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木蘭詩》中“行”的讀音有好幾種可能的讀法。首先,“行”在古漢語中有“音為hánɡ,古代的一種兵制單位”這一義項。其次,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hánɡ”與上文內容銜接更緊密一些。再次,從詩歌句式分析,hánɡ比xínɡ更入詩些。最后,從詩歌表現(xiàn)效果來看,hánɡ比xínɡ更有感染力。
[關鍵詞]木蘭詩; 行; 讀音 ;商榷 ;兵制單位 ;銜接; 感染力
中圖分類號:G6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9-0223-01
課堂上,有一位學生讀《木蘭詩》時,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敝械摹靶小弊x成了hánɡ。讀完課文后,很多同學指出:他讀錯了,應該讀xínɡ。沒想到,那位同學卻振振有辭地說:“就讀hánɡ,因為木蘭和伙伴在干同樣的事,去當兵打仗,他們是同行,所以讀hánɡ是沒錯的?!笔茄?,“行”在古漢語中有“軍隊”的義項,在這里也可以當“軍隊”來解釋。我當即向學生介紹了這一義項,并對那位同學善于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精神給予了表揚。
從上學到近二十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生涯,我一直沿用教學參考書中的觀點,將“行”讀做xínɡ,理解為行軍打仗。課后通過大量查閱資料,我認識到 “同行十二年”中的“行”也可讀成hánɡ,理解為:我國古代基層兵制單位?,F(xiàn)將四條理由提出來,以期與熱愛《木蘭詩》的人們磋商。
首先,“行”在古漢語中有“音為hánɡ,古代的一種兵制單位”這一義項。
《康熙字典》中注解:集韻寒風切,音杭;類篇列也;(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出使卒出豭行出雞犬以詛射穎叔考者?!薄鹱偃藶樽?,二十五人為行,行亦卒之行列。《左傳》中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鄭伯讓每卒(百人)用一頭公豬,每行(二十五人)拿出雞犬獻給神靈以詛咒穎叔考。從上面的注解可以看出“行”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兵制單位,其他的兵制單位還有“伍”“卒”“隊”“陣”等,相當于現(xiàn)代部隊中的“班”“排”“連”“營”“團”“師”“軍”這樣的軍隊編制,只是在人數(shù)上有差異罷了。
這樣的義項,在古代漢語中有很多例證,初中教材就有兩例:
①“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史記·陳涉世家》
此句可理解為陳勝吳廣都被編排到隊伍當中,任做屯長。
②“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出師表》諸葛亮
此句可理解為:愚臣認為軍營里的大小事,都來向他(將軍向寵)討教,一定可使軍隊團結一心,每個人都能干適合自己的事。
據(jù)此可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理解為:在同一行當兵十幾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郎。
其次,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hánɡ”與上文內容銜接更緊密一些。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鼻懊鎯删湓娛恰俺鲩T看火伴,火伴皆驚忙”,通過這兩句詩的關系看,可以把后一句詩看作是火伴說的話。在這里我們要先搞清“火伴”關系究竟一種什么樣的關系?課文注解將“火伴”為:同伍的士兵,當時規(guī)定若干士兵同一個灶吃飯,所以稱“火伴”。 《康熙字典》中注: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為火,火有長,彍騎十人為火,五火為團?!掇o源》中對“行”的注解為:古時兵制單位,十人為火?!端螘凡诽炫d傳:“天興弟天生,少為隊將,十人同伙?!碧拼缯{工匠,以州縣為團,五人為火,五火置長一人。《辭源》中對〔火伴〕的注解為:“古兵制以十人為火,共灶起火,故稱同火者為火伴;〔火伍〕的注解為:古兵制,五人為伍,十人為火,故統(tǒng)稱火伍,猶今云隊伍。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八段太尉逸事狀:(郭唏)顧叱左右曰:‘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敢嘩者死!;〔火伯〕的注解為:古代戶灶之長 ,戶灶由共灶同食的兵吏組成。晉崔豹古今注上輿服:漢制,兵吏五人一戶灶置一伯,故戶伯亦曰火伯,以為一灶之主也;〔行伍〕的注解為:軍隊編制,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故以‘行伍作為軍隊代稱。史記秦始皇紀賈誼論“(陳涉)躡足行伍之間,而崛起什伯之中。”
