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橋
如果周克芹能活到現(xiàn)在,今年十月二十八日,正好是他的八十生辰,可惜二十六年前,他帶著殊榮、留下遺憾走了。那段時間,紀念他的文字很多,沒給我留下過深的印象,反而是一篇寫于周年忌日的吊文,吸引我讀了幾遍。吊文開篇就說:克芹一去,倏忽經(jīng)年。從“無”來,回“無”去,生命原如花開花謝,悲傷大可不必。作者這樣看問題,是因為與周克芹比鄰而居,知人知心,對他的中年早逝,別有感喟,情到深處時,至哀不悲。
我和周克芹是老鄉(xiāng),得知他走的消息那天,本想寫點文字,苦于理不順思路。等心情平靜,回想個人之間的往來,畢竟人微言輕,紀念文章還輪不到自己來寫。二十六年后,若再來評作品,世有定論;述生平,要靠專著;談觀感,過譽有違本心,求全又不近人情。提筆難下,愧對故人。
我和老周一水之隔,他工作過的簡陽文化館和四川省作協(xié),也是我后來的單位。圈子這樣小,湊在一起的機會應該很多,說來奇怪,從1963年讀《四川文學》,知道家鄉(xiāng)有個周克芹,到1990年他辭世,其間將近三十年,我倆的見面僅僅十余次。相交這樣少,有多少東西可以回憶?然而友誼之難忘,除去童年伙伴,要數(shù)青年結交。我處人際關系,表面比較隨和,內心自有標準,一般不會用文字公開發(fā)表意見,對老周卻有些話總想說一說。我用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來寫,既非過期的悼辭,亦非評論文章的歸結或摘要。矮紙千行,話有百說百解,自信不會掉入應景窠臼。
我初次拜會老周,大約是1978年冬的一天下午。那時他剛進入公眾視線,作為人才安置到文化館當群眾文化干部,住在接近公園大門一側的辦公室。窗前黃葉飄零,池水清冷,室內門板作床,畫案作書桌,三餐去園內招待所食堂,錯過時間就去街邊店。他生活得簡單、簡樸,以至簡陋,起居在屬于我們共同的天地里,只是一方之士,名聲還傳得不遠。
此前我只在電影里見過不修邊幅的作家,還以為人出了名都會改變裝束,舉止夸張。眼前的老周,與我的想象差別很大:一身老式干部制服,外披軍用長棉衣,身材高大,略顯佝僂,臉型瘦削,語音低緩,面帶笑意,前額的皺紋和微微下垂的嘴角,透出風霜,像個有文化的鄉(xiāng)干部。提到“文學”二字,他立即進入狀態(tài),言之津津,表情生動,讓我見識了一個鄉(xiāng)土作家的本色。
通過交談,我對老周有了初步了解。他出生的地點是簡陽石橋鎮(zhèn)外的一間磨房;在鎮(zhèn)上念過幾年書,輟學后參加過土改運動,做過農活;十六歲進省城一家食糖聯(lián)營門市當?shù)陠T,十七歲考入成都農技校。讀書期間撞上“大鳴大放”,1958年畢業(yè)時,被結論為“政治不及格,不予分配工作”,遣返回鄉(xiāng)一干二十年。我立身草根階層,明白“這二十年”的分量。待在農村,當然也能生存和發(fā)展,但是同為一撇一捺,人與人大不一樣?!罢尾患案瘛?,等于臉刻“黃金印”;遣返回鄉(xiāng),無異于枷號放逐,關進牛棚。天風頻吹,運動不息,凡事皆可成罪,迫使這類人發(fā)爛霉變。人生的嚴酷,還在當事者覺察不出一點一滴的霉變過程。人抵擋得住一時的風雨,抵擋不了長期的折磨,求生尚且艱難,何暇顧及理想。
老周從未放棄理想。盡管大方向是受時代推移,順潮流而行止,多坎坷,少坦途,但是他精神充實,個性飽滿,風雨對于他,反而起到磨礪和助長的作用。他安處困寂之境,甘走崎嶇之路,當過民辦教師、農中教師、保管員和會計。他見縫插針的則是讀書和寫作。塵土衣冠,江湖心量,腳下是黃土,屋外有青山,一條溪水,幾片白云,讓他感念不盡。他的理想,他的熱情,乃至畢生心事,盡在此地,對這方山水,滋生出濃得化不開的感情。這也是中國自有文學始,就在作家血管里流動的基因。對于文學,老周有自己樸素的理解和奮斗目標。他要寫的故事近在身邊,要寫的人物站在眼前,他的所思所想,與左鄰右舍聲息相通。寫作是興之所至、習慣使然,是生活體驗的綜合再現(xiàn)。他偏處鄉(xiāng)野,沒機會接觸那些似是而非、“左”得出奇的理論。寫作沒有干擾,沒有外來壓力,也未長時間中斷,因此才會日積月累,水到渠成。艱難困苦造就了老周。
