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榮
摘要:顏真卿《與蔡明遠書》信函一札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文本及版本的相關情況,有需要澄清的細節(jié)。對于書札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前人尚有一些爭議。文章分析相關事實材料后,作了合乎邏輯的判斷。收件人蔡明遠的情況,前人論述較少,詳盡搜集資料后進行了全方位梳理。系統(tǒng)考察后人對書札的評價,同時正確評價作品本身特點以及作品對后世書家的影響。
關鍵詞:書法藝術;唐代書法;顏真卿;《與蔡明遠書》;書法評價;考證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顏真卿,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709年)生,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卒.年77歲。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玄宗開元二十二年進士.曾為平原太守.歷官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人稱顏平原或顏魯公。李希烈叛亂,真卿前往勸諭,不為利誘所動而終遭縊殺?!缎绿茣泛汀杜f唐書》有傳。但論及他的書法藝術的內容,只有《新唐書》一句:“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然平生留下諸多墨跡、石刻.身后一千多年.一直受書家重視。今就顏真卿的《與蔡明遠書》,略作考論。
一、文本釋讀殛傳世版本
《與蔡明遠書》,也稱為《與明遠手帖》《蔡明遠鄱陽帖》《與蔡明遠帖》《蔡明遠序》《顏魯公送蔡明遠敘》,系顏真卿與蔡明遠尺牘.原帖“行書,二十四行,行六字,字徑約3厘米……墨跡本紙本十八行,共一百零四字”。紙本全文為“蔡明遠.鄱陽人.真卿昔刺饒州,即嘗趨事,及來江右,無改闕勤。靖言此心,有足嘉者。一昨緣受替歸北,中止金陵,閾門百口.幾至糊口。明遠與夏鎮(zhèn)不遠數(shù)千里,冒涉江湖,連舸而來,不愆晷刻,競達命于秦淮之上,叉隨我于刊溝之東,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終之際,良有可稱。今既已事方旋.指期斯復。江路悠緬,風濤浩然,行李之間,深宜尚慎.不宣。真卿報”。據(jù)《顏魯公集》,其下尚有“聞鄒游與明遠同來,欲至采石,計其不久亦合及吾準泗之間。脫若未到,見之宜傳此意。遣此不宣。真卿報蔡明遠”,然而刻帖將后面一段標為“鄒游帖”。對于此帖。歐陽修的《集古錄》卷七列為真跡,《宣和書譜》載內府藏品中,也有《蔡明遠帖》。此后,真正的墨跡不復流傳。明代的張丑所見,已經不是真跡.他在《真跡日錄》中說:“硬黃紙,行書,……今在余清堂中亦云唐人墨跡不易得者,然余細辨之,實張伯雨臨本,非真跡也?!北娼_振玉收藏的紙本,少“與夏鎮(zhèn)遠”以下六行三十五字.有雙鉤痕跡,當為《絳帖》摹本,鈐有“緝熙殿寶”、“內殿秘書之印”、“瑞文圖書”、“政和”等印璽。早在北宋皇桔、嘉佑年間.尚書郎潘師旦將《與蔡明遠書》收入《絳帖》匯刻帖中.其后南宋嘉定八年(1215)又刻人由永春劉元剛主持修刻的顏真卿個人書帖《忠義堂帖》,到了清代.馮銓集摹,劉光喝刻的《快雪堂法帖》和長洲吳念椿集次的《后忠義堂帖》,都有收錄。然而即便是刻帖臨本,也不影響其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二、書札書寫的時間和地點
