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在南方
齊白石畫了兩只小雞搶一條蚯蚓,題目叫《他日相呼》。我上學(xué)時看這個圖,寫作文。前些日子看見孩子作業(yè),還是這個圖,還是寫作文。不禁一樂,這兩個小雞賊呀。
古人覺得雞有德,不是一德,而是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帮L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比興的手法,前一句贊嘆雞不因天氣惡劣而不鳴,后一句贊美君子像雞。只是后來,雞的寓意變了,到如今有點不堪。要是雞會說話,怕是要反對,人干的事兒,何必拉上雞呢?
“雞鳴桑樹顛”,高呀?!半u聲茅店月”,早呀?!伴L鳴雞,誰知儂念汝,獨向空中啼”,想呀。一些雞活在詩句里,大部分雞都生活在鄉(xiāng)下,雞犬相聞,田園生活的標配之一。
在鄉(xiāng)下,不一定家家養(yǎng)狗,可喂一群雞是斷不少的。早先等著下蛋換油鹽,如今寬裕些,吃點雞蛋很有必要,況且提一籃子雞蛋給城里親友,也是難得。
我有時接父母來城里,不是鎖門那么簡單,得找人喂貓,得找人喂雞,很麻煩,不喂了行不行?那不行,母親說,家里不喂雞,空落落的。
有人吃雞,便要補充隊伍。差不多等雞婆抱窩,家里有公雞的,放二十來個蛋,沒公雞的,要到有公雞的家里換蛋回來,雞婆入定一般孵著,三七二十一天之后,喈喈聲起,一瞅,小雞出殼啦。像是約好了似的,它在殼上啄個洞兒,洞再大點,腦袋出來啦,再一使勁兒,殼破了,它出來啦。一窩里總有幾個蛋沒孵成,我們說是寡了,臭不可聞,有人卻好這一口。
小雞在窩里待個一天,雞婆坐不住了,要領(lǐng)它們下地。這時要用個竹罩子罩著,貓惦記著呢。等它們翅膀硬了(硬羽初成),撤竹罩,由雞婆領(lǐng)著,小雞見啥都吃驚,小蟲子嚇得叫聲一片兒氈似的,雞婆走過來,啄給它們看。雞婆在這時孔武有力,敢追得肥貓上樹。
三個月,小雞已經(jīng)半大了,雞婆也醒了,冠子紅了。有一天上窩去了,雞兒在窩邊上叫,它不管。雞兒也就散了,在地里刨個坑,找點蟲吃。不久,雞婆跳下窩,一迭聲叫“個大個大”,下了一蛋,從此,它不管小雞了,放養(yǎng)啦。
一般來說,一群雞里有一個公雞就行,多了,它們要打架。公雞不吃獨食,看見一個蟲、一粒米,啄到嘴里,吐出來,咯咯咯,母雞跑過來吃了,真是好做派。
好玩的是,雞跟狗一直聯(lián)系緊密。成語“雞犬升天”的由來是這樣的:漢代有個劉向,有天得道了,抱著雞,牽著狗,上天啦。有個詞叫雞鳴狗盜,如今多帶貶義,早先不是這樣。孟嘗君被秦國當人質(zhì),他的門客一個裝扮成狗,偷了原獻給秦王的白狐大衣給他的妃子,妃子一高興勸放人。孟嘗君怕秦王反悔,狂奔至函谷關(guān),城門不開,又有門客學(xué)雞叫,城門開,得以脫身。雖說這雞鳴狗盜,不算大本事,至少可以救人。生活中,這兩位不相往來。偶爾,雞吃狗食,雞腸小肚,狗不理它。
汪曾祺先生寫雞回籠:“進窩時還故意把腦袋低一低,把尾巴向下耷拉一下,以示雍容文雅,很有雞教。雞窩門有一道小坎,這些雞還都一定兩腳并齊,站在門坎上,然后向前一跳。這種禮節(jié),其實大可不必。進窩以后,咕咕囔囔一會,就寂然了?!闭媸羌毼O了。
雞一輩子有長有短,最終讓人吃了。有一回看古人寫一篇祭雞文說:生也其鳴喈喈,死也豈無葬埋?以我肚腹,作爾棺材。嗚呼哀哉,醬油拿來??此朴哪鋵嵱行┹p佻。袁子才有首寫雞的詩:“養(yǎng)雞縱雞食,雞肥乃烹之。主人計固佳,不可使雞知?!背赃€是吃,有些厚道在里頭。
前幾天買來《毛詩注疏》,厚厚三本,隨意一翻,看見這樣幾句:“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蔽掖舸舻乜粗?,那一刻像是回到鄉(xiāng)下,靜靜的黃昏,一切都安安詳詳?shù)摹?/p>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