮黃茶放進一個茶甌里,倒下滾燙的開水,把杯里浮起的泡沫傾倒在另一只杯子里,然后再加水沖泡,很快,山野自然的香氣氤氳而起。
王如禪師端起杯子敬請譚綸品嘗,譚綸看著杯中的黃色黃湯,葉片瑩薄透明,葉底完整均勻成朵,似片片翡翠起舞,聞著那裊裊升起的茶香, 譚綸小心地喝了一小口,但覺滋味鮮爽,回味甘而生津,一股清淡的茶香涌入口中,他連忙喊:“好茶、好茶!”
王如禪師用濃重的鄉(xiāng)土口音向他介紹了黃茶的發(fā)現(xiàn)、種植和制作過程,譚綸這位品茶高手,為家鄉(xiāng)有這等好茶而感慨。于是,他們?nèi)缍嗄晡匆姷睦嫌?,慢慢聊著茶、品著茶,再也不管窗外溪水流淌的聲音,還有那被山風吹斜的細雨。
不久,譚綸在丁憂期間受朝庭之命“奪情”領(lǐng)兵出戰(zhàn),在閩、粵兩省指揮抗倭,節(jié)節(jié)獲勝,在回京復(fù)命時,將曹山黃茶進貢給明世宗皇帝朱厚熜品嘗,皇帝品后,龍顏大閱,當即將曹山黃茶欽定為當朝貢品,并將宜黃的曹山黃茶賜名為“曹山黃”。
而湯顯祖與曹山黃茶結(jié)緣,卻是因了宜黃戲的原因。
明萬歷年間,宜黃戲在宜黃及贛東一帶蓬勃興起,湯顯祖棄官回家后潛心戲劇,著名的“臨川四夢”都是由宜黃班首次演出以至流行。其代表作《牡丹亭》,就是他于1598年棄官返鄉(xiāng)后所作,并由“宜伶”在棠陰古鎮(zhèn)中的“八府君祠”首演。
宜黃班的演員奉清源為祖師,一千多名宜伶欲集資建祠以祀,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湯顯祖應(yīng)宜黃腔演員之請,根據(jù)自己多年來的戲劇創(chuàng)作和在演出活動中的感受,寫下了《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原本只要寫明建廟緣由和有關(guān)情況即可。但文思駘蕩的湯顯祖偏偏不落俗套,用他那充滿靈性的生花妙筆,縱橫捭闔、言簡意賅地寫成了一篇戲曲藝術(shù)專論。舉凡戲曲的本源、發(fā)展歷史、流傳情況、基本特征、功能價值、藝術(shù)創(chuàng)造與鑒賞等戲曲學的基本命題,《廟記》皆有論述,堪稱我國古典戲曲導(dǎo)演學的拓荒之作。
宜伶?zhèn)兏屑@祖對宜黃腔的支持與厚愛,更為感謝他撰寫《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這篇不朽之作,奉上了兩罐由曹山寺主持行秀禪師親自炒制的曹山黃茶,湯顯祖品過茶之后,對曹山寺和行秀禪師心向往之,親臨曹山寺拜訪。這行秀禪師不僅禪宗造詣很高,對茶道亦有精深的研究,行秀禪師在其打坐的地方雨花巖接待湯顯祖,取來巖前井水煮曹山黃茶:淡淡的幾片曹山黃泡在水里,慢慢地釋放出茶香時,清淺的綠色就像沏進了一片陽光,在這樣清淺的金黃色里,能聽見山風,能感受到山泉,他們談中國的茶道所追求的茶禪一味,談日本茶道所講究的四個字——和、敬、清、寂,也談禪宗的“心佛平等”觀念。兩人因茶而引為知音,“緇素結(jié)交”十余年,一時傳為佳話。當然,湯顯祖晚年思想比較消極,這同他潛心佛學有關(guān),也同他辭官后長期置身于政治斗爭之外有關(guān)。他自稱“偏州浪士,盛世遺民”,說“天下事耳之而已,順之而已”。后又以“繭翁”自號,可見其深受禪宗佛學影響。
如今,曹山寺這座千年古剎,在當?shù)卣拇罅χС窒?,在海?nèi)外諸山長老和十方眾善信的鼎力相助下,克服重重困難,歷時十余載重放異彩,曹洞宗祖庭再現(xiàn)輝煌。而曹山黃,這一曾經(jīng)名揚天下的黃茶名品,已為有識之士重新繁育,繼而被政府作為重要的扶貧產(chǎn)業(yè)加以發(fā)展,曹山黃,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色澤金黃的珍稀茶種,已經(jīng)在宜黃的山間悄然蓬勃生長,必將“泡”出一個新的傳奇。
宜黃人有理由相信,彌足珍貴的曹山黃不僅是歷史上的禪宗仙茗,而且應(yīng)該是人人可以分享的禪宗仙茗。
[作者簡介]
朱建宜,江西省宜黃縣文化廣播電視局。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