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
摘 要:不同的語言是人類精神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自我體現(xiàn)。語言僅是精神的表現(xiàn)形式,在語言和思維的關系中,后者是第一性的,是前者的本源和歸宿。語言記錄下人類存在于世的經驗,加之自身的結構與規(guī)律,形成一種獨特的世界觀。洪堡特認為, 每一種語言都包含一個獨特的世界觀, 這是民族的特有財產。承認語言是一種世界觀是開展語言研究的強大動力。
關鍵詞:世界觀;本體論;洪堡特;語言世界觀
一、相關概念
1.語言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通常被當作人們交際的工具,并以此為社會服務。
2.世界觀
世界觀是指處在什么樣的位置、用什么樣的時間段的眼光去看待與分析事物,它是人對事物的判斷的反應。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意識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根據對這兩個問題的解答,可將它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3.本體論
本體指德國哲學家康德唯心主義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指與現(xiàn)象對立的不可認識的“自在之物”。本體又譯為實體,是表明萬物的本原、基礎、本質、原因和終極性質的范疇?!氨倔w論”是對概念化的精確描述,是關于存在的理論,所探討的是事物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生成運演及其本質意義的終極存在問題。
語言本體論從語言文論而不是語言哲學的角度來說,語言本體論,是指在二十世紀西方興起的以語言為研究對象、以語言為本體,并堅持文學是語言的建構、語言是文學的本質的一系列文藝理論,它包括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及現(xiàn)象學的解釋學傳統(tǒng)。
4.語言世界觀
語言世界觀就是承認語言是一種世界觀,強調語言與思維、與現(xiàn)實世界和社會世界之間的關系。每一種語言都體現(xiàn)著人的普遍本性,而普遍本性思維是人類普遍本性中最重要的。洪堡特從人類學與民族學的角度分析語言的本質,提出了語言世界觀的語言學說。他認為,語言既能揭示未知真理,體現(xiàn)普遍的人類精神,又能揭示不同的世界觀,反映不同的民族精神。
二、區(qū)分兩種與語言世界觀相關和相對的重要的語言觀
1.語言世界觀 VS普遍語言學
洪堡爾特是語言世界觀的倡導者,同時也創(chuàng)立了普通語言學這門課程。他既強調語言的特殊性,又關注語言的共性。既強調各民族語言的特殊性,又主張全人類有共同的“普遍語法”。
人類的語言具有絕對與相對的普遍性,但并不影響其在各自領域或地緣上充分的發(fā)展。各種民族語言之間并非只存在個性差異,它是隨著人類歷史共同演變和推進的。
2.語言世界觀 VS普遍語法觀
普遍語法觀與語言世界觀是相反的兩個概念。普遍語法觀認為語言學沒有推動其他學科,而是他們本身把其他學科的研究運用到語言學的結果。
十八世紀的普遍唯理語法,其基礎就是“普遍邏輯”,即各個民族語言的傳統(tǒng)語法實質就是“效仿”。而這種實質不斷受到各國語言學家的批評。
本世紀60年代后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的基礎是人的心理機制。他把人類心理機制的共同性歸結為“天賦”,尤其收到了包括其學生在內的人們的反對。
三、承認語言世界觀的意義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人們滿足于把語言僅僅當做工具,忽視了語言的民族性,也淪為其他學科的工具。承認語言是一種世界觀給語言以本體論的地位,而不僅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更加注重從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角度對語言進行研究,而不滿足于對語言的表層結構進行形式的描寫;把研究的重點放到語義上,以語義研究帶動語法和語用研究,才會使語言研究更切實用;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結尾有一句名言:“語言學的唯一的、真正的對象是就語言和為語言而研究的語言”。語言世界觀可以將對語言的研究變得自給自足。
四、其他語言學家對語言世界觀的深化發(fā)展、影響
洪堡爾特之后,薩皮爾和沃爾夫發(fā)展了語言世界觀理論,薩皮爾建立和發(fā)展了美國的人類學語言學,沃爾夫提出了對比語言學的構想。
語言世界觀還直接影響了二十世紀哲學的發(fā)展:胡塞爾為代表的現(xiàn)象學、列維—斯特勞斯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迦達默爾為代表的釋義學,其出發(fā)點就是語言世界觀。以后一些形形色色的哲學流派也都以語言的本體觀作為其哲學基礎。
五、結語
承認語言是一種世界觀,對語言對比研究來說,顯得更加重要。對比研究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對比的基礎、可比性問題等等無一不和語言觀有關系。語言觀不同,著眼點和方法就會不一樣,結論也會大相徑庭。
參考文獻:
[1] 柴奕,陽志清. 語言世界觀的哲學批評[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2).
[2]李松芬. 洪堡特語言理論淺析[J].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07(01).
[3]劉曉林,韓家勝. 從語言世界觀的角度看漢語語序[J]. 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3).
[4]潘文國. 語言對比的哲學基礎——語言世界觀問題的重新考察[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05).
[5]申小龍. 古典洪堡特主義與當代新洪堡特主義[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01).
[6]申小龍. 語言的民族精神與歐洲語言人文主義[J]. 學術月刊. 2000(07).
[7]威廉·馮·洪堡特(WilhelmvonHumbodt)著,姚小平編輯譯注.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M].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8]威廉·馮·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著,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M]. 商務印書館, 1997.
[9]吳波. 洪堡特“精神力量”的特性及其與民族和語言的關系[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1).
[10]謝少萬. 語言中的人類精神與民族精神——對洪堡特語言世界觀的再認識[J]. 廣西社會科學. 2008(02).
[11]徐劍. 語言世界觀與語法剛性[J]. 山東外語教學. 2005(06).
[12]姚小平. 洪堡特與人類語言學[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5(02).
[13]]左文靜. 語言、思維與語言的民族性——從洪堡特理論到薩丕爾-沃爾夫假說[J]. 大學英語(學術版). 2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