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 要:初中英語教育工作者應當結(jié)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盡力建設成完善的“學生學習共同體”。
關(guān)鍵詞:初中英語;學生學習共同體;基本途徑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英語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則在其中擔任引導者與幫助者的角色?!背酥?,更是大力提倡“學生合作分工、協(xié)調(diào)進行互助學習”的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英語教學實踐活動中“在尊重學生主體學習地位的基礎上,引導其進行合作式的學習”,以此達到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及自身綜合英語素質(zhì)等的多重良好目的。這其中,筆者認為“學生學習共同體”理念及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的科學、合理運用對于落實新課標的上述先進理念、切實提升初中英語的實際教學質(zhì)量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定義
所謂“學生學習共同體”即指由不同學生個體組成的同一學習體,在這其中,學生個體之間圍繞同一學習任務進行密切的溝通、交流與協(xié)商,在共同完成該項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真正達到促進同一學習體各成員不同程度進步與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共同進步與發(fā)展的良好目的。
“學生學習共同體”的最突出特點在于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對學科知識點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能推動他們以更加踴躍、熱情的姿態(tài)持續(xù)投入到具體學科內(nèi)容的學習活動之中;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還能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獨立自主地汲取知識,有利于其獨立自主學習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的進步與發(fā)展。
二、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英語學生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基本途徑
1.將學生個體進行合理、科學分工,奠定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堅實基礎
上文提到,學生學習共同體是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結(jié)合成的同一學習體,因此,確定哪些學生個體結(jié)合成同一學習共同體就成為建設學生學習共同體的首要前提。
在考慮到這一情況之后,筆者依據(jù)班上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理解能力、學習態(tài)度等原因?qū)嗌系膶W生劃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
A層次學生:該層次學生英語基礎扎實,理解能力較強,具備積極主動接受英語知識的端正態(tài)度;
B層次學生:該層次學生英語基礎一般,理解能力一般,接受英語知識的態(tài)度相對也一般;
C層次學生:該層次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理解能力較差,在一定程度上對英語知識的接受持有較強的排斥心理。
隨后,便以此為基礎,按照“組內(nèi)異質(zhì) 組間同質(zhì)”的原則對處于三個不同層次之中的學生進行分配,這樣一來既確保了每個學習共同體之間學生個體的略有差異,以便他們能達到A層次學生幫助B層次學生,B層次學生拉動C層次學生,最終達到三個層次學生取得不同程度進步的良好目的。除此之外,更是確保了不同學生學習共同體之間水平的大致相同,有利于不同學生學習共同體之間的公平競爭。
2.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及時給予學生學習共同體以必要的幫助
眾所周知,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他們性格開朗、思維活躍,這些都是他們自身的優(yōu)點,但同時也存在不利的缺陷,如,思考跨度較大、注意力不能實現(xiàn)長時間的集中與維持、很容易從某一事物中轉(zhuǎn)移到不相干的其他事物上去……而這些性格上的不足很顯然不利于學生學習共同體取得真正意義上高質(zhì)量、高效率的效果。
鑒于此,我們初中英語教師在向?qū)W生學習共同體布置下去具體的學習任務之后,不能采取“全然放手”的姿態(tài),相反,應當充分正視自身身為教師所擔任的“主導”性角色,在學生學習共同體探究學習過程中真正需要時及時給予他們最必要、最有效的支持與幫助。
例如,在教學“used to do ”“be used to doing ”及“be used to do”這三個相似英語短語時,筆者并沒有直接將其各自的釋義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首先為學生講解了一個簡短的故事——《巨人的花園》,其主要描述了巨人擁有一座非常美麗的花園,因為不少孩子經(jīng)常去這座美麗的花園中玩耍。自私的巨人在旅行回來之后卻為花園建造了一堵厚厚的墻,用來隔斷孩子再進入花園中玩耍,可是由于缺少了孩子的歡聲笑語,這座原本美麗的花園漸漸變得冰冷蕭瑟。巨人意識到自己所犯錯誤之后,他決定進行改正,重新邀請孩子前來花園游玩嬉戲?;▓@又變得美麗起來。巨人也慢慢習慣了與孩子相伴玩耍的日子。隨后,便以該故事為載體,為學生列舉如下三個句子:
The giant used to travel a lot, so he seldom stayed at home.
The wall was used to keep the children from playing in the garden by the giant.
The giant was used to playing with the children.
要求學生結(jié)合上述故事對這三個句子進行翻譯,并從中嘗試摸索出“used to do ”“be used to doing ”及“be used to do”的不同含義及用法。
任務布置下去之后,學生學習共同體剛開始尚能進行正常的學習交流與溝通,但隨著時間的推進,不少學生個體成員的注意力便不再僅僅局限于對該任務的探究學習活動之中,甚至部分學生之間開始進行“巨人那么大,他的花園肯定也非常大,到底有多大呢?”“為什么孩子能自由出入巨人的花園呢?不知道這很不禮貌嘛”等類似無營養(yǎng)的討論上來,致使學生學習共同體活動嚴重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鑒于此,筆者及時出面,首先指出“該節(jié)英語課堂的學習重點在于辨別出‘used to do‘be used to doing 及‘be used to do的不同含義及用法,因此上述童話故事的補充只是為了幫助學生借助例句實現(xiàn)對‘used to do‘be used to doing 及‘be used to do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及深刻理解、記憶提供充足的材料,而不應當將思維思考的重點全都放在質(zhì)疑童話故事合理性上……”
通過筆者的適時干預,學生紛紛意識到自身思想上所開小差的錯誤性,也都開始重新調(diào)整自身的注意力,將思維迅速、有效地轉(zhuǎn)回到“used to do ”“be used to doing ”及“be used to do”不同含義及用法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之中。這表明,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及時給予學生學習共同體以必要的幫助,有利于保證學生學習共同體不至于偏離預期的學習軌道,更有利于保證其實際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即輕松總結(jié)、摸索出‘used to do‘be used to doing 及‘be used to do的不同含義及用法,可真正將學生學習共同體的作用進行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合理建設之于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來講有著顯而易見的突出優(yōu)勢,不僅能加強學生個體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推動其良好合作意識的形成與樹立,還能使學生在真正轉(zhuǎn)化成為英語學習主體的過程中憑借自身的探究學習活動切實加深對具體知識點的深刻理解與靈活掌握,從而在優(yōu)化課堂學習效率及質(zhì)量的同時,為學生自身英語修養(yǎng)及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與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初中英語教育工作者應當盡力建設完善的“學生學習共同體”,這既是順應新課改素質(zhì)教育理念的要求,又是滿足學生主觀發(fā)展需求的要求,更是提升初中英語實際教學質(zhì)量的
要求。
參考文獻:
吳春虎.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構(gòu)建“學習共同體”[J].甘肅教育,200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