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蕓 蔡庸禮
?
簡論荀子的賦對后世的影響
○宋 蕓 蔡庸禮
摘 要:主要分析有關荀子作賦的情況。從荀子的生平開始,探尋他作賦的原因及其賦作的特點。荀子的賦是漢賦起源的原因之一,因此其賦對漢賦的影響也值得思考。
關鍵詞:荀子 賦文 影響
荀子,名況,字卿,世人又稱“孫卿”,戰(zhàn)國時趙國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唯物論思想,同時也強烈地批判了孟子的唯心論思想傾向。他的學術、政治活動大約在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至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
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說:“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闕初?!盵1]賦作為一種區(qū)別于詩的文體登上中國文學史舞臺,其推動力當屬荀子?!皢涡兄?,椎輪晚周,別子為祖,荀況,屈平是也?!盵2]
清人程廷祚在其《騷賦論》中說荀子之賦“始構賦名”。賦不管是在語言還是形式上,都與詩迥異,譬如重章疊句是詩的顯著特點,但在賦中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極聲貌以窮文”。再者雖然在《詩》中也有像《女曰雞鳴》《溱洧》等對話形式,但這種形式畢竟只占《詩》的一小部分。而荀賦開“主客對答”體,在他的賦《禮》《知》《云》《蠶》《箴》中,每篇都是“遂客主以首引”?!皠③碾m把宋玉之《風》《釣》二賦亦看作是‘爰賜名號’,但是《風》《釣》二賦是不是宋玉的作品尚且存疑,且宋玉之賦不像荀況那樣收其六篇小賦于書中,而標明為《賦篇》之確為‘爰賜名號’‘命賜之闕初’?!盵3](這里說“六篇小賦”,是除了之前提到的五篇以外,還要加上一篇《佹詩》)所以,是荀子對“賦”這種文體開始重視,有意識地將其收集在一起,并且將其發(fā)展下去。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意?!盵4]皇甫謐的《三都賦序》說:“是以孫卿,屈原之屬,遺文炳然,辭義可觀;存其所感,咸有古詩之意……”摯虞在《文章別志論》中說:“前世為賦者,有孫卿、屈原,尚頗有古詩之義?!倍凇段恼铝鲃e論》:“古之作詩者,發(fā)乎情,止乎禮義。情之發(fā)因辭以形之;禮義之恉,須事以明之,故有賦焉,所以假象盡辭,敷陳其志?!绷詈聴钡摹吨軙ね醢仔艂髡摗分杏校骸按笕遘鳑r,賦《禮》《智》以陳其情;含章郁起有諷諭之義?!边@些都在說明,荀子作賦是因為他“離讒憂國”,他內心中的郁結需要“作賦以風”,所以他創(chuàng)作出來的賦都“頗有古詩之義”,這是對“詩言志”的承襲。
荀子賦在史書中提及的有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的詩賦略十篇。在《隋書·經(jīng)籍志》別集類有《楚蘭陵令荀況集》一卷,下注“殘闕,梁二卷”。在《舊唐書·經(jīng)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丁部別集類也有《趙荀況集》二卷。唐代楊倞著《荀子集》中有這樣一句話:“所賦之事,皆生人所切而時多不知,故特明之,或曰:‘荀卿賦甚多,今存者唯此言?!避髯印顿x》在劉向《敘錄》(“所校讎中孫卿書凡三百二十篇,以相校,除重復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中本是編在最后一篇,即第三十二篇。楊倞的注本將其列在第二十六篇。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先謙所撰的《荀子集解》也是將《賦》編在第二十六篇。
荀子的賦的特點首先在于“荀結隱語,事述自環(huán)”。隱語顧名思義,是指用隱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劉勰在《文心雕龍·諧隱》中說到:“隱者,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盵5]用更明確的語言來講,隱語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謎語。荀子作賦常用隱語,先以隱語的形式描繪某一事物的形狀、特征、功能,然后再提出問題。每表述一個問題,都要事先講明它是一個怎樣的事物,如“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盵6](《禮》)可見,荀子作賦,必先向對方說明,有什么樣的一個事物,然后再對其進行精心的描述?;卮鹫咄瑯右噪[語的形式將荀子所描繪的事物再重新敘述,最后揭示問題的答案。
其次,“遂客主以首引”。荀子作賦,通常有兩個人物,一個是荀子自己,另一個則是隱語的回答者,這個問題的回答者通常是王,所以他的賦的第二個特點就是主客對答。如“臣愚不識,敢請之王?!盵7](《禮》)問者向答者極力描繪隱語對象,答者并不直接說出答案,而是又以提問的形式重新將這個對象描繪一番。兩者在問答之間表達自己的意見,因為荀子要達到“諷”的效果。
第三,其賦“極聲貌以窮文”。《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采擒文,體物寫志也?!盵8]雖然荀子的賦篇不長,但是不管問者還是答者,都對所描繪的對象極力地鋪敘,從很多方面來摹狀這個對象。
第四,其賦以禮義之道統(tǒng)攝全篇。荀子作為儒家的代表,他的思想里充滿著儒家的“仁義禮智”,并且將這種思想融入到他賦作當中。他的賦里面,就有直接寫到“禮”和“知”(智)的。班固認為荀子是“大儒”,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意?!盵9]所以“作賦以風”是他的目的。
第五,其賦吸取了《詩》四言句式和先秦散文的雜句形式,使作品韻散結合。荀子的五篇賦,大部分采取了四言的句式,這是對《詩》四言句式的直接繼承,但是也并非全都使用這樣的形式,句式也有很多變化,這就與先秦諸子散文中使用的句式相似。荀子在作賦的時候,結合這兩種形式,使自己的文章讀起來既有律動又有節(jié)奏。
春秋時期詩與樂已開始分離,戰(zhàn)國和西漢時分離的趨勢更加明顯。正因為詩不合樂,人們便只能讀,只能揣摩文辭,作詩人的名字倒有了出現(xiàn)的機會,作詩人的地位也因此漸漸顯著起來,作詩人的地位漸漸顯著又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繁榮起到了促進作用。在這方面,荀子可謂有功之人。[10]
