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青
新課程改革以來,“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等教學理念已經深入廣大一線教師心中。然而,當我們用反思的眼光審視教學效果時卻發(fā)現并沒有很好地詮釋這些理念。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學中動手操作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結合計算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
思考。
一、精心篩選,避免學具本身對操作造成干擾
學具的準備是實施操作活動的前提。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還是把重點放在了操作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忽視了對學具的慎重選擇,從而導致操作活動失效的現象。
例如,在“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一課中,某教師想讓學生借助學具理解算理,但學生帶來的學具竟然是各式各樣的果凍。試想一年級的學生有多大的控制力?面對美食的誘惑和各式包裝的刺激,他們還能靜下心來進行思維層面的操作活動嗎?
剖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外界的刺激越強烈越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但是刺激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的同時,勢必會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身的思考。對于低年級的課堂而言,計算教學通過動手操作實現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本無可厚非,但學具需要教師進行嚴密的篩選。我認為篩選時至少應注意這四個方面:(1)成本越小越好,最好是現成的;(2)如不是現成的,制作起來最好能比較簡單;(3)最好是能反復利用的;(4)物理特征要盡量相同(顏色、形狀、大小要一致)。比如:手指、小棒、棋子、第納斯木塊、黃豆等,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更有利于學生在簡單又具體的形象中抽象出數量的意義。
二、正確引導,激活學生強烈的動手操作動機
在幾近泛濫的操作活動中,很多操作都是毫無動機可言的,完全來自于教師的指令。這樣的操作既激發(fā)不了學生的熱情,更無法產生思維的碰撞。那么,如何通過正確的引導,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操作動機呢?
教師拋給學生的問題應是學生單憑想象和經驗較難找出答案的,這樣學生就會自發(fā)地想要借助某些工具。我們不妨來看一看下面這個案例。某老師在教學退位減法時首先出示了例題圖,分析圖意后學生得出算式40-17,教師繼續(xù)提問:這個算式和以前學過的減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個位上0減7不夠減。老師追問:你能想個辦法找到答案嗎?這時,學生僅憑前面的經驗已無法直接口算出結果,唯有借助手邊的學具尋找答案。
剖析:退位減法是學生減法知識領域的一次新開辟,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個位上不可以直接減了,熟悉的是同樣是減法,應該可以通過操作找到答案。于是,學生為了找到答案,充分地利用了身邊的學具。這位老師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操作欲望,學生動手操作的時機也可謂恰如其分。相反,如果老師沒有采用動手操作的方法,僅是口若懸河地講解,恐怕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會很難到位,畢竟低年級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由此看來,要想讓動手操作成為計算教學的有效拐杖,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操作動機是必須的。
三、適時啟發(fā),溝通好操作與算理的內在聯系
在計算教學中,想要讓動手操作更具有效性,僅僅做到以上兩點還是不行的。讓我們繼續(xù)深入上一個案例,就會得到一些新的思考。在操作過程中,老師巡視,發(fā)現兩種不同的操作方法。學生甲:我先在十位上撥了4顆算珠,表示40,接著撥去一個算珠,再撥去一個算珠換成個位上的10個算珠,最后在個位上撥去7個算珠,得到結果23。老師表揚了甲,沒有做過多的評價,問有沒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學生乙:我擺了4捆小棒,每捆10根,先拿走1捆小棒,再把1捆小棒拆開,從這10根中拿走7根,最后還剩23根小棒,結果也是23。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結果。接著教師就開始在黑板上講解豎式的書寫
方法。
剖析:這節(jié)計算課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退1當10的算理。整個新授部分教師雖然能夠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但是細看他這節(jié)課的處理方法,卻并沒有將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獲得的直接經驗和算理有機結合起來。學生的操作僅僅起到了尋找答案的作用。當學生匯報出兩種操作方法后,教師沒有將兩種方法進行比較,也沒有將兩種方法和算理聯系起來。其實我們不難發(fā)現,兩種方法都有一個關鍵點:“換”,把十位上的1顆算珠換成個位上的10顆算珠;“拆”,把1捆小棒拆成10根小棒。如果老師能及時追問,為什么要“換”和“拆”?這兩個動作雖然不同,但實質上有沒有相同之處?(都是把1換成了10)這樣一來就問到了重點,也就能幫助學生實現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轉化,及時理解算理。所以說,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操作活動的過程中,要不斷啟發(fā)學生思考,操作完畢要及時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讓他們在得出結論的同時又能了解知識的本質。
以上三點,皆是關于動手操作的注意點,意在提高動手操作的有效性,使其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但是,動手操作只是一種媒介、一種手段。如果數學課堂的主旋律變成了學生手舞足蹈的操作課,很難想象,學生的數學思維如何得以發(fā)展。所以,我認為有必要指出最后一點:操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直觀經驗中抽象出規(guī)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在解決后面的問題時不用再操作!
參考文獻:
田秀紅.動手操作,激活小學數學教學[J].學周刊,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