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
母親送給父親的禮物
作為一名作家,最高的奢望莫過于擁有一間自己的書房,擁有一張稱心如意的書桌。
解放前父親是如何寫作的,我不知道,只是不止一次地聽母親說過,他們的生活動蕩不安,從未有過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就更不要說屬于自己的書桌了??箲?zhàn)期間在重慶,父親的許多劇本甚至是在路邊的小茶館中完成的。那時只要叫上一杯“玻璃”——白開水,店家便不會趕你走,可以坐上一整天。
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末,全家終于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北房。一周之后,一張古色古香的紅木書桌,神奇般地出現(xiàn)在了新居的書房當中。這是母親送給父親的禮物!
全家圍著它看了又看:那誘人的光澤,那典雅的造型,實為見所未見;那鑲嵌其中的大理石,那精妙絕倫的手工藝,更是聞所未聞。整個書桌沒有一顆釘子,全靠榫頭相連接,而兩頭的屜柜與中間的桌面竟然可以自由分解;腳下的踏板更是精巧無比,一根根纖細的木欞拼飾出了多姿多彩的圖案。母親輕輕地拉出了一個抽屜,只見其底部清晰地烙著一個圓形的印跡,為大清xx皇帝之年號。
母親的得意,在于她只花了50塊錢便從寄賣行里淘來了這件不知是出于哪位王爺府中的尤物。據(jù)她說,東單三條的那家店鋪似乎并不識貨,當她小心翼翼地詢問此物是否出售時,對方的神色竟然是“不屑一顧”。不知母親是如何將這件確實不值“一顧”的骯臟“棄物”拉回家來的。一番清洗,一番擦拭,一番整飭,一番裝扮,竟然如同魔術師在施展魔法一般:奇跡出現(xiàn)了!
捐獻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
從此之后,父親除了上班之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交給了它。久而久之,父親與書桌似乎融為一體——他賦予了書桌以生命,書桌傳遞給他以才情。
平靜的日子才過了幾年,“文革”的風暴便席卷了大地,父親被關進了“牛棚”。陷入絕境的全家變賣了衣服和家具,唯獨這張書桌,被毫發(fā)無損地保留下來了。整整七個春秋,父親終于回到了家中。
我清楚地記得父親從火車上下來時的神情:他不敢看我們,他說他是我們?nèi)铱嚯y的根源。我更清楚地記得父親推開房門后的眼神:他一眼看見了那張書桌,他流淚了,他不停地說著“謝謝”,對著母親,也對著我們——書桌終于等來了它的主人!我們終于等來了自己的父親!
很快,外孫出世了,父親腳邊是外孫的搖籃,頭頂是嬰兒的尿布,桌面上則是稿紙與奶瓶結伴,墨水與玩具為伍。他一刻不停地寫,廢寢忘食地寫,“春天”終于等來了!令人奇怪的是,父親的那張書桌竟然也與其主人一樣,越來越有生氣,越來越顯靈秀——究竟是因為母親的不斷擦拭,還是因為父親的持久伏案,我不得而知,但它那黑里透紅、紅里透亮的光澤,的確像是蘊藏著脈動與呼吸一般。
上個世紀的90年代,收藏熱開始升溫了。有人來估價,張口便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這不僅因為它的木質上乘,更因為它的歷史悠久——來自明清宮廷的文物。父親笑了,他不住地擺手:“謬矣!謬矣!50塊大洋,北京東單三條買來的……”但是就在這笑容的背后,我清楚地讀懂了他的潛臺詞: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誰也別想占有它。果然,沒過多久,隨著病情的日漸加重,他寫下了遺囑:“我死后,將這張書桌捐獻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
父親是1994年去世的,病中的他曾一遍又一遍地走近這張書桌,凝神地望著它,深情地摸著它,含著熱淚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一個作家到了不能執(zhí)筆,比死還痛苦!”
20多個春秋過去了,書桌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牽掛,尤其是母親去世后,我們又多了一項任務——每逢去京之時,必定要代表母親去看望那張書桌,那張親如家人的書桌。它被安放在了文學館的三樓上,和許許多多作家的遺物一樣,得以紀念,得以安息。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