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我們綠地春申花園小區(qū)幾十位平均年齡67歲以上的鄰居一同去紹興旅游觀光,同時考察當?shù)氐酿B(yǎng)老機構(gòu)。紹興是曾獲得聯(lián)合國人居獎,是著名的國際文化旅游城市。上海有條紹興路,讓人想起孕育越文化并且飄著書香的紹興,它位于瑞金二路和陜西南路之間,全長不超過500米,卻藏著好幾家著名的出版社,如音像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等,還有好幾家文藝團體,是典型的文化一條街。
早上8點15分,大巴準時來到我們小區(qū)大門口,到達紹興已是中午時分,在一家名為“小江南”的飯店用午餐。江南菜恰如江南的景致,清鮮秀雅、玲瓏靚麗、其味清鮮、咸中稍甜、注重本味,很適合上海人的口味。
融入諸多文化元素的柯巖風景區(qū)
午餐后,我們先去地處紹興城西的“絕勝之地”柯巖風景區(qū),車行35分鐘左右便到。這是國家首批AAAA級風景旅游區(qū),景點采用聯(lián)票制,票價115元(包括船票),由柯巖、鑒湖、魯鎮(zhèn)三大景區(qū)構(gòu)成,游覽面積6.8平方千米,游覽一般需要3小時。這里,千年越文化光華閃耀,彰顯紹興特色的石文化、水文化、橋文化、酒文化、戲曲文化、名士文化、民俗文化,魅力四射,是公認的“山清水秀之城、名人薈萃之地”。
景區(qū)大門不遠,就可以看見天下第一石——柯巖云骨??聨r云骨聳立在水中,上大下小,猶如一支巨大無比的冰激凌,也像奧運會火炬??聨r云骨又名“爐柱晴煙”,爐柱即云骨,為隋唐以來采石遺跡,高三十米,底寬六米,最薄處不足一米,遠觀如一柱煙藹,裊裊升空,故名“爐柱晴煙”。在柯巖云骨旁的湖面,可以看見湖中有一大片的金鯉魚在游動。它們似乎在比美,身上的金鱗一閃一閃的,令人眼花繚亂,時而聚在一起,時而又上下游動,時而躲到水底下。我從邊上的小賣部里買來了些魚食扔進湖中,它們聚在一起搶著吃魚食。
大家漫步在景區(qū)小路,看看景,拍拍照,行走了約25分鐘,然后乘船游覽鑒湖景區(qū)。船在湖中悠悠向前,我在船上思古念今,從大禹治水到吳越爭霸,從秋瑾就義到周恩來懷鄉(xiāng)……鑒湖自古多名士,紹興人杰地也靈。半小時后,船靠魯鎮(zhèn)碼頭。魯鎮(zhèn)乃魯迅筆下虛構(gòu)之物,照搬此地成為一景,景點繁多,計有古戲臺、土谷祠、當鋪、魯府以及各業(yè)商鋪組成。魯鎮(zhèn)以水河布局,以石橋彼此相連,有烏篷船航行河道,一幅古鎮(zhèn)的架勢。行于鎮(zhèn)街,商鋪林立,游客摩肩接踵,偶有魯迅筆下人物粉末登場,與游客拍照留念,也有游客追逐書中人物只為留影。魯訊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魯四老爺及官兵都可以在這條街上找到,特別是那個阿Q真是像極了,而且說話也有個性的。利用八百里秀美湖光山色精心打造的鑒湖景區(qū),展現(xiàn)了紹興母親湖“昔日”的風采,凸現(xiàn)了紹興特有的水文化、橋文化、酒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游客可坐畫舫、烏篷船,泛舟鑒湖;還可以漫步白玉長堤,欣賞美景秀色;也可到“葫蘆醉島”上,品酒聽曲??煲叱鲷旀?zhèn)前,看到一碑上刻有“鏡湖”二字,為乾隆御筆,聽導游介紹得知,鑒湖在魯鎮(zhèn)前的一隅被稱鏡湖,湖本一湖,湖水相連,叫法不同罷了。
魯迅故里“三味書屋”值得回味
第二天上午從賓館出發(fā),我們的大巴行駛了大約半小時就到達了魯迅故里。天下著綿綿細雨,雨后的空氣更加清新,由于蒙蒙細雨,把這個江南名城點綴得更添幾分神秘的美感,像濃墨重彩的水墨畫。
漫步在青石板路,窄窄的小巷,游人如織。我們的團隊與其他團隊已混為一體,浩浩蕩蕩在前行,行動難免有些遲緩,不過這樣可以慢慢地欣賞,認真地品讀魯迅故里。漫步在以魯迅名字命名的舊街上,紹興黃酒香和臭豆腐的特有味道淡淡飄來,沿路有酒鋪、茶鋪、保健補藥鋪、土特產(chǎn)鋪以及小吃鋪等,粉墻黛瓦,花格木窗,還有石拱橋,烏蓬船。
走進魯迅故居周家新臺門,是一座大型的臺門建筑,其規(guī)模和結(jié)構(gòu)與老臺門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墻,磚木結(jié)構(gòu),分六進,共有大小房屋80余間,連同后面的百草園在內(nèi),共占地4000余平方米。聽當?shù)貙в谓榻B,這里是魯迅家族的故居,是魯迅兒時生活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魯迅誕生在這里。主要建筑保存尚好,現(xiàn)室內(nèi)按原狀陳列,不少家什系當年原物。
從魯迅故居繞到后面,便是百草園了。百草園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來是新臺門周姓十來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導游告訴我們,魯迅先生小時常來玩耍嬉戲,品嘗紫紅的桑椹、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墻根一帶捉蟋蟀、拔何首烏,夏天在園內(nèi)納涼,冬日在雪地上捕鳥雀。
看了百草園,不能不看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著名私塾。魯迅12歲至17歲在這里求學。魯迅的座位,在書房東北角,一張硬木書桌是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有一次魯迅因故遲到,受到先生批評,就在書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三味書屋約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我一邊參觀一邊在自問,為什么稱為“三味書屋”呢?
100多年來,眾說紛紜。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篇文章里,并沒有介紹三味書屋的“三味”是什么意思,而且,各種版本《魯迅全集》注解里對此的解釋也不一樣。因此,即使讀了這篇散文,一般讀者也難解“三味”的真正含義。
三味書屋塾師壽鏡吾之孫壽宇先生認為,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應該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安家隆本褪抢习傩眨安家屡本褪歉十斃习傩?,不當官不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于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nèi)容,從而獲得深長醇厚的滋味。于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
是否還會有這樣的理解,讀書要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讀書上,那么眼睛就不會看仔細,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隨隨便便地誦讀,絕對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
參觀完魯迅故里后,我們順便又去考察位于城郊一所有2000床位的大型敬老院,環(huán)境優(yōu)美,設施也不錯。吃過午餐便開始返滬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