書札書寫的背景有爭議,代表性的是如下三種說法:其一是晚年說。以黃庭堅的觀點為代表.他在《山谷集》中說:“《蔡明遠帖》是魯公晚年書與,與邵伯碌、謝安石廟中題碑傍字相類,極力追之不能及其仿佛。”也有人以為是大歷七年(772)顏真卿除湖州刺史,由撫州往東京(洛陽)途中所書。其二是乾元二年說,今人朱關田的《顏真卿年譜》中,將書札訂為乾元二年秋書于金陵,“6月9日,除升州刺史,充浙江西道節(jié)度使,兼江寧軍使,辟荊南戎昱入幕。途經金陵,有《與蔡明遠書》《鄒游帖》”,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其時,顏真卿51歲一其二三是乾元三年后說.嚴杰的《顏真卿雜考》詳盡分析原帖內容,并結合顏真卿的生平行跡進行深入考證,得出新的結論:“帖中‘及來江右,指顏真卿移刺升州?!蛔蚓壥芴鏆w北.中止金陵數(shù)句,指罷升州刺史,受召人朝,當時全家逗留金陵,飲食匱乏。這是因為他在官廉潔奉公,不顧家計,罷任后生活陷人窘境?!鬟h與夏鎮(zhèn)不遠千里數(shù)句,指蔡明遠與人從饒州遠航江湖來援助,駛入秦淮河,泊舟金陵。‘又隨我于邢溝之東數(shù)句,指顏真卿自金陵取水路歸朝.沿江東下至揚州,人大運河之古邗溝段北上,蔡明遠送行直到揚州以北數(shù)十里的邵伯,才告辭歸江西?!箯徒酚凭挃?shù)句.則指蔡明遠仍從長江返回,顏真卿囑其小心謹慎。總之,此帖應作于自升州北歸人朝途中。乾元三年正月以后?!比N觀點比較,嚴杰的論說能從書札本身及顏真卿的行跡結合,得出的結論更加令人信服。乾元三年即公元760年,其時顏真卿52歲,按照潘忠泉的觀點.“顏真卿的書法可分三個時期:50歲前為早期,65歲前為中期,65歲后為晚期”那么《與蔡明遠書》屬于中期作品。有“天下第二行書”之稱的《祭侄文稿》自署書于乾元元年9月3日,在《與蔡明遠書》前.可見此時顏真卿的書藝已經進入成熟階段。
三、蔡明遠其人
從顏真卿仕履行跡來看,其曾于乾元元年(758年)10月奉詔移任饒州刺史,當時饒州州治在鄱陽。鄱陽,位于今江西東北部,屬上饒市所轄?!扒貢r為番縣縣治。西漢,因處番水之北,名番陽。東漢改稱鄱陽。為鄱陽郡治。隋開皇元年(581).改都陽郡為饒州。元至元四年(1338),改饒州為饒州路?!鳖佌媲湓陴堉萑未淌窌r間很短,因為乾元2年(759)6月4日又奉詔移郡,轉為升州(州治在今江蘇南京)刺史.僅七八個月,但與民之交情,從《與蔡明遠書》中可以窺見一二。他守饒時,與鄱陽人蔡明遠友善,顏真卿胸懷坦蕩,言辭誠懇,使得蔡深為感佩。蔡也盡力輔佐顏,“跟隨其左右,協(xié)助顏真卿‘智擒盜首,將其斬于鬧市之中。很快贛東北一帶四境肅然,治安良好?!焙箢侓敼芴姹睔w,絕糧于江淮聞,蔡明遠載米濟之,顏魯公感其意,遂手書《與蔡明遠》。然而蔡明遠與顏真卿共事時的具體身份,尚不明確?!额佌媲浼?與蔡明遠帖二首》中“真卿昔刺饒州,即嘗趨事”荀下僅注“謂嘗為其僚佐也”,然而唐代州刺史的僚佐很多,“主要僚佐有上佐、判司和錄事參軍。上佐指別駕、長史、司馬(長史、別駕多不并置).判司指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參軍事,......