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常鳴
摘 要:提問是地理課堂提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縱觀當前的中學地理教學中,提問存在很多問題,影響了其作用的發(fā)揮。為了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提出了將課堂提問模式化的觀點。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提問;模式化
提問是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檢查學情、啟發(fā)引導、知識聯(lián)系等諸多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當前的高中地理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很多問題,如有的老師提問方式單調(diào),只是老師問學生答;有的老師不能及時評價學生的回答,有的評價很不準確等,這些都使提問有效性大大降低,不利于高效課堂的構(gòu)建。
經(jīng)過實踐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將課堂提問按照模式化操作,有利于提高提問的效率。尤其對于初入講壇不久的年青教師,效益更為明顯。
一、課堂提問模式化及其意義
課堂教學的模式化在教育界非常盛行。在教學改革風起云涌的今天,不同的學校創(chuàng)建了數(shù)以千萬計的教學模式,如山東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河北衡水中學的“三轉(zhuǎn)五讓”模式、江蘇東廬中學的“教學合一”模式等。這些教學模式都是將一堂課化解成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以一定的方式密切聯(lián)系,由師生共同操作完成。
課堂提問模式化則是將課堂提問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再細化成更小的環(huán)節(jié),組成一套提問的程式來開展課堂提問的方式。
將課堂提問模式化,即將其納入一個結(jié)構(gòu)框架,有助于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提問的整體性,可以明確各環(huán)節(jié)要素之間的內(nèi)部關系和功能,使教學提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更為突出。
二、操作方法
課堂提問的模式化,采用提問—思考—回答—評講—彌補(或深化)五步來開展。
第一步是提問:實施者以教師為主,也可以是學生,或者兩者配合。
第二步是思考:提問問題拋出后,一定要給學生適當?shù)臅r間,讓學生思考。這個時間長度視問題大小、難度大小而定,如果題目切口較小較為簡單,可留短些時間;如問題切口較大較難,可留較長時間。對此,教師一定要在課前備課時予以充分考慮,既不能過長,也不能過短,過長則浪費了時間,影響教學進度,過短則學生思考不成熟,思維得不到鍛煉。
另外,如果拋出的問題僅僅是為了引入下一個主題,不需要立即回答,就可以不留時間,教師以此問題作為懸念,激發(fā)學生興趣,留待后答!
第三步是回答:提問問題拋出后,若非特殊目的,一般都要回答,要有個結(jié)果。即使不立即回答,也應在本節(jié)課其他時間有解答。只提問不解答,則提問無效!
注意:非特殊情況,回答者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第四步是評講:顧名思義,包括評價和講解兩個方面。教師提出了問題,學生回答之后,教師一定要予以評講。該環(huán)節(jié)是至關重要的,它決定了提問是否有效,效益如何!學生回答后,教師無評講,則該提問無效!
對于教師評講,要遵循兩個原則:
1.準確性。教師給出的評講必須是準確的,這決定學生對相關內(nèi)容的認知。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不準,講解不清,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對知識產(chǎn)生片面的、錯誤或模糊的認識,由此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
一般說來,教師評講的準確性包括客觀性、科學性、規(guī)范性三個方面。客觀性要求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給予客觀的評價,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縮小;科學性要求教師的講解必須正確、完整;規(guī)范性要求教師的講解要規(guī)范、條理、清晰。
2.鼓勵性。無論學生回答得怎樣,教師要充滿熱忱地對待學生,給予鼓勵,讓學生消除緊張的情緒,正確面對存在的問題,以提升其自信心,提高其積極性,增強其學習興趣。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回答之后,教師也可讓其他同學先評價,然后自己再評講,這樣既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有助于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第五步是彌補或深化。
教師作出的評價,一般有優(yōu)點與不足兩個方面。學生能正確回答,說明對相關知識技能已經(jīng)掌握,這時教師要做的工作是采取措施,對提問的知識進行適當拓展延伸,使學生的認知再上新臺階。
比如,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提問: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應如何治理?學生給出正確回答后,教師并沒有立即轉(zhuǎn)入下一個知識的學習,而是進一步追問:那你能再解釋一下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區(qū)的水土流失原因嗎?這個問題拋出后,學生的思維就會從黃土高原轉(zhuǎn)到南方低山丘陵,然后仿照黃土高原的答法,再結(jié)合南方低山丘陵的特點,理出答題思路,進行原因分析。這樣,學生不但深化了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相關知識的理解,而且開闊了視野,增強了知識遷移運用的能力。這就是一次成功的課堂提問。
當然,很多時候?qū)W生答不太好,要么是錯了,要么是不完整、不準確、不規(guī)范等,這時要做的工作就是彌補了。此時的提問就起到了暴露學生問題的作用,教師可以此了解學情,然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解決存在的問題,完成教學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此提問模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應視具體情況進行變通。如診斷補償式的提問僅僅是教師了解學情的手段,教師可以只評價不講解,因為這正是后面要重點學習的內(nèi)容。有時教師提出問題后,暫時擱置,不讓學生回答,等學習了新內(nèi)容后,再讓學生嘗試回答。
綜上所述,提問模式化,使課堂提問不再是單一的環(huán)節(jié),而是有章可循的一部分,這不但對于初入教壇的年青教師有很大的幫助,即便是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也可從中得到啟發(fā),使教學效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筆者堅信,隨著課堂教學提問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其所存在的問題會得到更好的解決,提問的效益也會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魯李坊.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初探[J].新課程導學,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