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艾合買提·尼亞孜
摘 要:秦漢雕塑和古希臘雕塑是中西方雕塑史上的兩個高峰時期。雖然它們的時間相接很近,手法上都是寫實,但是它們卻存在明顯的風格差異。本文主要從藝術風格來進行分析,探討兩者之間的風格差異。
關鍵詞:秦漢雕塑 希臘雕塑 風格 差異
一、審美:古樸與浪漫
雕塑本身沒有古樸與浪漫之分,只是人們在評價它的藝術風格時才給出的相對評價。秦漢時期的社會文化思想主體是以“致用為本”,雕塑藝術也列在其中。這就導致雕塑不是“為藝術而藝術”。在審美上,也趨于統(tǒng)治者的需求。對于這些“皂隸百工”而言,審美只是茍同,而古希臘雕塑突出的是“以人為本”的藝術主題思想,那么它在藝術思想上著重表現人的力量,在審美上趨于理想和幻想。
為“致用”而創(chuàng)作的雕塑,目的很明確,就是以實用為基礎,服務于所用它的對象。在這樣情形下產生的藝術,那么它的風格往往會產生內容上的相似性和感覺上的附和性。而這兩方面的性質特征也決定了該藝術品質風格的自身。在藝術史中,“風格就是藝術作品的因于內而符于外的風貌,是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①,而影響藝術風格的產生主要是由社會大環(huán)境造成的。秦漢出土的雕塑大部分以陶制的雕塑為主,當然也有一部分大理石雕刻。但大理石制得這種雕塑不具有秦漢藝術的代表性。從出土的秦漢時期的雕塑工藝品中,不妨可以看到當時秦漢時期的藝術風格傾向。秦朝統(tǒng)一初年,“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鏢金人十二, 重各千石, 置廷宮中?!雹?,立銅像于宮中,重達千石,可以看出秦朝統(tǒng)一六國的一種磅礴氣勢。從功用上來講,這些銅人顯然是為表現秦皇軍功而建。既然是表現功德,那么它就要設法營造出一種宏偉的氣勢,而這種氣勢的表現,就要依附于客觀實物,造碩大無比的銅像就是為增加人們對于它的崇高感,從而產生對于國家和皇權的至高無上。
為理想而創(chuàng)作的雕塑,是以現實與幻想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希臘人的思想情感。古希臘的藝術分為四個時期,但是它的雕塑和建筑藝術卻占據了整整三個時期,從中可以看出古希臘人對于雕塑藝術的鐘愛。他們把雕塑藝術作為人生生活的一部分,而這些素材卻來至于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市民生活主要包括政治和宗教。“在希臘,民主制原則在奴隸社會內初次在歷史上形成,民主制原則使發(fā)展豪邁與深刻的思想成為一種可能的事情,豪邁與深刻的思想肯定了人的美,肯定了人的重大意義”③再者就是希臘神話,馬克思曾重要指出“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并且是它的園地”④民主與神話顯然為古希臘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種自由的藝術環(huán)境下,希臘藝術家總是喜歡把雕塑“欲動于靜”、動靜結合和欲揚先抑,表現出一種生動的或緊張的氣氛,而這種生動的或緊張的氣息卻來自于古希臘人的生活。比如,他們?yōu)榱藨?zhàn)爭就開展體育競賽,培養(yǎng)強健的體格。為了人自身的發(fā)展,就雕刻完美的人體裸體雕塑。如米隆的雕塑《擲鐵餅者》,藝術家在雕刻時就選擇了運動員在擲出鐵餅用力的一瞬間,能夠給觀眾帶來的感受是擲鐵餅者的執(zhí)著和藝術家的用心。
二、墳塋的雕塑藝術與城市的雕塑藝術
