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聃
過去幾十年鮑勃·迪倫的裝備留下了許多渴望:滑稽的穿戴,高頂禮帽,塑料牛仔帽,手套,連帽衫,假胡須和假發(fā)。
“我年輕那會兒沒有‘時尚偶像這種說法,但不得不承認,我會去模仿鮑勃·迪倫的穿著。”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如是說。就像他的音樂和身份那樣,迪倫的風(fēng)格也在變化,時而看起來格格不入,時而西裝革履地一副老派美式風(fēng)格,然而,大部分時間他都穿得考究而凌亂,把鄉(xiāng)土氣息(牛仔布、斜紋布、燈芯絨)與都市的花哨(麂皮靴子、貼身運動衣)混搭在一起。
上個世紀60年代是一個審美風(fēng)格迥異的時代,很多設(shè)計師仍然在不斷挖掘它的美好,比如湯姆·福特和艾迪·斯理曼如今標志性的設(shè)計都是對60年代風(fēng)格的重新構(gòu)想。60年代的迪倫也是他被效仿最多的時候。
回顧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迪倫并不是一個顛覆傳統(tǒng)的著裝者,他只是自信表達自己。亂蓬蓬的頭發(fā),沒日沒夜地戴著太陽墨鏡,不合時宜地穿著皮夾克和毛衣,這一切現(xiàn)在仍然是搖滾青年心中最酷的形象。事實上,他并不是一開始就這么酷。
“他用古怪的老式扮相,以一種凌亂的樣子吸引人?!钡蟼惍?dāng)時的女友蘇西·羅托洛說,“他的牛仔褲跟T恤一樣皺巴巴的,即使是大熱天他也永遠戴著黑色燈芯絨帽。他使我想起哈珀·馬克思(Harpo Marx),頑皮、容易接近,但是他還有某種東西,在釋放著一種烈度,難以輕易接受?!?/p>
一張照片定格了1962年,迪倫在格林尼治村的一個屋頂上,站在馬賽爾·馬索式的默劇布景前,抱著吉他扣著褲子的狀態(tài)。那是他在早期演出中模仿卓別林式的風(fēng)格,如果說他在明尼蘇達州的希賓鎮(zhèn)上的扮相有那么一點土氣,那只要取悅觀眾罷了。
他頭上那頂燈芯絨質(zhì)的荷蘭男孩帽出鏡率很高。有人說這頂帽子的原型是插圖版《罪與罰》中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帽子,迪倫和哥哥常??催@本書。
憂慮、緊張、羞怯讓迪倫在講話時不停搖晃,唱歌成了他必要的表達方式,那時的他匆匆效仿著當(dāng)時希賓鎮(zhèn)的民歌英雄約翰·科爾納。有人推測是這種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讓迪倫不愿摘下帽子。電臺主播辛西婭·古丁曾在節(jié)目里和他討論過帽子的問題。
“你什么時候會摘下帽子?睡覺的時候?”女主播問。
“是的。”迪倫以最簡單的方式回答,事實上整個采訪過程都是如此,“或者是洗澡的時候,僅僅是這些時候會摘下?!?/p>
當(dāng)被問道:“當(dāng)你功成名就的時候仍然會戴著它么?”迪倫回答說:“我不會功成名就。”女主播無奈地說道:“所以你永遠不打算摘掉那頂帽子了,對嗎?”迪倫居然回答:“是的?!?p>
在迪倫的影像中十有八九都戴著帽子
然而,在另一場采訪中,迪倫解釋說那頂荷蘭男孩帽只是隨意買的,僅僅是為了御寒??磥黻P(guān)于名人的傳言總會被鍍上各種光圈。
就像墨鏡一樣,帽子后來的確成了迪倫的標志之一。1964年1月,迪倫為期三周在巴黎奧林匹亞劇院的行程讓甲殼蟲樂隊第一次感受到這位來自美國的創(chuàng)作型歌手的魅力。當(dāng)“甲殼蟲”到紐約的時候借由記者阿羅諾維茨認識了迪倫。隨后,甲殼蟲被他深深地影響了,尤其是列儂,他居然也開始戴上了燈芯絨荷蘭男孩帽。