通過上面的注解可以看出,“火”為古代的兵制單位,人數(shù)有五人和十人兩種說法;“行”亦為古代的兵制單位,人數(shù)為二十五人。由此可知,在古兵制單位里,“行”比“火”高一級,相當于現(xiàn)代部隊中的“排”和“班”的關系。
如按xínɡ注解,這四句詩便可理解為:“出門去看望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一起行軍打仗這么多年,不知道木蘭竟然是女郎”。假如這個故事發(fā)生在現(xiàn)代社會,那么這四句便可以這樣說了:“出門去看望戰(zhàn)友,戰(zhàn)友們都很吃驚,一同行軍打仗這么多年,不知木蘭竟然是女郎”。這樣的話遠沒有把“行”當作兵制單位理解起來自然。請看吧:出門去看望戰(zhàn)友,戰(zhàn)友們都很吃驚,一個排當兵這么多年,沒想到木蘭竟然是女郎。這是多么自然的語言流露,也適合每一個同伴的口吻。
再次,從詩歌句式分析,hánɡ比xínɡ更入詩些。
我們不妨來看這段詩: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當我們將每句詩中的第二個詞抽取出來就會發(fā)現(xiàn) “我”、“我”、“我”、“我”、“窗”、“鏡”、“門”、“伴”、“行”、“木蘭”這十個詞從詞性上分析,竟然全是名詞性的詞語,如此形成了一段句式整齊的詩句,顯示了這首詩的語言藝術魅力。
假如將“行”讀成xínɡ,意義理解為行軍打仗,那么它就是一個動詞,很顯然與全段詩格格不入。如果將“行”讀成hánɡ,意義理解為古代兵制單位,那么它就是一個名詞,就能融入整段詩歌,構成一種句式整齊、形式獨特、有音樂美感的詩段。因此,將“行”讀成hánɡ比xínɡ更入詩一些。
最后,從詩歌表現(xiàn)效果來看,hánɡ比xínɡ更有感染力。
將“行”理解為兵制單位,除了適合人物口吻,保持詩句整齊以外,最大的一個優(yōu)點是更具感染力,加深了詩歌的意境。
從“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眮砜?,這四句詩的詩眼在“驚忙”一詞上,后兩句詩可以看作是伙伴脫口而出的驚嘆語或感嘆語,亦可以看作是對“驚忙”一詞的補充和闡釋。“驚忙”一詞的意思是非常的吃驚,但吃驚程度主要靠后面的驚嘆語來表現(xiàn)。如果按xínɡ的讀音來理解,那令“火伴”吃驚的原因就是:一起行軍打仗好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郎。這樣就會讓人覺得,他們只是一起行軍打仗,至于是幾千人,還是數(shù)萬人在一起就不得而知。假如火伴只是吃飯在一起,行軍打仗卻又跟幾千人、數(shù)萬人在一起,用這樣的驚嘆語表現(xiàn)出的吃驚程度比較單一,層次也比較淺薄。倘若按hánɡ的讀音來理解詩句,那令“火伴”吃驚的原因就變成了:在同一行當兵好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郎。如此便給吃驚的理由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素材,給讀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如果同屬人數(shù)相對較少的一個兵制單位里,那么除了行軍打仗要在一起外,其他各種生活也要在一起。我們還可以想象得到,在一個最基層的兵制單位里,吃喝拉撒、站崗巡營、偵察送信、騎射訓練、睡覺夢魘……作為“火伴”“同行”基本上每項活動、每時每刻都是在一起的。在這么頻繁的接觸中,這么小的交際圈子內共同生活了十多年,卻一點沒發(fā)現(xiàn)真相,那吃驚的程度簡直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從而使詩歌的意境更具深度和高度,更能吸引讀者。
總之,將“行”讀成hánɡ,意義理解為古代兵制單位,既不影響全詩的流暢性,還有以上這么多的優(yōu)點,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