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藝勇
[摘要]目的 探討CT血管造影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進行冠狀動脈疾病診斷的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CT血管造影對患者的小鈣化斑塊情況進行檢查,與重建厚度為3ram以及1mm的鈣化斑塊情況進行比較;對患者進行多層CT成像檢查后,再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觀察兩種檢查方法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與陰預測值及分級診斷有無差異,分析CT血管造影對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效果。結(jié)果使用CT造影檢查患者的小鈣化斑塊以及重建后的鈣化斑塊情況,發(fā)現(xiàn)3ram組有40個小鈣化斑塊,鈣化斑塊54個;lmm組有54個小鈣化斑塊,64個鈣化斑塊。1mm組小鈣化斑塊和鈣化斑塊的檢出率為100.00%明顯高于3ram組的檢出為84.38%,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診斷冠狀動脈狹窄≥50%的總體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與陰性預測值分別為75.2%、80.1%、62.2%和89.7%,兩種方法分級診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結(jié)論 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進行檢測診斷,其檢出率高,是一種有效、無創(chuàng)性的臨床診斷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CT血管造影;冠狀動脈疾?。辉\斷;應用評價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2-150-03
在CT血管造影技術沒有發(fā)展及應用之前,對于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一般采用心電圖檢查,隨著CT血管造影的誕生于不斷發(fā)展,完全代替了心電圖檢查,成為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方法。CT血管造影技術是進行心腦血管疾病檢測、診斷的一種新的檢查方法,又被稱為螺旋cTA或三維cTA。通過cT血管造影定量分析冠狀動脈鈣化斑,能有效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本次研究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進行冠狀動脈疾病診斷的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CT血管造影對其病情進行診斷,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進行冠狀動脈疾病診斷的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診斷進行分析。所有患者中男44例,女20例,年齡32~85歲,平均(57.5±2.5)歲,心率45—93次/min,平均心率為(67.0±23.0)次/min。
1.2診斷方法
64例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實行CT血管造影的檢查,檢測患者小鈣化斑塊的情況,以及重建后3mm和1mm的鈣化斑塊情況,比較其檢出效果。首先,進行1mm和3mm層厚的數(shù)據(jù)重建。其次,選用64層CT血管造影掃描機作為本次檢查的儀器,并配置冠狀動脈鈣化斑塊的分析軟件和具體的圖像工作站。另外,要設定符合掃描要求的電流、電壓;選擇合適的矩陣,對機器進行調(diào)試,使其達到可以診斷的規(guī)定參數(shù)。最后,指導患者屏氣。掃描患者心臟隔而下至氣管隆起突出水平之間的范圍。掃描的同時記錄心電信號。在使用CT診斷的過程中要使用血管造影劑為碘試劑,對患者進行CT血管造影檢查,有效的分析其冠狀動脈血管狹窄及其狹窄程度。
1.3診斷標準
采用CT血管造影檢查患者的鈣化斑塊。一旦存在偽影,心臟區(qū)域內(nèi)有噪聲等,應區(qū)分偽鈣化斑塊以及噪聲,調(diào)整窗寬的位置,于原始的圖像進行比較。重建為3mm組和1mm組檢測其鈣化斑塊的數(shù)量。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PS17.0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組間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兩組患者鈣化斑塊情況比較
比較1mm組和3mm組的小鈣化斑塊以及鈣化斑塊的檢出率,1mm組的小鈣化斑塊為54個,明顯高于3mm組;1mm組的鈣化斑塊檢出率為100.00%,明顯高于3mm組的檢出率為84.38%,組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CT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比較
