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祖新
楊王孫是漢武帝時(shí)人,以死后裸葬而聞名。
這位老兄家境富裕,平時(shí)極注意養(yǎng)生,凡能想到的各種辦法無所不至。但在病重臨終之際吩咐兒子說,“吾欲裸葬”,你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去辦,到時(shí)用布囊裹住尸體,入地七尺,然后從足跟處引脫布囊,蓋上泥土,這樣我能早日回歸自然。兒子很為難,從命吧,于心不忍,但父親的話似乎又不能不聽,于是請父親的好友祁侯幫著做說服工作。
祁侯給楊王孫寫了一封信:聽說你病了,我因事忙無法前來看你,愿你多加調(diào)理,進(jìn)奉湯藥,善自珍攝。至于裸葬一事,我看就免了吧。假如人死而無知也就算了,倘若泉下有知的話,無異于戮尸,怎么去跟先人相見?況且《孝經(jīng)》上說,家屬應(yīng)為死者置辦棺槨衣衾,這也是圣人的遺制,你老兄又何必固執(zhí)己見,希望你能明察。
楊王孫立馬給祁侯回了一封長信,詳細(xì)地說明自己的觀點(diǎn):我之所以裸葬,是為了矯正近世以來的厚葬之風(fēng)。尸體在地下終歸是要腐爛的,厚葬對死者并無任何益處,而世俗之人卻競相攀比,勞力費(fèi)財(cái),引以為榮;或今日厚葬下去,明日遭遇盜賊發(fā)掘,這跟暴尸野外又有什么兩樣?人的精神屬于天,形骸屬于地,一旦形神分離,便各歸其真,這是物化之理和自然本性。人們所說的鬼,其實(shí)也就是歸順自然罷了。尸體塊然獨(dú)處,哪有什么知識?若盛以棺槨,裹以幣帛,又用金玉塞住各個孔竅,時(shí)間久了,成了一具形同枯木的干尸,想物化和歸真都不行。直到千年之后,棺槨朽腐,尸體才接觸泥土,算是有了真正的歸宿。從這一點(diǎn)來看,又何必久居而不速朽呢?以前帝堯下葬,只是用幾塊木頭做成簡單的小棺材,藤條一捆,淺淺埋入地下,不泄漏臭氣而已。古代帝王尚且葬事儉約,不勞民以自厚,不破費(fèi)無用之財(cái),我們又何必去做使生者勞煩、對死者無益的事?所以我才想到了裸葬。
祁侯讀信后僅說了一個字:“善!”
楊王孫最終得以裸葬,這是古代版的喪事簡辦和生態(tài)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