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燕++章師亞
[摘 要]《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堂教學,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來觀照整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以認真的、一絲不茍的學習態(tài)度這一條線貫穿始終;以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為著力點,同時結合課文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使課堂教學體現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在要求。這樣的課堂不僅“得言”“得意”,更“育人”。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教學實錄 評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5-005
一、檢測預習,明確學法
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事物中,花是當之無愧的寵兒。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國花。(屏幕依次呈現荷花、郁金香、牡丹,讓學生說說它們分別是哪個國家的國花;最后呈現矢車菊)
師:這種花我們生活中好像不常見,誰知道它的名字?
生:是矢車菊,它是德國的國花。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預習的時候閱讀了《詞語手冊》上的“博學廣聞”,上面有介紹的。
師:良好的預習習慣讓你比別人更博學!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就和德國有關,和花有關。
(一)讀課題
師: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書寫課題。(寫好后)老師的字不是特別漂亮,但你們發(fā)現了沒有,老師在寫每一個字的時候是怎樣的?
生1:寫得特別認真。
生2:是一筆一畫,一絲不茍寫的。
師:是的,你們看得很仔細。其實,不光是寫字,做什么事情都應該認真,都應該一絲不茍。來,咱們一起把課題讀一遍。
【點評:通過板書課題來凸顯學習、做事都應該認真,一絲不茍,寓“育人”于寫字中?!?/p>
師:有不一樣的讀法嗎?
(學生讀課題,強調“花”字)
師:嗯,你有自己的理解,不錯。還可以怎么讀?
(學生讀課題,強調了“自己”和“別人”這兩個詞)
師:你為什么這么讀?
生:因為我覺得自己種的花應該是自己喜歡看,怎么是讓別人看的。
師:原來你是帶著思考讀的,讀得好,想得也好。
【點評:無“思”不為課。不同的讀法即為不同的想法。對課題的朗讀,讓學生的“思維”有了很好的介入和鍛煉?!?/p>
(二)知作者
師:在上學期,我們學過這樣一篇課文——《小苗和大樹的對話》,大家還記得文中的“大樹”指的是誰嗎?
生:季羨林。
師: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他寫的。關于季羨林,你們有多少了解?
生1:我看過他寫的文章《清塘荷韻》《聽雨》。
生2:我知道他是北京大學教授。
生3:他是被譽為“國寶級”的語言大師。
師:是啊,了解作者更有助于我們讀懂他的文字,走進他的內心。(屏幕呈現作者生平資料)季羨林曾在德國留學十年,寫下了《留德十年》這本書。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就選自這本書。
【點評:對作者的了解過程,就是對季羨林這個人的了解過程。這個過程,間接地讓學生學習到了季羨林的“為人”?!?/p>
(三)讀導語
師:這篇課文是第八單元的第一課,咱們先看看單元導讀語,明確一下學習任務。
(出示單元導讀語,讓學生默讀并圈畫出學習要求)
師:我看大家都默讀得很仔細,圈畫得也很認真,學習就得是這個樣子。通過對單元導讀語的解讀,我們知道學習本組課文不僅要了解課文內容,品味作者語言,還要通過查資料領略異國風情。
【點評:評價很到位。這種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肯定是對“人”的關照,有助于學生的后續(xù)學習?!?/p>
(四)測預習
師:通過預習,你覺得哪個生字難讀,哪個字容易寫錯?
生:“脊梁”“莞爾一笑”“姹紫嫣紅”“花團錦簇”比較難讀。(學生讀,其他學生跟讀)
師:你是一位好老師,謝謝你!
師:你覺得哪個字比較難寫?(一個學生上臺教寫“脊”字,有學生喊“錯了”。)
師:是的,第一筆撇應該寫出頭一點兒。不過,你看到她寫字時的樣子了嗎?(學生紛紛說“寫得很認真”)是的,她雖然寫錯了一個筆畫,但寫得很認真,一絲不茍的,真棒!
【點評:如果沒有前面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肯定,說不定就沒有這個女孩子的這種“寫字表現”。這樣的持續(xù)關注很重要?!?/p>
師:課文中還有一句話挺難讀的,不知你們是否會讀?