CT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的總體靈敏度為75.2%,特異度為80.1%、陽性預測值為62.2%,陰性預測值為89.7%,x2=7.849,P<0.05,說明兩種檢查方法所測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分級診斷有統(tǒng)計學意義,CT高估輕中度狹窄患者的狹窄程度,CT準確性低于血管造影檢查。二者評估分級診斷一致性,檢驗后,兩種方法診斷具有一致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臨床醫(yī)學上,冠狀動脈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斷轉(zhuǎn)變,冠狀動脈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病發(fā)人群逐漸年輕化,而且其病情的隱匿性較強。冠狀動脈疾病的典型癥狀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如果發(fā)生在40歲以下的患者中,能預測其患有冠心病的幾率為50%,由此表明,鈣化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冠狀動脈中,會引起冠狀動脈狹窄。在對該種疾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觀察患者冠狀動脈的鈣化,了解鈣化斑塊的數(shù)量、面積,以及血管的狹窄程度等,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因此,提高冠狀動脈鈣化斑塊的檢出率以及血管狹窄程度在診斷冠狀動脈疾病中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tǒng)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方法是采用冠狀動脈造影,能為醫(yī)生提供大量可靠的信息,但其步驟復雜,費用較高,容易導致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冠狀動脈的成像必須具有較高的時間分辨率,以及空間分辨率,控制器時間分辨率以及掃描范圍的大小,提高其成像質(zhì)量、以及診斷的可靠性。與傳統(tǒng)的冠狀動脈造影檢測相比,新興的CT血管造影技術的掃描速度較快,造影的范圍相對較大,具有較高的診斷率,加之其應用方便,費用較為低廉,成為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有效方法。
從1972年CT被應用到臨床醫(yī)學中,到80年代電子束CT的應用,再到4排CT、16排CT以及64排CT的出現(xiàn)及發(fā)展,CT血管造影技術逐漸成熟,為整個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更多的方便。CT血管造影在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中,只需要患者1次的屏氣就能有效完成多個關于患者心臟情況的成像。其CT掃描在整個疾病的診斷過程中避免了運動偽影的出現(xiàn),可以為心率失常的患者完成心臟的成像,有效了解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情況,冠狀動脈血管的狹窄程度,以及鈣化斑塊的數(shù)量。另外,CT血管造影檢測的速度快,且沒有創(chuàng)傷,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采用CT血管造影檢測冠狀動脈鈣化板塊時,其層厚與層間隔會影響其檢測結(jié)果,因此,要采用多種層厚,重建不同的層厚、層間隔數(shù)據(jù),來保證cT血管造影的有效進行。本次研究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進行冠狀動脈疾病診斷的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CT血管造影進行病情診斷,經(jīng)過數(shù)據(jù)重建,將其分為1mm組和3mm組,重建其層厚,提高縱向的分辨率,減低CT血管造影的容積效應,能減少對小鈣化斑塊的漏診。另外,間隔越窄,則說明檢測的效果越好。本次檢測中以1mm組作為參考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1mm組的小鈣化斑塊有54個,明顯高于3mm組;同時,其鈣化斑塊的檢出率100.00%也明顯高于3mm組的84.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結(jié)果可以推斷出,小鈣化斑塊和鈣化斑塊在1mm層厚的圖像下,具有較好的檢出效果,檢測設定的層厚越小,其檢測率高,相應的診斷準確率也就越高。對患者CT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比較,CT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的總體靈敏度為75.2%,特異度為80.1%、陽性預測值為62.2%,陰性預測值為89.7%,x2=7.849,P<0.05,說明兩種檢查方法所測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分級診斷有統(tǒng)計學意義,CT高估輕中度狹窄患者的狹窄程度,CT準確性低于血管造影檢查。二者評估分級診斷一致性,檢驗后P<0.05,兩種方法診斷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在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中,CT血管造影是有效的診斷方法,能準確檢測小鈣化斑塊以及鈣化斑塊的數(shù)量,具有較高的鈣化斑塊檢出率。CT高估輕中度狹窄患者的狹窄程度,CT準確性低于血管造影檢查。二者評估分級診斷一致性,檢驗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種方法診斷具有一致性。隨著放射學的不斷發(fā)展,此種方法在整個診斷治療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外周血管疾病、大血管疾病以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有重大作用。在未來的醫(yī)學診斷中,這種方法會不斷發(fā)展,為冠狀動脈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的數(shù)據(j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