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呂月琴 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
一言九鼎
■圖、文/呂月琴 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
司母戊方鼎
大克鼎
課程分析:
鼎是貴族家庭的傳家寶,是奴隸主統(tǒng)治權力的象征,一般在奴隸主階級舉行盛大典禮或祭祀時使用,是古代青銅禮器。鼎由腹、足、耳三部分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揚火,耳可以穿杠搬運。其上的紋飾富麗精致,有獸面紋、竊曲紋、團鳥紋等,并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本課讓學生觸摸祖國的經(jīng)典文化,感受國粹,并用黏土捏塑鼎形象,感受鼎的凝重和紋樣中所蘊含的寓意。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我國古代青銅禮器——鼎的作用和象征意義,在感受鼎所涵蓋的文化意義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
2.觀察、欣賞、分析古代幾件青銅鼎的造型特征與紋飾特點,感受鼎中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
3.學習用黏土捏塑的方法制作立體的方鼎或圓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平面與立體設計創(chuàng)作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鼎、教師范作、陶泥、制作工具等。
教學過程:
教師課件出示如下成語:
問( )中原、拔山舉( )、大名( )( )、人聲( )沸、列( )而食、鐘鳴( )食、三足( )立、一言九( ),讓學生為這些成語填空。
教師巧妙地引出課題:遠古時候,大禹治理了水患,人民為了感激他,獻給他各地的土特產,其中有不少青銅之類的金屬。大禹用這些金屬鑄造了九個極大的寶鼎。后來大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就將這九個鼎作為國家的象征,放在廟堂里,一直傳到周朝,并發(fā)生了許多有關鼎的成語傳說故事,如:“問鼎中原”“鐘鳴鼎食”等?,F(xiàn)在的成語“一言九鼎”表示說話很有分量,很有誠信。今天我們就走進鼎的世界,去感覺鼎中的文化與藝術。
1.教師播放一組鼎的錄像。
2.學生觀看錄像后自由回答相關鼎的知識。
①鼎的作用。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青銅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xiàn)在的鍋,用于燉煮和盛放魚肉,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被視為立國重器、禮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
②鼎由哪幾部分組成?
鼎通常由腹、足、耳這幾部分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揚火,耳可以穿杠搬運。
③鼎的外形是怎樣的?
鼎的種類有三足圓鼎和四足方鼎,也可分為有蓋鼎與無蓋鼎。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介紹幾件古代名鼎,看看它們的相關資料及藝術特色各是怎樣的。
①簡介鑄造背景。
這是被譽為“中國之最”的鼎,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現(xiàn)存最大、最重的商代青銅器,是商王為了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鼎的腹內壁鑄銘文“司(或釋‘后’)母戊”三字。
②說說相關故事。
說到這個鼎,還有一段傳奇故事。1939年3月,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農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動困難,人們悄悄地把其埋了起來。不知怎么地,消息走漏,日本人來搜索此鼎時,當?shù)厝藗兦擅畹厮统隽硗庖欢?。保存下來的這個鼎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才重新掘出,存放于安陽縣政府。后來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60壽辰,當?shù)伛v軍將大鼎作為壽禮,用專車運抵南京。再后來,國民黨政府想將此鼎運往臺灣,但終因此鼎過于巨大與沉重,沒有成功?,F(xiàn)在司母戊鼎成了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③分析紋飾特點。
教師引導:被稱為中國青銅之冠的司母戊鼎,除了形體巨大外,其上還布滿了精美的紋飾,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紋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只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這么大的青銅器在三千多年前能夠鑄造成功且這么精美,真是個奇跡。
以上師生在分析紋飾時,教師出示相關的紋飾范作。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件上海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教師出示圖片。
資料介紹:大克鼎形體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銅器。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
大克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wěn)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于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huán)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此鼎造型宏偉古樸,紋飾華美,是西周奇寶,現(xiàn)無愧為上海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泥板法制作方鼎
挖空法制作圓鼎
過渡語:剛才我們欣賞了一方一圓兩大名鼎,知道了鼎在古代是立國重器,鼎也是古代旌功記績的禮器。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組一方一圓的鼎,看看它們又有什么特別之處。
師:這是毛公鼎的側面圖與正面俯視圖。大家發(fā)現(xiàn)沒,它最特別的地方在哪里?
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鑄在鼎中的銘文追述周代國君的豐功偉績,委任毛公管理內外事務,擁有宣布王命的大權,并教導毛王要勤政愛民,修身養(yǎng)德,銘文有32行,共497字,是現(xiàn)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是金文重寶。
毛公鼎腹呈半球狀,腹上部有一圈竊曲紋,足呈獸蹄形,渾厚而凝重,整個器表裝飾十分整潔,顯得素樸典雅,洋溢著一股清新莊重的氣息,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大禾人面方鼎是出土于南方的鼎,在它的四面有浮雕的人面紋裝飾,彎眉圓眼、鼻梁尖削,高顴骨、闊嘴巴,雙唇緊閉,神情嚴肅。
在鼎的內壁上鑄有“大禾”兩個字,其中“禾”字是象形字,就如同谷子抽穗時的樣子。所以,有人推斷這件鼎是為了紀念谷子獲得豐收而專門制作的。
教師引導:剛剛我們欣賞了四件名鼎,誰來說說它們總的藝術特色是什么?
造型——渾厚凝重,紋飾——華麗精美。
為了讓大家有更真實的感受,教師出示幾件鼎的復制品實物,讓學生零距離地感受其沉甸甸的分量以及精美的紋飾。
1.泥板法制作方鼎:
①拍一泥板,分成4等份,每塊泥的兩邊貼成45度角。
②搓泥條,給每塊泥板貼上紋飾,并將兩板泥板拼接好。
③將四塊泥板都拼接牢,接縫處用軟泥條與泥漿封好。
④拍一泥板做鼎的底,將多余部分切掉。
⑤做一方形的立耳貼于鼎身。
⑥在鼎身上粘上四只空心的腳。
2.挖空法制作圓鼎:
①將泥搓成一個圓球。
②將泥球開孔,慢慢捏成碗形鼎身。
③在半球形的鼎身上裝上立耳和紋飾。
④做三只方形足,并貼上一些紋飾。
⑤組裝各部分,并修整。
1.情景設置:鼎在古代是一種禮器,代表著權力,其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很多鼎都成了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為了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國古老藝術,我們市博物館正在征集中國鼎的設計圖稿,讓我們來設計一些鼎的圖稿,好嗎?
2.請學生說說自己設計的鼎是什么形的?其上有什么圖案?
3.學生作業(yè),教師巡回指導。
作業(yè)要求:為家鄉(xiāng)博物館設計中國鼎。形式可以單獨做,也可以合作。
學生作業(yè)展示:進行中國鼎平面形象設計評選。
1.說說自己設計的鼎。
2.選選自己喜歡的鼎。
3.教師點評有特色的鼎。
1.通過以上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小結: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鼎在青銅時代的作用不再單純是一種飲食器,而被賦予神圣和寶貴的色彩,被視為統(tǒng)治權力的象征。
2.拓展。
青銅器是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瑰寶、藝術珍品,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種類繁多,造型別致。課后讓我們再去探索“三星堆青銅器人像”“遙遠的韻律——編鐘”“光明的使者——青銅燈器”……
秦梓田 11歲
學生課堂作業(yè)
邵珂 十歲
查天明 十一歲
馮軼辰 十一歲
龔柔嘉 十二歲
廖宥安 十二歲
馮秩辰 十二歲
邵微 九歲
陳添豪 九歲
張鴻皓 十一歲
莊梓 十一歲
王秋遠 十一歲
王瀚陽 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