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
最嚴重的無知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無知,這也是最難以改變的能力缺失
掩耳盜鈴是一個人們常用的成語,是《呂氏春秋·自知》里的故事,原來是“盜鐘”后來改成了“盜鈴”。故事說,春秋時晉國貴族范氏被滅,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東西。有人拿了一口鐘,想背走,但鐘太大,無法背走,便用錘子砸,結果鐘發(fā)出響聲。那人擔心別人聽到來爭奪,便捂著耳朵繼續(xù)砸鐘。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關于自欺欺人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想過是一種怎樣的自欺欺人。
美國心理學家鄧寧(David Dunning)和克魯格(Justin Kruger)為這種自欺欺人現(xiàn)象提供了一個性質界定,那就是,這是一種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yōu)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yōu)秀,他們誤以為自己比實際上更有能力。這也被稱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這兩位心理學家對達克效應的興趣緣起于一個真實的掩耳盜鈴事件。1995年,有一天,美國匹茲堡市一個名叫維樂(McArthur Wheeler)的44歲中年人,同一天在光天化日下,毫無偽裝地搶劫了兩家銀行。電視臺當天就在晚間新聞里播放了銀行攝像機拍攝到的畫面,一個小時后維樂就被逮捕。警察告訴他,逮捕是根據(jù)攝像畫面的證據(jù)。他很吃驚,不相信地說,“我明明已經搽了檸檬汁的?!痹瓉?,他以為用檸檬汁涂面可以在攝像機鏡頭前隱形。
鄧寧和克魯格認為,維樂用檸檬汁涂面來隱形,意義不在于他這個人特別愚蠢,而在于顯示了一種我們大家都有的認知偏誤傾向。它包括兩個方面,能力欠缺的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強的人則會低估自己的能力,這種認知偏誤起源于人的內在幻覺,“能力差者估計偏誤,是因為錯誤估計自己;而能力強者估計偏誤,是因為錯誤估計他人”。能力差的人只想著自己,會以為自己能力很強;而能力強的人則會想到他人(這也正是能力差者所缺乏的能力),會認為他人的能力比自己更強。
鄧寧和克魯格發(fā)現(xiàn),過高估計自己的現(xiàn)象,從閱讀理解、玩游戲、打網(wǎng)球,到駕駛車輛、醫(yī)生問診、官員制定政策,比比皆是。能力差的人大致有這樣四個特點:一、通常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二、不能正確認識他人的能力;三、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或不足的嚴重程度;四、可以通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能力,也能認識并承認之前的無能程度。
能力差是無知造成的,但能力差并不就等于無知。因缺乏知識而能力差,不難補救,但克服無知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嚴重的無知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無知,這也是最難以改變的能力缺失。鄧寧用“日常生活中的病覺缺失(anosognosia)”來說明這種能力缺失。“病覺缺失”又稱疾病感缺失,指的是一個人因大腦損傷而不能感知因大腦損傷造成的機能障礙,如失明或癱瘓。
鄧寧在《紐約時報》發(fā)表的長篇訪談中指出,如果你無能,你不會知道自己無能,“當你無能的時候,你得出正確答案所需的能力,就是你認清什么是正確答案所需的能力。如何邏輯論證、當好父母、經營管理、解決問題,你需要用來找到正確答案的能力,就是你用來評估答案是否正確的能力?!趧e的領域里是否也是如此?我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確實,確實是如此”。
鄧寧和克魯格承認,無知者不知道自己無知,這并不是心理學的新發(fā)現(xiàn)。他們把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達爾文“無知比知識更容易招致自信”,羅素“我們這個時代讓人困擾的事之一是:那些對事確信無疑的人其實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卻總是懷疑和優(yōu)柔寡斷”——也列為發(fā)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的人。在文學作品中也有許多例子,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里就說,“傻子覺得自己聰明,而聰明人知道自己是個傻子”。
傻子不知道自己傻,這并不僅僅是令人發(fā)笑的掩耳盜鈴或檸檬汁涂面故事,而且也會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公共生活問題。我們的許多機構是不是也有病覺缺失的問題呢?他們該如何評估自己的效率和能力呢?要是他們知道,用來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就是用來評估結論是否正確的能力,那么它們又該如何有所行動呢?
(作者為加州圣瑪利學院教授)
人為什么會掩耳盜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