錄事參軍事在州政中具有特殊地位,置一人”因此“僚佐”一詞沒有明確交代身份。朱熹在討論“虞禮”時,曾論及顏公的知禮,并間接提及蔡明遠的身份,“看來古人上下之際雖是嚴.而情意甚相通……如《羅池碑》云‘柳子厚與牙將歐陽翼共飲。法帖中有顏真卿《與蔡明遠帖》,都書名。牙將即是客將,蔡明遠亦是衙前,他卻與之情意如此。而今州郡與小官也不如此了”??蛯⑹翘乒?jié)度使衙將中掌唱導賓贊之事的武官,朱熹這里主要是從屬官等級角度,將歐陽翼與顏真卿進行比較,“衙前”的說法,只是說了大概情況。明嘉靖間文彭題《陸放翁手簡》時提及:“昔蔡明遠,鄱陽一卒爾,以魯公之書而傳”,可是“都陽一卒”,意思也是模糊的。今有蔡多文先生提及《蔡氏族譜》的修撰情況:“明遠公將其纂修的《蔡氏旗譜》呈顏真卿鑒閱,并誠邀為序,顏真卿的序文中有提及蔡明遠當時身份,“鄱陽校尉長明遠蔡先生”然而唐代沒有“校尉長”一職,《后漢書·百官》記載:“諸陵校尉長,皆二百石”,顏真卿這里“鄱陽校尉長”的稱謂,應當是采用古稱雅指。蔡明遠與顏真卿共事時所執(zhí)掌?;蚴俏臅?或是武事,抑或兼有?具體身份還有待進一步核實。
顏真卿的《與蔡明遠書》不僅是書藝上產生影響,他倆友誼的方式,也有人仿效。黃庭堅的《寫蔡明遠帖與李珍跋尾》.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原文如下:“戎州舊吏李珍,小心而辦事。家有水竹亭館,亦能婆婪風月,不甚出圭角于群吏間,余之竄戎州,使君彭道微故人也,又與之有連,每遺珍來調護。余逆旅之事,無不可人意。及余蒙恩東歸,珍亦用年績當赴吏部,復調護余行囊下荊州,不漏毛甲。余以疾留荊渚,珍告余而西。珍之勤恪,似不愧蔡明遠也,故戲書魯公《明遠帖》與之?!薄LK東坡也有類似佳話。他的《書(歸去來辭)贈契順》,簡直就是顏、蔡事跡的翻版,面對契順的問話:“契順雖無米與公,然區(qū)區(qū)萬里之勤,儻可以援明遠例,得數(shù)字乎?”蘇東坡欣然舉筆。蔡明遠忠心事主的事跡,甚至被當作了典故流傳,如宋朝李莊簡有詩句:“追攀重見蔡明遠,贖罪難逢郭子儀”。
四、藝術特色及后人評述
對于《與蔡明遠書》的書藝評價,前人有從總體的藝術風格人手.如宋黃庭堅說:“筆意縱橫,無一點塵埃氣,可使徐浩服膺。沈傳師北面?!?,“極力追之,不能得其仿佛?!泵鞫洳f:“魯公惟《與蔡明遠書》尤為沈古,米海岳一生不能仿佛”,明張丑在《真跡日錄》中認為“較之《白書吏部尚書告》,尤為風韻?!爆F(xiàn)代沙孟海則認為:“雖是贈送文字,論其書藝,則融臺各體,顧盼多姿,寓變化于平淡之中,逞道媚點畫之外,容夷婉暢,意境較高?!币灿幸恍木唧w技法方面的論述,如“此書堅剮如鐵,而用筆一正一偏,釵腳、屋漏之妙,宣波殆盡。”,張廣茂認為:“此帖楷行草體并用,運筆古樸中見流暢.渾厚中見鋒利”?!杜c蔡明遠書》獨特面目的內部原因,有人認為源于顏真卿當時的心境,“是在較恬靜的心境中書寫的贈送文字。因此,作品筆韻流蕩之律動,氣勢轉換之迅緩,都與前‘三稿不同。此帖有一種疏淡的意境,脫俗的氣韻?!?/p>