我離開時,老周講他正在寫出版社約定的一個“中篇”(后來發(fā)展成長篇《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如果順手,明年可望正式出版。他拿出一冊《石家兄妹》簽名相贈,并說明是“文革”后四川文藝出版社的第一套文學書,工農兵作家各占一冊。這套書的工人作家火笛和軍隊作家鄒仲平,此后我也有幸認識。鄒仲平后來轉業(yè)擔任《四川文學》副主編,1982年秋把我引進這家雜志社的大門實習,十二年后,命運使我脫離故土,寄食省作協(xié),用讀書說文的方式打發(fā)時光。
文化館是老周走出茅屋、坐上行車的中轉站,第二年春天,他調到四川省文聯(lián)當專業(yè)作家(當時省作協(xié)還在文聯(lián)旗下,幾年后才單立門戶)。按上面的安排,老周暫留簡陽農村掛職體驗生活。1981年底,我調到文化館,有條件就近和他交往。我們年齡接近,經(jīng)歷相似,愛好相同,說話還算投機,至今印象深的有幾次。
老周的文學夢起于少年。我曾應邀帶他轉過一回簡城南街的兩條深巷,說是看院落,其實是重溫記憶。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簡城,大拆大建的序幕還沒拉開,街面不寬,房屋低矮,不像現(xiàn)在這樣密集。民居以院落為主,格局為臨街一條窄巷,石板路,風火墻,一進數(shù)院,前后貫通。院壩里偶爾可見豆棚瓜架、古井花臺,顯得古舊而安寧。院落后面是坍圮的城墻,殘土已分割成小塊菜地。轉著轉著,老周講起了少年經(jīng)歷。他念書的石橋鎮(zhèn)距離簡城八華里,兩地的民居同一格局。每天對著爬滿青藤的院落,行走在七彎八拐的深巷,聽翠竹吟風,看芭蕉滴露,不知不覺就會生出奇想。
老周忙于寫作,興趣不寬,有時為了調劑,才找人喝茶閑聊,話題仍然圍繞文學,為一本書、一個細節(jié),勉強坐上一兩小時。我記不起他說過什么名言讜論,卻記得有一次大家提起搓麻將,他表示極端厭惡,認為年輕人沉溺此道,與古代的“刑廢”沒有區(qū)別。見我默不作聲,他以目相示,脫口引了句圣賢語錄:“內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氣之所由?!蔽覐牟幻閷?,于是借小說家言開玩笑:“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爾?!崩现苓B連拱手,好像對這類“掉文”很感興趣。
有一天,我?guī)鹤釉诠珗@散步,無意間碰上老周。他頭發(fā)蓬亂,眼里布滿血絲,看上去異常疲倦,說是趕寫“中篇”,昨晚通夜未睡,出來松動一下筋骨。見我牽著兒子,他流露出欣羨之情,自責很少帶兒女,沒享受過這種“幸福”。老周陪著我們父子倆,邊走邊講他和孩子的故事,講得瑣瑣碎碎,歉疚而動容。事后我想,像他這種突然喜歡傾訴的人,原有某種心結,急切希望解開,平時顧不上,遲早會找機會一吐為快。在講究實際的人看來,這可能不說明問題,但我認為極富意味。這番談話,讓我看到了一個鄉(xiāng)土作家更近乎原生態(tài)的一面。老周有許多至情至性,有許多執(zhí)著深微。
還有一天,老周急急忙忙到我家,一進門就長長地舒了口氣,告訴我“中篇”終于寫完,這兩天鎖在箱子里,鑰匙交人保管,怕忍不住翻出來再改,要趕緊休整。他瘦了一圈,有氣無力地癱軟在靠椅上,眼前情景,讓我心里冒出“值不值”的疑問。人壽幾何,來日無多,藝術的殿堂里卻樹立著殉道楷模。他們永恒的精神光芒,已突破因果的推論而獨立,吸引文苑學子為理想獻身??墒墙裉旎仡^看,老周頭上的光環(huán),未必安慰生者。人已了而事未竟,這缺陷該怎樣彌補?
