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杰 陳春雪
摘 要:近日偶聞《煙花易冷》的歌詞和《洛陽伽藍(lán)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頗有興趣,乃翻來一看。茲讀到卷四《追先寺》時,遇“岐嶷”一詞如墜霧里,不曉其義,翻閱典籍查之,豁然開朗,曉其義理,于是撰此小文。
關(guān)鍵詞:岐嶷 岐年 六朝 《漢語大詞典》
“略生而岐嶷,幼則老成,博洽群書,好道不倦?!保ā堵尻栙に{(lán)記·卷四·追先寺》)
“岐嶷”是漢魏以來產(chǎn)生的新詞,是化用先秦典籍中語言,離析原有文句而構(gòu)成的新詞,這也是中古新詞形成的一個重要方式?!搬凇痹从凇对娊?jīng)》,《詩·大雅·生民》:“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說文》:“嶷,小兒有知也。本作‘?。”毛亨傳:“岐,知意也。嶷,識也?!痹渲荚谡f明周的始祖后稷“很小就會四處爬,又懂事又聰明,自己能夠覓食吃飽”。孔穎達(dá)疏:“又嘆之,言后稷克美大矣,實始匍匐之時,已能意有所岐岐然,又能貌有所識嶷嶷然,以漸有智慧,能就人之口取食而啖之?!?/p>
“岐嶷”一詞,屢見于六朝文獻(xiàn),尤以《三國志》中用例頻繁?!度龂尽肪砣段褐尽っ鞯奂o(jì)》:“帝生數(shù)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本硪凰摹段褐尽こ坦瓌⑹Y劉傳》:“幼而岐嶷,三歲喪二親,長於兄嫂。講業(yè)太學(xué),博覽傳記,同郡王允一見而奇之?!本硪痪拧秴侵尽ぶT葛滕二孫濮陽傳》:“恪少有才名,發(fā)藻岐嶷,辯論應(yīng)機(jī),莫與為對。權(quán)見而奇之。”另外,《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中也多見“岐嶷”?!段汗手骼身n君墓志》:“少深岐嶷,長勖寬明,內(nèi)盡孝思,外竭忠誠。”《北魏闕》:“梗概之風(fēng),岐嶷而越倫;卓爾之秀,總角而逸群?!薄侗蔽宏I》:“岐嶷孝敬,分曾參之譽(yù);夙宵忠節(jié),爭宣子之響?!薄搬凇背稍~后,一直為歷代文獻(xiàn)所采納,用來指“幼年聰慧”,《晉書·帝紀(jì)·簡文帝》:“簡文皇帝諱昱,字道萬,元帝之少子也。幼而岐嶷,為元帝所愛。”佛經(jīng)文獻(xiàn)中亦大量使用,《宋高僧傳》卷十一《唐杭州秦望山圓修傳》:“姓潘氏。福州閩人也。生而岐嶷長而俊邁。”《大明高僧傳》卷五《慶元育王山沙門釋端裕傳》:“師生而岐嶷眉目淵秀。十四驅(qū)烏于大善寺?!倍?,“岐嶷”用來代指“六七歲”,是用特征代本體而產(chǎn)生的新義。《魏故寧朔將軍諫議大夫龍驤將軍荊州刺史廣川孝王墓志銘》:“越在岐嶷,聰惠明敏,稟之獨(dú)悟。去彼所天,來纂大國,泣盡蒸嘗,思深霜露?!薄度莆摹堈f文集·大唐中散大夫行淄州司馬鄭府君神道碑》:“公揭日月,表山川,體二氣之清淳,納百代之層慶,越在岐嶷,異於常童?!?/p>
中古時期造詞頗為活躍,“岐年”“岐齔”皆可用來表示“幼年時期”,《全后魏文》卷五十八《禪靜寺剎前銘敬史君碑》:“弱齡聰璇,岐年秀發(fā),藉蔭圣童,徇齊初月?!薄叭觚g”與“岐年”并舉,“聰璇”與“秀發(fā)”相對,“弱齡”表示年幼,“岐年”之意豁然。另有《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東魏闕》:“肇自岐年,王佐之目已表;甫將丱歲,弼諧之寄更宣?!?/p>
中古以來,“岐嶷”在文獻(xiàn)中被采用多達(dá)數(shù)百例,可見其已然形成非常固定的用法?!逗鬂h紀(jì)·孝明帝上》載皇后馬氏事:“二姊與后同母,兄客卿,幼而奇嶷,初援南定百越,北征匈奴,謀議之士集于門下?!贝颂帯捌妗弊之?dāng)屬“岐”的音誤。且檢索語料庫,僅見零星幾例“奇嶷”,與多達(dá)數(shù)百例的“岐嶷”相較之下,不免有音近而訛之嫌。筆者運(yùn)用統(tǒng)計學(xué)的方法作窮盡性的研究,經(jīng)查證,“幼而岐嶷”在文獻(xiàn)中出現(xiàn)了二百一十余例,而“幼而奇嶷”在文獻(xiàn)用例中只有三見。在語言學(xué)研究中,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jié)合不失為一種最有效的研究方法,由此可以大膽推測,“奇嶷”當(dāng)屬“岐嶷”的誤用。
“岐嶷”源于《詩經(jīng)》,如王力先生所言:“一切新詞都有它的歷史繼承性,無非是舊詞的轉(zhuǎn)化、組合,或者向其他語言的借詞?!薄搬凇闭腔孟惹氐浼Z言,離析“誕實匍匐,克岐克嶷”而構(gòu)成的新詞。古代典籍的流傳和推廣,完全是靠手抄和刻印,有的抄手為了省事,把筆畫較繁雜的字改寫成筆畫簡略的同音字,久而久之,也許會流傳下來少量的誤文版本。誤文大多是由于傳寫不慎或排印失校而產(chǎn)生的,在所難免,后人絕不能因為誤文而否定古書的價值,但是我們必須正視古籍中出現(xiàn)的誤文,指出誤文,防止以訛傳訛,避免給后世閱讀帶來更大的疑礙?!稘h語大詞典》第二卷第1528頁,根據(jù)此誤文建立了“奇嶷”詞目,把“奇嶷”釋作“特別聰敏”,即把“奇”釋作“特別”,“嶷”釋為“聰敏”,屬于望文生訓(xùn)的誤釋,《漢語大詞典》中此條誤目可刪。
近年來對《漢語大詞典》進(jìn)行疏誤、補(bǔ)苴的專著甚繁,《漢語大詞典訂補(bǔ)》《<漢語大詞典>商補(bǔ)》《<漢語大詞典>疏誤與修訂研究》《漢語大詞典修訂論集》等等皆為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型辭書提供了日臻完善的材料,對《漢語大詞典》日后修訂意義重大。我們在閱讀古籍時,對生澀的疑難詞匯要多加思考,追根溯源,通過查證同時資料和異時資料獲得準(zhǔn)確的信息,作出正確的理解。
參考文獻(xiàn):
[1]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楊勇.洛陽伽藍(lán)記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7.
[4]金小棟.六朝墓志中用典來表未成年的詞語[J].樂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4.
(殷曉杰 陳春雪 浙江金華 浙江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