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白樂府詩中婦女形象很有大一部分題材來源于宮中的妃子,這和他的生活環(huán)境和早年經歷有極大的關系,李白所描繪的妃子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太平盛世下的妃子,這個時期的妃子大多是寵妃,深的君王的喜愛,另一種是朝局動蕩中失寵的妃子,處在這個時期的妃子其命運隨著朝代的興衰而變化,筆者將對這兩類妃子逐一分析,探討李白詩歌中塑造的妃子形象其背后的深層含義。
◆關鍵詞:李白;樂府詩;妃子
一、受寵的妃子
被世人所熟知的當屬楊玉環(huán)了,李白描繪楊玉環(huán)也與他的經歷密不可分,李白一生都有極強政治抱負,經常拿“謝安”自比,公元742年(玄宗天寶元年)李白被人推薦招入宮中,侍奉玄宗皇帝,被任命為翰林待詔,為玄宗和楊玉環(huán)作詩,娛樂之用。李白在長安期間寫了大量的樂府詩,其中最為著名的就屬《清平調》三首,這三首詩雖然是玄宗皇帝下命而作,但是詩中所寫也是李白有感而發(fā),在稱贊了楊玉環(huán)美貌的同時,也看出了李白對大自然、對生活的豪放灑脫之態(tài),第一首中用牡丹花來襯托楊玉環(huán)的美艷,第二首更是用絕世美女趙飛燕與楊玉環(huán)相比,“可憐飛燕依新裝”,就連趙飛燕與其相比都要靠妝容,可見楊玉環(huán)的美貌,第三首詩更是第一首和第二首的總承和升華,描繪出君王和楊玉環(huán)相互愛戀、吟詩作樂的幸福景象,由此也可看出,李白詩中所反映出的時代背景究竟是怎樣,李白的詩豪邁奔放、時常天馬行空,雖不能像杜甫的詩那樣拿來當歷史讀,但卻也可以從詩中看出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狀況,換句話說,李白樂府詩中所描繪的女性受時代背景、政治環(huán)境、個人經歷所影響,此時的李白年僅41歲,正值壯年,剛被玄宗皇帝招入宮中,此時的他意氣風發(fā)、內心對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滿希望,此時的楊玉環(huán)也還不是楊貴妃,剛受到玄宗皇帝的寵幸,此時的唐朝也是經過開元盛世,變得空前強大,人民生活幸福、國家繁榮昌盛,因此李白所作的詩作也洋洋灑灑、意氣風發(fā),詩中也能看出他對大自然的美好歌頌和對楊玉環(huán)精神風貌、美艷外表的稱贊。除了楊玉環(huán),李白也創(chuàng)作了很多描繪趙飛燕的詩作,趙飛燕乃漢成帝的皇后,其美貌傾倒眾人,《陽春歌》中的那一派繁榮的景象正是唐朝太平盛世的寫照,趙飛燕曼妙的舞姿和那動人心弦的歌聲,跳出了天下太平,唱出了繁榮昌盛,這是對趙飛燕的贊美,是對唐朝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美滿的寫照。
二、失寵的妃子
李白在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詩中的妃子形象由喜轉悲,這一變化在他的詩作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至,此后他在詩中表達對妃子命運的同情外,更多是拿來自比,感嘆自己的政治仕途就像那宮中的妃子和皇后一樣,無人賞識、無人重用,皇宮大臣們休閑玩樂時,便是那舞臺中綻放的花朵,嬌艷動人。年老色衰時,便是那獨守空房的悲慘妃子。李白之所以如此描寫,與其做翰林待詔的經歷息息相關,李白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做著不懈的努力,李白一生有三次政治機遇,第一次是在李白30歲出頭時,初次進長安,通過好友的引薦,結識了玄宗皇帝的駙馬張洎,李白想要讓張洎幫他引薦元真公主,張洎表面答應李白,但實際對于李白的仕途并不上心,便把李白安排到距長安城兩百多里地的道觀內,讓李白在此等候其姑姑元真公主,但李白一等就是幾個月之久,隨后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李白便心灰意冷的離開了,第二次是玄宗皇帝招李白入宮,因為李白骨子里的傲氣決定其狂放不羈,李白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十分具有政治才能,但是他想錯了,玄宗皇帝招李白進宮,只是瞻仰李白的才氣和他的詩文,并沒有考慮李白是否具有政治才能,玄宗只是把李白以詩文侍奉自己的御用文人罷了,而李白卻渾然不知,翰林待詔和翰林學士雖然都在翰林院辦公,但這兩個職位天差地別,李白從剛進宮那刻起,就已經注定了他的政治命運,因此李白待在長安的這段時間里只會等來更多的失望與憂愁,在此期間,李白與酒相伴,寫了大量描繪妃子的樂府詩,《妾薄命》中陳皇后阿嬌,美貌動人,十分受寵,漢武帝為其鑄造金屋,連她的唾沫都被看做成珍珠一樣的珍貴,但是,皇帝的妃子眾多,一旦年老色衰,必將失寵,李白借此詩表達了對陳皇后以色事人,色衰而愛馳的悲慘命運的同情,但其更深層含義是借著陳皇后的悲劇性命運,來暗示自己懷才不遇,仕途衰敗的悲涼處境,李白類似的詩有很多,這些事全是在他政治仕途失意時有感而發(fā),《邯鄲才女嫁為廝養(yǎng)卒婦》就是廣大命運悲慘的妃子們的典型代表,此詩中的妃子,能歌善舞、能吟詩作賦。只奈自己沒有機遇,因此久久得不到寵幸,最終無奈,嫁給了一名小兵當婦人,這前后地位的落差,承托出了古代女性命運的悲慘,除了“以色事人”之外,還需要機遇,許多妃子都是如此,最終年老色衰,在宮中慢慢的憂郁的過完這一生,李白極其同情這類女性,因為自己也是受人冷落之人。李白雖在詩文上有著卓越的成就,但他更多的是想在政治上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終于在安史之亂時讓他等來了人生中的第三次機會,安史之亂爆發(fā)時,李白隱居廬山,永王李璘請李白出山,一起抗擊安祿山的叛軍,李白這次本以為自己可以有所作為,不料永王之后造反成了叛軍,李白也跟著受了牽連,最終入獄,流放夜郎,這一次對他而言是致命的打擊,他在政治舞臺上的那出戲終于謝幕了,他多年來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在這一次全部破滅。從李白的一生經歷來看,李白樂府詩中所描寫的妃子,除了楊玉環(huán),其余都是在表達對其悲慘命運同情的同時,自比自己懷才不遇,政治衰敗的無奈與傷感。
參考文獻
[1]趙民.對李白詩歌中婦女形象的類型分析[J].甘肅教育,2010(12):39-40.
[2]李太白全集/(唐)李白著;(清)王琦注;中華書局,1999重印
[3]伍寶娟,李天道. 李白婦女題材詩研究述評[J].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1,27(04):78-83.
作者簡介
熊焱楠(1995.9.30);男,漢族,湖北十堰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