在迪倫的影像中,十有八九都戴著帽子,大部分是造型傳統(tǒng)的寬檐帽,在演唱會上,在伍德斯托克,甚至在他專輯的封面上。1968年底,攝影師埃利奧特·蘭迪來找迪倫準備拍攝《納什維爾地平線》(Nashville Skyline)專輯的封面?!爱?dāng)我們準備離開時,他又拿起了帽子。”蘭迪回憶說,“我讓他戴著,不知道是否用得上?!碑?dāng)時外面下著雨,他們正琢磨著在哪兒拍合適,迪倫指著一個地方說:那兒吧。“我看了一眼泥濘的土地沒有回絕。他壞笑著戴上了帽子問:‘這樣呢?他明知道帽子的造型很傻,可就是喜歡看自己戴這種土里土氣的帽子?!本驮诘蟼悇倓偞骱玫囊豢?,蘭迪按下了快門,封面就這么拍完了?!叭绻?dāng)時我有半點猶疑,就會錯失這張照片了?!?h3>變化中的嬉皮士
法蘭絨襯衫、摩托靴、牛仔褲,迪倫總是一副“垮掉派”農(nóng)夫的行頭?!翱宓舻囊淮笔恰岸?zhàn)”后的波希米亞群體,在那個意義上,鮑勃比嬉皮士更靠近“垮掉的一代”。他在《唱出來!》(Sing Out?。╇s志封面上的形象看上去就像是小伍迪·格斯里。他把格斯里的雪茄向下傾斜,就像加繆的高盧煙的存在主義傾斜那樣,其斜度是代表宿命和寡欲的符號。
早前的迪倫喜歡伍迪·格斯里,而格斯里喜歡牛仔工裝,所以迪倫也穿大量的牛仔工裝。從1964年開始,迪倫開始從穿著工裝的抗議歌手轉(zhuǎn)變成了身著英國套裝的搖滾新星。通過《像一塊滾石》迪倫在一片嘩然中打破了搖滾歌曲的三分鐘禁忌,隨后他的名聲越來越大,還成了一位剛出爐的時髦人物,這讓人們震驚不已。
“記得他從門廳的暗影中走出來,一頭卷發(fā),穿著牛仔靴,那可不是我以前看到的在辦公室閑晃的小孩。他看起來很棒,那是歷史上偉大的搖滾歌手形象之一?!?/p>
當(dāng)時迪倫標志性的造型就是墨鏡,穿著大圓波點的擊劍衫,戈爾貢式卷發(fā)。他的不凡能力之一就是能夠控制姿勢,如此一來在被拍攝時就能知道自己在照片中將是什么樣子。法國符號學(xué)家羅蘭·巴特曾如此評論道:“不論看起來多么神采奕奕或疲憊頹廢,他總是能展現(xiàn)出迪倫氣質(zhì)。所有專輯封面都是他內(nèi)心系列電影的定格?!?/p>
在那些日子里,阿爾·阿羅諾維茨說,比你們時髦是迪倫一群人最熱衷的游戲。他還穿著大衣、牛仔褲和靴子,只是相比于之前的松散,它們變得越來越緊貼了。他也完全拋棄了格子襯衫,換上了針織無領(lǐng)的寬條紋毛衣。
1965年,一直以來隱遁的他想法開始變得不一樣了,他想要自己被“看到”。面對英倫入侵潮流中的樂隊,迪倫正琢磨著他的Stratocaster電吉他。
事實上,他的轉(zhuǎn)變總是毫無征兆。在新港民歌節(jié)期間還寫著象征式民歌呢,到了《席卷而歸》發(fā)行時,他已經(jīng)穿起了花衣服變成了“達達”之王。相比來說,披頭士的轉(zhuǎn)變是可追隨的——從漢堡的小混混到“拖把頭”,再到卡納比大街的時髦青年等,而迪倫的轉(zhuǎn)變總是讓人迷惑不解。
在電影《別回頭看》中,迪倫留著他那朋克的發(fā)型,像一個不協(xié)調(diào)分子一樣進入鏡頭。沒人知道該如何理解他,在影片的最后一個場景里,他以一個嬉皮士的酷態(tài)說“給那位無政府主義者來根煙”。當(dāng)時的報紙就是這么稱呼他的。在電影的宣傳照里,迪倫熟練地叼著雪茄擺弄姿勢,像極了《生活》雜志里詹姆斯·迪恩的著名照片,要知道迪倫從15歲起就開始模仿這個姿勢了。
《美女如云》專輯封面上,迪倫設(shè)計了一個晃動的幽靈般的影像,仿佛他正打算閃躲而未能聚焦。它并非表現(xiàn)了一個濫交的搖滾明星,相反,它讓人們感受到了一個過分講究的哈姆雷特。他對專輯的制作更加謹慎細致了。
車禍之后消失的迪倫變得鄉(xiāng)村了,保守的衣服,戴著眼鏡,可頭發(fā)依然是卷的。他譏諷地解釋過自己這種變化:“鄉(xiāng)村音樂是僅存的可供我們竊取原真性美國音樂的領(lǐng)域了?!睍r代伴隨著一個嶄新的衣櫥:靴子、帽子、披肩、亮晶晶的裝飾,鄉(xiāng)村迅速以搖滾樂田園式的第二故鄉(xiāng)流行起來。這一切最終導(dǎo)致了“老鷹”樂隊以及史上最賣座唱片之一的出現(xiàn)。
2.攝影師埃利奧特·蘭迪為迪倫拍攝的《納什維爾地平線》專輯封面3.凱特·布蘭切特在電影《我不在那兒》反串迪倫,大波點襯衫是他那時的標志?