(出示句子:“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保?/p>
(指名讀。學生第一遍讀錯了)
師:別急,再試試看。
(學生再讀,還是有錯。等到第三遍,終于讀正確了)
師:讓我們?yōu)樗挠赂摇⒉环艞壒恼疲。▽W生熱烈鼓掌)
【點評:課堂上很需要對“錯”的學習、“差”的學生進行鼓勵。這樣的鼓勵是比學習本身更重要的?!?/p>
師:四五十年后作者再次來到德國,舊地重游時發(fā)出了怎樣的感嘆?請快速瀏覽全文,并用雙橫線畫出相關的句子。
(交流后出示“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學生齊讀)
二、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一)賞奇麗
師:作者為什么會發(fā)出如此感嘆?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描寫奇麗景色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奇特現象的句子。
(交流后,教師板書:奇麗、奇特)
師:走在德國的街上,作者看到的是怎樣的景象?從文中找找看。
屏幕呈現: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來,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一段中的四字詞語。
(教師把段落中的“家家戶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四個詞語著上紅色)
師:這里面哪兩個詞語是寫花的?
生(齊):“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這兩個詞語都是形容花怎樣的?
生1:形容花五彩繽紛。
生2:形容花非常漂亮。
師:不錯。兩個詞語都寫花,那不是重復了嗎?
生1:沒有重復,“花團錦簇”是說花簇擁在一起,“姹紫嫣紅”是說花的顏色很漂亮。
生2:一個是寫花多,一個是寫花很好看。
【點評:雖說是賞詞,其實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分析力、理解力、辨別力便在這種思維訓練中逐漸形成?!?/p>
師:理解得真到位!真是好一個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老師也想去欣賞一下這奇麗的景色,有愿意跟我一起去的嗎?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跟著老師走進花的海洋。
(教師配樂朗讀)
師:一路走來,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1:我看到花真多,遍地都是。
生2:我看到花五顏六色,真漂亮。
師:這樣的情景你喜歡嗎?可以試著讀出你的喜歡。
(指名讀)
師:是啊,讓我們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不是一條街,而是每一條街。如果你是一名游客,走過德國的這一條街,抬頭向上看,你看到的是——(男生齊讀)你走過德國的那一條街,抬頭向上看,你看到的是——(女生齊讀。讀后板書:花的海洋)
(二)品奇特
師:你們平時家里有養(yǎng)花的嗎?你們喜歡看花的什么?當你看到有人把花的笑臉都朝向窗外,而把花枝花葉對著自己,你會有什么感覺?
(學生有的說“奇怪”,有的說“吃驚”,有的說“不理解”……)
師:其實,季羨林來到德國,也感到非常吃驚。他吃驚的是什么?
生1:家家戶戶都養(yǎng)花,可是他們不像我們中國,把花養(yǎng)在屋子里。
生2:他們是把花都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
生3:他們都讓花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師:什么是“脊梁”?指指自己的脊梁在哪兒?如果我是養(yǎng)花人,你們就是花兒,我在家里看見的是怎樣的現象?(學生轉過身背對著老師)如果我走在街上,看到的是怎樣的景象?(學生又轉過身來面對著老師)對啊,這真是奇特的現象。(板書:花的脊梁)
師:你能從這一段的那些關鍵詞感受到德國人與眾不同的養(yǎng)花方式?
生1:我從“在屋子里的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中的“只”字感受到德國人養(yǎng)花的與眾不同,這表示他們很無私。
生2:我覺得是“都”。“都”表示家家戶戶都這樣做,而不是一家一戶這樣做。
師:我把它改了一下,誰來讀一讀,看看有什么不一樣?(去掉句子中的“都”字讓學生讀)這樣改行不行?為什么?
生1:第一個“都”是告訴我們家家戶戶都在養(yǎng)花,去掉“都”字,就看不出他們都喜歡花。
生2:如果把第二個“都”去掉,就說明他們也不是都把花養(yǎng)在外面,就和中國人一樣了。
生3:去掉第三個“都”意思就矛盾了。
師:是啊,“都”字是不能去掉的,去掉了“都”,就表現不出作者的吃驚和不理解了,也不能表達出德國人養(yǎng)花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了。誰能讀出這樣的吃驚?
