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衣
1980年,鐘叔河編輯《走向世界叢書》時,在北京柏林寺發(fā)現(xiàn)了一些稿本——《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其中描述了出國拜訪所見所聞種種,有二百萬余字。這些泛黃的書頁屬于一位在英語學校畢業(yè)的滿族子弟——“鐵嶺奇人”的張德彝。
晚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性的時代,也是中國人最初睜眼看世界的時代。在此之前,中國雖有一二沿海商人去過歐洲, 但大都屬“落魄商賈”,不知詩書,對中國思想界幾乎不曾產(chǎn)生什么影響。中國的知識分子,包括林則徐、魏源等思想精英,對“域外”事物的了解還都處在霧里看花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西方大多數(shù)人是通過傳教士只鱗片爪的報告來認識中國的,因此對他們來說,遙遠的東方也是一片不可捉摸的神秘之地。許多莫名的恐懼和仇恨正是在互不了解的誤會之中產(chǎn)生的。
中國晚晴時期出洋較早,又留下大量筆記以廣傳世人的,當稱張德彝。
同文館一少年
張德彝出生于北京柏林寺旁龍王廟胡同,因為家貧,讀書學費常常要靠舅舅接濟,因此十五歲那年(1862 年)同文館開校,從滿洲、蒙古、漢軍中招收學生時,張德彝就考入了同文館,在那里讀書可以去“坐補馬甲錢糧”和領(lǐng)一份“膏火銀”,三年屆滿后,按考試成績還會授予七、八、九品官職。
正是在同文館的英文學習,將他引向一生的海外探游。首次是1866 年,他作為翻譯隨同斌椿使團出訪,游歷了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等十個國家。這次清政府派出訪團的目的是為了對西方社會“探其利弊”,張德彝則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了對泰西(泛指西方國家)新奇文化的觀察上?;貒?, 他寫出《航海述奇》,詳細記載了他的觀察見聞。
隨同斌椿使團出訪的1866 年,張德彝十八歲。此后,張德彝先后七次出國,同治七年,蒲安臣使團出使歐美時他任通事( 翻譯),環(huán)游了歐美各國;同治九年,欽差大臣崇厚因天津教案一事專程赴法道歉,他任隨員。光緒二年(1876 年),他出任中國駐英使館譯官,光緒十三年任秘書。后曾一度回國,任光緒皇帝的英語教師。光緒二十二年,任出使英、意、比大臣羅豐祿的參贊; 光緒二十七年,以記銘道二品卿銜出英、意、比大臣,光緒三十五年任滿回國。他一生中八次出國, 在國外總共度過27 個年頭。每次出國,他都寫下一部日記體裁的聞見錄,共計70 余卷,200 余萬言,依次成輯《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其中《航海述奇》《四述奇》《八述奇》曾有人傳抄印行,其余均未發(fā)表過。
目睹巴黎公社運動
作為最早出洋的中國人之一,他目睹了不少奇聞異事,尤其值得一提者——他曾目擊巴黎公社革命。
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時,中國還在清朝同治年間,中外交流極少,在中國國內(nèi)幾乎看不到任何關(guān)于巴黎公社的報道。但剛巧1870 年,清政府派崇厚出使法國,張德彝為隨從英文翻譯。就在巴黎公社革命爆發(fā)前一天,恰好張德彝先到巴黎洽租房屋,目擊這場社會變革。他在《隨使法國記(三述奇)》中,記述了凡爾賽軍隊攻入巴黎,有許多生動具體的細節(jié),如所記巴黎街壘: “各巷口多筑土石墻,幾案墻,又有木筐墻,系以荊柳編筐,內(nèi)盛零碎什物,堆壘成臺,炮子雖入,含而不出”。他又寫到凡爾賽軍隊被俘戰(zhàn)士瘋狂鎮(zhèn)壓:“由樓下解判勇一千二百余人,中有女子二行,雖衣履殘破,面帶灰塵,其雄偉之氣, 溢于眉宇”。盡管張德彝是當時東方古老封建國家官員,并不同情而且也根本不可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但他卻留下了這些凜凜如生的記述。
環(huán)游西方記:
從美國白宮到埃及金字塔
張德彝與他同時代的外交大臣們相比,可能因為沒有被賦予中外交涉的重任,他對西方的觀察視角主要在生活方面,他的許多發(fā)現(xiàn)是中國人第一次對西方的細致觀察所得。比如他第一個記錄西餐:1866 年,張德彝隨同使團出訪,坐英國輪船由天津去上海,才第一次享用西餐。船上的伙食是“每日三次點心,兩次大餐……所食者, 無非燒炙牛羊雞魚,再則糖餅、蘋果……飲則涼水、糖水、熱牛奶、菜肉湯、甜苦洋酒”,“更有牛油、脊髓、黃薯、白飯等物”。