70年代在專輯《欲望》中,可以看到當(dāng)時不拘一格的迪倫,他的風(fēng)格略微變得現(xiàn)代了,波洛領(lǐng)帶、背心、牛仔帽,有時也會畫眼線。到了80年代,喇叭褲、皮革、深V領(lǐng)子都是他常穿的選擇。直到迪倫開始與拉爾夫·斯坦利組成二重唱時,人們開始好奇,迪倫是不是在刻意模仿年老的比爾·門羅,打造一個老式大劇院式的男子形象——以西裝筆挺的姿態(tài)鼓勵著晚輩。1987年,迪倫在接受《滾石》雜志采訪時說過:“我仍然更喜歡聽比爾和查理·門羅的唱片。對我來說那就是美國。幾周前我去過一次唱片店,不知道要買什么,那兒的唱片種類如此繁多。”
在眾多以鮑勃·迪倫為原型的電影中,2007年導(dǎo)演托德·海因斯的作品《我不在那兒》最具戲劇性地展現(xiàn)了迪倫對于各種角色的改換。6位演員分飾的角色分別代表了迪倫內(nèi)心中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凱特·布蘭切特反串的裘德·奎恩。
《滾石》雜志曾問過海因斯為什么會選女演員反串,他回答說:“在寫這個劇本的時候就決定采用女演員了。這才能表現(xiàn)出發(fā)生車禍前的迪倫在那段生活中的狀態(tài)。1966年的他看起來瘋狂、瘦弱,頭發(fā)蓬亂,說起話來手舞足蹈,明顯是用藥無度的癲狂狀態(tài)?!?/p>
然而,就是那個狀態(tài)是迪倫給人最著名的印象。“我想要讓人們重新追溯1965、1966年那種文化價值觀沖擊的時代,所以我覺得用女演員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當(dāng)時的迪倫就是一種雌雄同體的存在。”海因斯補充道。
在60年代中期,迪倫愛好雌雄同體式的造型。那是一種激進式的、略有嬉皮式的緊身風(fēng)格,但和同性戀風(fēng)格有明顯的區(qū)分。海因斯認為:“它也不是大衛(wèi)·鮑伊式的雌雄同體,而是有點像帕蒂·史密斯式的?!?/p>
在電影《我不在那兒》的高潮部分:裘德離開了安迪·沃霍爾風(fēng)格的畫廊聚會,在“粉絲”包圍中投進了豪華轎車,人們不舍地敲著玻璃,轎車提速了,他看著窗外,直視著一位女“粉絲”的臉,她直勾勾地盯著裘德,點燃了自己的頭發(fā)。這是一幕說不清道不明的沖突設(shè)計。
凱特非常喜歡這個角色,她認為讓女性來飾演是個非常聰明的做法,畢竟,那種迪倫式的男性雌雄同體只有迪倫一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迪倫塑造了自己以及新音樂,但塑造畢竟只能在“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情形下,否則就只能改改布景和服裝了。過去幾十年的裝備留下了許多渴望:滑稽的穿戴,高頂禮帽,塑料牛仔帽,手套,連帽衫,假胡須和假發(fā)。正如查理·瓦茨曾說過:“我們僅僅超前于時代15分鐘?!?/p>
(本文參考了《他是誰?——探尋真實的鮑勃·迪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