荀賦繼承了“詩言志”的傳統(tǒng),同時也對漢賦“勸百諷一”的傳統(tǒng)具有極大的影響?!跋嗳缰剑蟮淝芪?,乃從荀法。”[11]我們都知道漢代大賦的創(chuàng)作是由枚乘的《七發(fā)》作為其開端的,同時期這類文體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家還有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等等。鐘嶸在《詩品·總論》中提到:“自王(褒)、揚(雄)、枚(乘)、馬(司馬相如)之徒,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從李都尉迄班婕妤,將百年間,有婦人焉,一人而已;詩人之風,頓已缺失?!逼鋵嵾@已經(jīng)說明了漢賦的特點,就是在極力描寫各類事物,長篇巨制,氣象壯闊,文辭富麗,好用典故,多用難字,表現(xiàn)出一種典雅堂皇、肅穆凝重的風格,在章法上則多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句式上參差錯落,如此一來,詩的風氣便開始缺失了。
“荀賦的問答形式成為漢代賦家普遍采用的形式,漢賦的問答體是源于荀子的。”[12]“相如以‘子虛’,虛言也,為楚稱;‘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為齊難;‘無是公’者,無是人也,明天子之義。故空藉此三人為辭,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其卒章歸于節(jié)儉,因以諷諫。奏之天子,天子大悅?!盵13]《漢書·司馬相如傳》:“……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要其歸,引之于節(jié)儉,此亦《詩》之諷諫何異。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諷一,猶馳騁鄭衛(wèi)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余采其語可論者著于篇?!盵14]由此觀之,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不僅延續(xù)了荀子“主客對答”的形式,而且發(fā)揚了諷諫的傳統(tǒng)。這個時期許多漢賦作家在這個方面都是相當出色的。
另外,就是荀子在隱語方面的貢獻,“隱語對中國詩的影響還不僅如此。它是一種雛形的描寫詩。民間許多謎語都可作描寫詩看?!傊[語作為描寫詩的雛形,描寫詩以賦規(guī)模為最大,賦即源于隱?!盵15]隱語可以說促進中國民間文學上是有一定作用的?!半[語還和‘歌詩’‘賦詩’一樣,也用于外交場合,成為表達政治意圖的一種手段。”[16]荀子作賦,是作為對皇帝的規(guī)勸,宣揚自己的儒家意識。隱語的這種藝術形式還是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的,雖然在漢賦里面表現(xiàn)得并不突出,但是它對中國古代文學還是有一定貢獻的。
關于荀子的賦是不是中國賦體文學的開山之作,學術界還是有很多爭議。但是不可否認,荀子的賦確實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本文為校級課題“漢賦與小說的關系”成果,項目編號為:[ASC15-12]。)
注釋:
[1]范文瀾注,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9月版,第134頁。
[2]王芑孫,陳良運:《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述》,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頁。
[3]姜書閣:《漢賦通義》,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50頁。
[4]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6月版,第1765頁。
[5]范文瀾注,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9月版,第271頁。
[6]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9月版,第472頁。
[7]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9月版,第472頁。
[8]范文瀾注,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9月版,第134頁。
[9]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6月版,第1765頁。
[10]朱自清:《詩言志辨》,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27頁。
[11]王芑孫,陳良運:《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述》,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頁。
[12]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9,90頁。
[13][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9月版,第3002頁。
[14][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9月版,第2999頁。
[15]朱光潛:《詩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0,40頁。
[16]費振剛:《中國文學史百題》,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95頁。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范文瀾注,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3]魏源.詩比興箋序[A].舒蕪.近代文論選[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4]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5]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王芑孫,陳良運.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述[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7]費振剛.中國文學史百題[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朱自清.詩言志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9]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宋蕓,蔡庸禮 四川阿壩 阿壩師范學院文學院6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