《與蔡明遠書》雖然與《祭侄文稿》《祭伯文稿》《爭座位稿》在線質上都保持了其獨特的篆籀氣,但依然存在頗多差異..首先.從書寫狀態(tài)上《祭侄文稿》中蘊涵著作者忠義滿腔、悲憤異常,用筆之間流露出奔騰激昂的情感。可謂勢不可擋?!杜c蔡明遠書》全篇以行書為主,字勢正倚穿插,而至篇末草書激宕,感天動地。此帖有疏淡意境與筆韻流蕩律動,更有脫俗氣韻。在用筆方面,顏真卿書寫《祭侄文稿》不計工拙,一氣呵成,枯筆現(xiàn)象較為普遍,蒼勁、遲澀之感躍然紙上?!杜c蔡明遠書》字字端正、獨立.少有倚側,線條豐腴而潤澤,無一枯筆,結體寬博而骨力遒勁,疏朗靜氣貫穿始末??梢哉f,《與蔡明遠書》很完整地體現(xiàn)了顏真卿天寶五年(746)《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中表達的審美追求,下面分別做些分析?!傲蠲繛橐黄疆?,皆須令縱橫有象”,作品中的橫畫,盡管俯仰有別,圓方兼具.細看會發(fā)現(xiàn),都是縱勢起筆,只是方筆寫實,圓筆用意,變化之中不失法度。談到豎的寫法時,他說:“豈不謂直者從不令邪曲之謂乎?”通觀整幅作品.縱筆的處理幾乎全部中鋒力行.雖然形態(tài)上豐瘠有別.收筆時駐放隨心,然而正直挺拔的面貌,表露無遺。論及結體疏密的時候,提出“間不容光”、“筑鋒下筆.皆令宛成,不令其疏”的美學要求”,《與蔡明遠書》中的疏密處理,正是這個思想的體現(xiàn),以書札開頭四行為例,“蔡、明、遠、鄱、陽、真、卿、饒、嘗、趨、事”等字,結構嚴密,筆畫鋪天蓋地.而“人、州、及、江、右”等字,雖然體態(tài)簡約疏朗,然而筆鋒實八方兼顧,渾厚凝重。此外如運筆的鋒、力、轉、決,通篇布局的補、損、巧、稱等諸多法則,皆運用自如?!杜c蔡明遠書》與右軍《蘭亭》也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如“足、之、風”等字。這正如潘天壽先生所說:“藝術不是素材的簡單再現(xiàn),而是通過藝人的思想、學養(yǎng)、天才與技法的藝術表現(xiàn),不然。何貴有藝術?!?/p>
《與蔡明遠書》總體以行書為主,中多有楷書筆意,篇末有少數(shù)草字,但并無礙于通篇基調,而是其情感流露、藝術觀的反映。,此帖是顏真卿諸多作品中與眾不同的一幅,看似平常卻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對后世的影響巨大,歷代研習者不乏其人。
五、余論
《宣和書譜》論日:“惟其忠貫白日,識高天下,故精神見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自篆、籀、分、隸而下.同為一律,號書之大雅.豈不宜哉”顏書的成就.與他的修養(yǎng)人格及社會理想的追求,密不可分。顏真卿在鄱陽為民辦事,“計擒盜首,以解民苦.四境肅然”。據(jù)清《饒州府志》等有關史志記載.他蒞饒后,勤政愛民.公言真道,短暫的時間內,就將全州治理得“治化大行”?!梆埲松醯轮?。清《饒州府志》引舊志稱,經過顏魯公的努力,饒州叉復豐饒,“課晟為諸路第一”。后人為了紀念他,歷代之撰修圖經方志者.無不提到他的德政。據(jù)明萬歷劉司空撰《鄱陽縣志》說:“鄱故望邑,顏范澤存,自無譎習。”鄱陽曾有顏范二賢祠,原在府署頒春堂內,明嘉靖間遷建于薦福寺旁,后毀.道光4年重建。1954年鄱陽二中擴建.祠復毀。
顏真卿在鄱陽期間,還書有“三表”,一為“謝晉王曹王侍讀贈華州刺史表”,一為“元月某日謝兼御史大夫表.”一為“讓憲部尚書表?!?828年(清道光8年),重修薦福寺落成.逾年,饒州知府廣宣以自己珍藏三表施舍人寺,命刻于壁,且說:“俾登是亭者,細玩其忠義憤發(fā)溢于楮墨.加惠后學,不特使古帖重立法門……”。民國時尚存,今存少數(shù)殘碑。
從以上情況可知,顏真卿作為一代大家,其為人、為政、為書都可圈可點,尤其是他的書法影響深遠,值得后世追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