(指名讀,其中一名學生站起來有點懶洋洋的)
師:如果你能挺直脊梁肯定會讀得更好,愿不愿意再試一次?
(學生挺起身子,捧著書本,讀得果然好多了)
【點評:“怎樣讀書”比“書讀得怎樣”重要得多。教師深知這一點。】
師:然而,當作者滿懷吃驚與不解問房東“你這樣養(yǎng)花是給別人看的”時,女房東只是——
生: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師:“莞爾一笑”是怎樣的笑?
生:微笑。
師:如果你形容你爸爸微笑可以用“莞爾一笑”嗎?
生1:好像不行。
生2:不行,“莞爾一笑”是形容女性的。
師:不錯。從這莞爾一笑中,你體會出了什么?
生:他們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師:自己養(yǎng)花給別人看,還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難怪作者會發(fā)出由衷的感嘆——
生(齊):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悟道理
師:在這奇麗景色、奇特現象的背后是一個有著怎樣品質的民族?
生(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所以,四五十年后季羨林重游德國時說“美麗并沒有改變”。同學們,這美麗僅僅是指那奇麗的景色嗎?
(出示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保?/p>
【點評:“悟得道理”是教學的旨歸,更是“育人”之所在?!?/p>
三、補充故事,感悟道理
師:讀著這句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個故事。想聽嗎?
(教師講故事:在地獄生活著一群人,他們吃飯的時候,用的都是長長的勺子……講到這兒,忽然有一名學生喊道:“這個故事我知道的?!保?/p>
師:哦?那你幫老師接著往下講好嗎?
(學生站起來把故事講完)
師:講得真好,謝謝你!不過,以后遇到這種情況,要忍住,不要輕易把別人的講話打斷,因為這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點評:這個評價很到位,欲抑先揚。同時,也是寓“育”于評?!?/p>
師:聽完剛才的故事,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地獄的人不懂得互助合作。
生2:他們都很自私,所以個個挨餓。
生3:生活得很不快樂。
生4:天堂的人知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所以他們生活得很幸福,很快樂。
師:是的。天堂里的人的做法讓你想起了哪句話?
生1: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生2: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師:不錯。讀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請寫一寫生活中你所看到或聽到的這樣現象。
(學生獨立寫,教師表揚很快進入寫作狀態(tài)的人。寫好后交流,結課)
【點評:用故事來領悟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在對故事的感悟后又反過來強化文本的情感。最后的練筆是這種情感的進一步升華,從而讓“文境”和“人境”得到和諧與統(tǒng)一?!?/p>
總評
課堂總是“人”與“書”的對立和統(tǒng)一。傳統(tǒng)的課堂,可能更多的是對“書”的關注,教什么、學什么,或者怎么教、怎么學。這是一種偏向。作為對象的“人”是客觀存在,焉有不睬之理?更何況,“人”是明顯要比“書”重要的。如果“人”沒了或者壞了,“書”還有什么用?正可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執(zhí)教者深知這一點。所以,她的課在對“書”的把玩中時時,不忘對“人”的關照。認真的、一絲不茍的學習態(tài)度是這節(jié)課的一條“線”,貫穿始終卻又閃耀其中——教師自己的“做”和對學生的“評”,都始終沒有忘記這一點。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也是這節(jié)課的一個著力點。在詞中、在句中、在篇章的把玩中都能自覺地讓學生進到思維的殿堂中——所析、所辨、所感、所悟。當然,結合文本的情感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更是這節(jié)課著力要做的事。通過讀、思、悟、寫,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旨意逐漸地落實下去。王崧舟老師說,課堂的境界應該“人中有課,課中有人”,應該“人課合一”。讓我們高興的是,胡老師的這節(jié)課正朝著這個境界行進著。相信,在“核心素養(yǎng)”的觀照下,胡老師還會走得更遠。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