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水濤
李澤厚特別推崇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人們總是想以最適當?shù)姆绞絹懋嫵鲆环喕暮鸵最I(lǐng)悟的世界圖像,于是他就試圖用他的這種世界體系來代替經(jīng)驗的世界,并來征服它。這就是畫家、詩人、思想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所做的。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個人都把世界體系及其構(gòu)成作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點,以便找到他在個人經(jīng)驗的狹小范圍里所不能找到的寧靜和安寧。”
或許每個人都有或清晰、或朦朧,或?qū)懸狻⒒蚬すP的一幅畫,這是每個人的心目中對世界的理解,對生活的期盼,這也是一種自我認知、自我期許、自我發(fā)展的愿景。每個人都生活在兩個世界里、兩幅圖畫里,外在的和內(nèi)在的,現(xiàn)實的和想象的。我們的自省、讀書、識人,一定程度上都是進入一幅圖畫,進入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每個人心中的圖像是不同的,但又有一些共同的要素。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他的生命畫卷該有什么樣的基本色彩和基本格局呢?
語文教師所從事的是教育事業(yè)?!罢劷逃褪钦勎磥恚瑢ξ磥聿荒苣粺o動于衷的人總是會寄希望于教育的?!备鶕?jù)馬爾庫塞對教育的理解,教師須引導學生從“個體需要”出發(fā),進而探討整個人類社會未來的狀況,從而使個體的人在當下具體的生存中、在審美維度上,去感受存在的意味和生命的價值,并使人在其生活的現(xiàn)實中能不斷產(chǎn)生實現(xiàn)他的夢想和自由解放的愿望。
語文教師是具有專業(yè)修養(yǎng)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應有一種社會關(guān)懷,履行社會的責任。一個美好社會的到來必然意味著個體自由的實現(xiàn),但這個社會的到來并不會在人的努力之外獲得保證。作為人類先覺者的知識分子理應站在時代的潮頭,憑知識分子的良知對這個社會的到來有所擔當。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里,知識分子被稱之為“士”。孟子說“士尚志”,意即有“志向”。荀子說:“士從道不從君”,意即“士”要跟隨“道”的規(guī)范,而不是遵從君主的意愿。作為知識分子的“士”,被賦予為社會建立道德標桿的責任和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使命。宋代思想家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盡管他的地位可能卑微。
區(qū)別于其他學科教師,語文教師是民族文化直接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創(chuàng)新者。因此,語文教師要有文化的自覺和人文精神。文化是什么?阿諾德認為,文化是“有意識地追求進步與完善”的產(chǎn)物。他說:“文化努力不懈追求的并非是為了把每個自然人教化成什么樣子,也不是為了設立塑造此人的法則,而是逐步培養(yǎng)一種體悟什么是優(yōu)美、高雅和適宜的感覺?!边@正是語文教育所應有的人文底蘊,也是語文教師所應有的文化素養(yǎng)。
中國人文精神中,儒家的“入世”哲學,立足于現(xiàn)實人生,富有社會責任感;道家的“出世”哲學,鐘情于精神超越,富有審美自由感。前者注重道德本體,以道德教化為本位,以經(jīng)世致用為己任;后者側(cè)重自由本體,以自由精神為本位,渴望瀟灑自在的生命體驗,追求超越現(xiàn)實的個性舒展。儒道融合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既是語文學科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也是語文教師所追尋并志在引領(lǐng)學生抵達的審美境界。
“文以載道”是語文教育可貴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闭Z文教師的教學之“道”,不是讓學生接受某一種預言,不是費心對世界做出終極的解釋——完整的、包羅萬象的、首尾一致的解釋,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基于生活常識的思考,朝著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奔走。
語文教師要有自由之思想與獨立的人格,也要啟發(fā)學生對知識形態(tài)的理論和物化的世界提出質(zhì)疑,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觀點。當學生的觀點只是重復和增值他人的觀點,這觀點又盲目服從于權(quán)威意志時,教師有提醒、引導的職責?!安W、審問、篤行”——這是人格的互塑,更是靈魂的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