他還首次把美國白宮翻譯成“白房”。在《歐美環(huán)游記》中他這樣說:“朱溫遜( 即約翰遜) 少有大志,隱于縫匠,所有天文地理、治國安民之書, 罔不精心功習,國人敬之。前任統(tǒng)領(lǐng)凌昆( 即林肯) 卒后,眾遂推彼登位,故國人呼為‘縫匠統(tǒng)領(lǐng)。其府周圍三里,系漢白玉石建造,外繞花園。土人呼曰‘白房,嘲語也,蓋國中呼廁為白房?!?這還是頭次聽說,“白宮”一詞在當?shù)孛袼字芯尤挥谐芭暮x。
在《歐美游記》中描述倫敦自行車:“前后各一輪,一大一小,大者二寸( 尺),小者寸( 尺) 半,上坐一人,弦上輪轉(zhuǎn),足動首搖,其手自按機軸, 而前推后曳,左右顧視,趣甚?!痹凇逗胶J銎妗分兴枋龌疖嚕骸邦^等車廂分三間,每間左右各二門,門旁各二窗,有活玻璃可上可下。藍綢小簾,自卷自舒,機關(guān)甚奇。四壁糊以洋棱,壁上有面鏡、帽架,有絲絡以便盛什物。前后兩木床, 寬一尺五寸,分四幅,可坐八人??勘匙旌窠匀?,面有回絨洋呢。地鋪花氈,有唾盒。晚上, 燃玻璃燈于車頂,兩床抽出可并為一坑。”
他還是第一個進入金字塔參觀的中國人。1866 年,張德彝隨觀光團出國考察來到北非, 見到了金字塔。張德彝首先考查了金字塔( 即王陵) 的外貌,記錄該王陵,一個大的,兩個小的, 均呈“三尖形”。大型王陵“周一百八十丈,高四十九丈,皆巨石疊起……正面一洞,高約八丈, 上有埃及文一篇,字如鳥篆,風雨侵蝕,模糊不復辨識?!痹谀骨坝小耙淮笕祟^,高約四丈,寬三丈許,耳目晰。” 接著張德彝在土人的引導下, 他好奇地鉆進了那座最大的金字塔。他是從破損的裂縫中進去的,進口又陡又窄,上下左右都是縱橫累疊的大石頭,一片漆黑,只能秉燭前行。開始如蛇爬,后再似猿攀,“一步一跌,時虞顛撲”又“石震有聲”,令人“神魂失倚”。通道彎彎曲曲,“趨前失后,退后迷前”,走了好一陣方豁然開朗,原來進了墓室。其實里邊并沒有什么出奇的東西,只有“一石棺無蓋,形如馬槽, 擊之鏗然,放于壁角”。張德彝等在墓中盤桓, 往返達三小時之久。因過度疲勞,“出則一身冷汗矣”!張德彝回國后,將他親游金字塔的見聞寫了《航海述奇》中,這篇游記是我國第一次關(guān)于金字塔的記載。
他還描述所見的法國社會風情:“法國巴黎女皆袒胸露背,裙或紅或白,或粉紅或蔥綠”; 見證法國開化的社會:“英國火車客貨往來,火車尤利在運貨,大國貨物多,則生理(生意)必大, 生理大則利息必倍,利息倍則稅理亦增,實為裕國富民之道”;記述英國發(fā)達的鐵路運輸業(yè):“十七日丁酉陰,英國新創(chuàng)一種夜間照相法,其人用明于天文化學,由鹽鹵中查造一火,力與日同,光由喇叭型銅筒內(nèi)玻璃圈數(shù)十者,射入照相處照畢, 即以燈光曬成,按日光照相須八九日方成,此法則須一時之工,即可脫稿,誠為神速矣……”。
他是面對面地以英語跟美國總統(tǒng)交談的第一位中國人,他可能還是當時接受過瑞典國王敬煙的惟一一位中國人,他與之握手言歡的歐美政界要員不知凡幾。盡管如此,張德彝對西方的觀察, 仍然是站在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的角度和立場。
在舊金山,他就記錄了他同一個“美國化” 了的華人發(fā)生摩擦的情況。這個華人來到美國已經(jīng)七年,剪掉辮子,學習基督教。張德彝就對他訓斥道:“你已經(jīng)剪了你的辮子,你又怎樣有臉回到中國去呢?你學基督教嗎?你已經(jīng)忘記了自己的傳統(tǒng)。在你死后,你還有臉去見你的祖宗嗎?” 基于這種思想,盡管他學英語幾十年,和外國人打交道許久,他始終并不為自己的經(jīng)歷自豪。即使他從海外歸來,被派去和同文館的另一校友沈鐸一起做光緒帝的英文老師,光緒帝允許他們在王爺和大臣們跪見時仍然坐在自己身邊,他仍然覺得這非正途,并教導他的子孫:“國家以讀書能文為正途。……余不學無術(shù),未人正途,愧與正途為伍;而正途亦間藐與為伍。人之子孫,或聰明,或愚魯,必以讀書為要務?!?/p>
但盡管如此,他逝世時,有人送一副挽聯(lián)—— “環(huán)游東亞西歐,作宇宙大觀,如此壯行能有幾; 著述連篇累牘,闡古今奧秘,斯真名士不虛生”。的確,在民國以前,就全方位接觸外部世界而論, 大概無人堪與張德彝相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