1979年初,《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開始由《沱江文藝》季刊連載,年底由復刊的《紅巖》雜志全文推出;1980年5月百花文藝社出版單行本,6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始連播;1981年,小說相繼被搬上銀幕和舞臺?!霸S茂”既是老周心血的結晶,更是時勢造英雄的結果?!拔母铩焙平伲?jīng)濟崩潰,文化凋零,撥亂反正后百業(yè)待興。伴隨著思想解放,一批呼喚改革的作品井噴而出,產生轟動效應。在這股浪潮中,“許茂”如金雞報曉,為新時期文學開一先聲,見重于當時,影響及于后世。
“許茂”的走紅,除了恰逢社會極需轉型的天時地利,還應歸功于小說自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霸S茂”的故事,貫穿著時代形象和時代感覺,有合情合理的場面氛圍做襯托,文風清新明凈,結構流暢緊湊。藝術上,它是生活真實與詩意開掘的組合;內容上,它是鄉(xiāng)村變革與風云世相的留影。它是一部成熟的作品,所以才會在歷經(jīng)劫難的文壇上,顯得分外醒目。
那個年代,作家作品是人們的一個主要興奮點。作品走紅,各方關注,作家如果因此膨脹,失去分寸,夸夸其談,很容易循跡準聲,自我作古。同樣處在聚光燈下的老周,卻是另一種表現(xiàn)。他被媒體哄抬著供人仰望,也供人尋隙挑剔、指點評說。他給我的印象是退縮回避,感慨多于苦笑。這段時間,我去過一次老周的臨時住地。他家在紅塔區(qū)公所一幢簡易樓房的底層,二樓樓梯間是書房,一床一桌,狹小擁塞,床下丟著未開封的郵件,看外形全是書和雜志。老周講的主要還是文學,無昂揚凌厲之態(tài),無高深莫測之語。他沒有一朝成名,忘乎所以。他的中篇和短篇作品,仍然包含著充沛的激情。
1984年秋,老周舉家遷省文聯(lián)宿舍。
老周到省城,出自上級領導的厚愛和栽培。沙汀等前輩見多了“移植”的負面作用,對“上調”持保留態(tài)度。古人曾說,對于花木“其土欲故”(柳宗元)。根據(jù)我后來的體會,這的確是見道之言。老周是地造之才,是土地和鄉(xiāng)村之子,接近泥土,空氣清新,心靈純潔,想象才會充分發(fā)揮。葫蘆壩是他的生根沃土,這里的春種秋收、農家憂樂,這里的山月江柳、竹林松岡,激發(fā)過他的才華,被盡情縱意地寫進了作品。有什么必要到十里紅塵的都市,再用“掛職體驗”、“蹲點采訪”迂回而尋?文人扎堆,同樣是一個三六九小社會,也論資格、講卑尊、排名次、分座駕級別。會要開,話要說,各種演講、研討、筆會要到場亮相,忙著傳授心得、講經(jīng)說法。讀書寫作不一定比鄉(xiāng)下自由,某些心境,難得再有,邁出的步子,也很難返回了。
形勢發(fā)展很快。西方的文藝思潮激流涌入,新一代作者跑步登場。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重登文壇的不少作家,已被視為“落伍者”冷在一邊。文學上了快車道,盛名之下,各方的希望有增無減,背著“扛旗問鼎”的重任,估計老周活得不輕松。須知文壇如舞臺,哪能長演連臺本。幕落幕啟,各是各的角色,各演各的劇目,各領風騷,新鮮應時。