秦漢的雕塑總是圍繞陵寢而建立的,并且大規(guī)模的都藏于墓室陵寢。這與其厚葬的風俗是分不開的。秦漢由于受教于傳統(tǒng)的封建禮制思想。而在儒家的禮中又盛行厚葬的習俗。貴族或官宦為在死后也能像生前一樣,享受榮華富貴,就建立了各式各樣的雕塑模型。如秦始皇舉全國之力,耗時約三十七八年之久,修建了這座舉世驚人的驪山陵寢。秦兵馬俑,規(guī)模宏大、軍陣整齊、逼真的神態(tài)刻畫,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漢代楊家灣的群陶俑也是一個規(guī)模和形制不小的兵馬俑陪葬坑,也給人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這些雕塑陣群都反映出一個共同的藝術風格特征,這種風格特征是:以秦漢人為特征進行描刻,然后再加上統(tǒng)治者的意愿進行裝飾,最后置入墓中,顯然帶有理想化類型化象征化的成分。這些雕塑的作用很明顯,就像埃及法老建立的金字塔和在金字塔里畫的壁畫和雕塑,為死者服務。但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這些雕塑作品中做工精良,但缺乏獨創(chuàng)性。工匠們整日地機械地毫無創(chuàng)造地對生活進行模仿塑造,這在藝術價值上就顯得遜色。然在歷史領域里,倒是很具有實際的參照價值。不過透過這些秦漢兵馬俑,也還是能夠從側面反映秦漢時期的雕塑水準。
古希臘的雕塑總是圍繞建筑而布局的,這些雕塑總是依附于建筑的周圍,圍繞著建筑而展開的。不同種類的神像都被巧妙的安置于建筑的各個角落?;蛴糜谘b飾門廊或用于祭祀膜拜。所有的雕塑都能夠各得其所,用的巧妙,而不顯得卓爾不群。如巴特農神廟至今仍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巴特農神廟,每一件雕刻作品似乎都經過細心的雕鑿,而又巧奪天工,匠心獨運。男性雕塑方剛,女性雕塑柔美,或靜靜地佇立,或翹首遠望。與和諧而又莊嚴的神廟相稱,形成了一件件完美的雕塑藝術品。在中國秦漢雕塑的作品中,能夠體會到的,大多是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有的只是壯觀的感悟,而這種壯觀氣質只是在一個集體的軍陣氣勢中形成的,一般不容易體現出藝術家的個性特點。在觀看這些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作品時,就會被一種集體的力量所震驚震撼,這是特有的中央集權下的封建王朝文化思想形象最生動的表現。然在希臘雕塑藝術中,是很難見到的這種傾向,因為古希臘的藝術強調的是以神人化傾向的方式進行的雕塑創(chuàng)作,崇尚的是一種以人性為基礎以和諧為美的自由的藝術。
三、形成兩者風格差異之原因
在雕塑創(chuàng)作的材質上的差異,中國秦漢時期的雕塑在材質上的選擇是廣泛的,包括石、陶、銅、木等,而古希臘在材質選擇上主要繼承古埃及的傳統(tǒng),主要是以大理石為主。那么,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很明顯的。中國秦漢的雕塑大多是以燒制然后接合而成的,也有先接后燒的。但是這樣在燒制的制作過程中隨著泥和水的分離,有可能會使原有的雕塑形象不能夠保持固有的形象比例,有可能在燒制的過程中就發(fā)生變形,甚至有的在燒制的過程中就被毀壞。那么當時的雕塑工匠在創(chuàng)作時就不得不考慮這些因素。因此,秦漢工匠在雕塑創(chuàng)作中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素。要制作出一件精工的雕塑品實屬不易。古希臘雕塑家選擇大理石,這種材質相對來說變形的幾率很小,由于大理石的密度小,材質堅硬,這與陶土燒制出來的雕塑相比,它具有優(yōu)越性。希臘藝術家通過對大理石的尺寸進行精心的測量,然后進行雕鑿。
在雕塑題材內容上的差異,中國秦漢時期的雕塑主要表現的是神話、軍陣、貴族、侍從、動物等與社會生活和生產相關的題材,而古希臘雕塑主要是表現神話、裸體(運動員)、動物等。很明顯,秦漢時期的雕塑在選題上更優(yōu)于古希臘,它的選題更具廣泛性。如位于長安縣昆明池岸的牛郎織女石雕像,就是取材于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但這種類型的雕塑在我國秦漢時期發(fā)現甚少,不具有整體藝術風格的代表性。而古希臘只著重于對于眾神之間的故事進行描繪或者對具有紀念意義的人進行描刻,崇尚一種客觀的美。希臘人富于想象,他們把眾神想象成擁有七情六欲的男人和女人。在表現這群寓言中的神像時,雕刻家更多的融入他們自己的情感。讓神像富有世俗的情感。
在雕塑表現手法上的差異,中國秦漢時期的雕塑主要是以泥塑為主,而用雕鑿的方式創(chuàng)作出的雕塑品很少,尤其是在秦朝和西漢初期。在秦漢歷史上,除能夠看到西漢霍去病墓石雕刻以堅硬花崗巖為雕的大型石雕群外,其他的類似發(fā)現并不多。一方面,與當時的社會生產有很大的關系。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才出現冶鐵技術,生產的鐵的質量達不到制造精巧雕刻工具的標準,這就造成藝術工匠制作雕刻的難度大。另一方面,我國的陶制文化時間很長,生產技術相對成熟。藝術工匠選用此方法作為創(chuàng)作的方法,為制作出成批大規(guī)模的雕塑藝術作品提供可能。再者就是就地取材,兵馬俑的燒制的需要大量的陶土,規(guī)模龐大的兵馬俑在制作的過程中在客觀上來說應該是就地取材。那么以泥塑為主的雕塑品可以最大化的發(fā)揮藝術家的主觀性。而古希臘的雕塑卻是以雕、刻、鑿為主。
在對待雕塑家地位上的差異,中國秦漢的雕塑家的地位比古希臘的雕塑家的地位低下。在專制的王朝統(tǒng)治下,無個性的刻畫,長期單一的型制,這對于藝術家來說,沒有快樂可言,只是為統(tǒng)治者的需求,他們不得不服從于這樣的“藝術勞動”。顯然,他們的地位是卑微的。在中國魏晉以前的史書上,很難找到這些藝術家的名分,而是以能工巧匠以寄之。當然相比前朝,這些雕塑工匠的地位有所提升。據《睡虎地秦墓竹簡·工律》所載“工匠善教之”、“隸臣有巧可以為工者,勿以為人仆、養(yǎng)”而在古希臘的雕塑史中卻記載著米隆、菲迪亞斯、波利克里托斯、普拉克希特列斯等一系列的雕刻家的名字。有一段話記載,當“羅馬人戰(zhàn)勝希臘后,面對希臘雕塑和雕塑家時卻毫無戰(zhàn)勝者的驕傲,而是敬仰備至。荷拉斯所言:“被俘虜的希臘人誘使他的粗野的捕捉者成為俘虜。他們熱情地雇傭希臘雕塑家并給予禮遇,就像對待教師、學者、思想家和畫家一樣?!雹菀虼?,兩者之間在對待畫家的地位上是天壤之別的。在藝術風格上難免會受到相對的影響。
三、結語
通過對于兩者的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它們都是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中的藝術瑰寶。中國的秦漢時期的雕塑賦予意象的概念,屬于精神上的寫實風格,而希臘雕塑屬于客觀上的寫實風格,并附有理想中的美,兩者之間的風格差異只是在不同文化思想下形成的,要是說進行比較,其實也沒有高下之分,因為它們都是東西方藝術中的兩顆璀璨的明珠。
注釋:
①王宏建 主編,《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第409頁。
②司馬遷撰,韓兆琦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
③[蘇]科爾賓斯基等著,嚴摩罕 譯,《希臘羅馬美術》,人民美術出版社,第19頁。
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年版,第160頁。
⑤黃宗賢,吳永強《中西雕塑比較》,五洲傳播出版社 第五章,第一節(jié)。
參考文獻:
[1]丹納,傅雷譯.藝術哲學[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2]章立國.希臘羅馬美術史話[M].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3]劉文.靜穆之動——秦俑與古希臘雕塑藝術比較初探[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9.
[4]黃宗賢,吳永強.中西雕塑比較[M].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