“許茂”問世,絕非偶然現(xiàn)象。一要出書的氣候,二要寫書的人才,缺一不可。總的說來,氣候——作家——作品,有一種必然聯(lián)系,并非能夠按時按量按產供銷關系誕生或制作。人脫胎于歷史的印模。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歌手。一代人說一代人的話,一代人寫一代人的書。當“時代”成為歷史,作品隨之“定格”。每個階段的杰作,都是一個波峰,同時又可能是峰谷。先行者開路,后繼者接力,一波推一波。這條規(guī)律,在現(xiàn)當代中國文學進程中尤其明顯。時間是存在的冠軍,而作家不過是“存在”的參與者。因為時間有它的優(yōu)選法,現(xiàn)在的排名,能不能對號入座,不好一概而論。時過境遷,用大浪淘沙的結果印證既往,會發(fā)現(xiàn)作品的命運,往往與飄浮難定的人生相似。喧囂鼓噪者,可能聲沉響絕,埋沙的折戟,或許重放光彩。概括起來,這四種情況較為常見:與時俱進,另涌新浪;艱于舉步,原地徘徊;好運到頭,逐漸退隱;安享成果,坐當老大。即使是文學史上著作等身的作家,代表作也不過一兩部,多數(shù)還是前期所為。
至于老周本人,并未止步不前。他幾乎是終日矻矻,不遑它顧,夜以繼日,魂牽夢縈。他的后期小說,題材和手法都有變化,對表現(xiàn)形式的探索越來越執(zhí)著,精雕細磨,鄭重嚴密,卻也拘謹了。言為心聲,難道有什么顧慮?據(jù)說老周生前有部幾易其稿的《饑餓平原》,為何改而不定?我揣測還是盛名之累,惟恐不能盡如人意,瞻前顧后,處處妥貼,把作品成敗與榮辱毀譽的關系拉得過緊。老周已矣,這部書稿下落不明。
1990年8月5日凌晨,老周病逝省城,享年不足五十四歲。那一年的2月,他剛出任《現(xiàn)代作家》主編;3月,被任命為省作協(xié)黨組副書記;6月底,擔任省作協(xié)常務副主席。6月8日,他率雜志社全體人員回簡陽,聽取讀者對辦好刊物的意見。那天是我最后一次見到他,病容明顯,還須強打精神,全力以赴。由專業(yè)作家到作協(xié)黨政領導,誠然是靠作品的力量眾望所歸,合不合適,又當別論。老周體魄不夠強健,天性好靜,默守古風,不耐煩囂。當時“市場”已全方位介入社會生活,對文學的影響,對作家的左右,不亞于政治。文學要想改變受市場支配的地位,回歸名流之業(yè),已經(jīng)很艱難。老周拙于炒作,不擅長接待推銷,對商品經(jīng)濟的運作過程相當陌生,處理具體事務,其能力遠遜于運筆。不管他想如何超脫,有時還是容易感情用事,適時應變的才干究竟有限。世間萬物,各有方位,雁排長空,鶴唳九皋,虎嘯深山,駝走大漠。一個人最能在哪方面一展長才,大致有個界定。老周原路而行,會不會更好呢?
2000年7月,老周辭世十周年之際,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周克芹文集》。封面上的老周側身回視,欲語無言,是一個儒雅的中年文人形象。這張照片,把他的個性、風采和信念留住了。
老周等一批作家所代表的文學精神,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市場這個東西一旦形成氣候,占據(jù)中心位置的已是另一類作品。
二十六年前,老周辭世,世無其人,但有其文;百年之后,也許其文不再風行,但世有其名。中國新時期文學史接納了他,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陳列著他的作品,家鄉(xiāng)的文化廣場給他豎了紀念像。文化廣場位西向東,朝霞夕暉讓老周永葆熱度;廣場與葫蘆壩隔水相望,一代代的父老鄉(xiāng)親,都能夠欣賞到老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