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娜 李耕拓
[摘要] 晁福林先生主編的大學歷史系教材《中國古代史》上冊存在著少量失誤,本文對此進行舉例和辨正。
[關鍵詞] 《中國古代史》上冊;失誤;劉辯;董卓之亂;孫權;樂府
Abstract:Mr ChaoFuLin editor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terial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the days there is a small error, this article for example and justification.
Key words: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the days of the Error; Liu debate; Dong zhuo chaos; Sun quan. fu
在現(xiàn)今大學歷史系使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由著名先秦史專家、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的晁福林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史》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第3版,2013年8月第6次印刷)。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書中存在著少數問題。茲舉幾例進行辨正。
1.“漢靈帝劉辯”?
本書最后的《大事記》中,這樣寫道:“189年 漢靈帝劉辯即位”(P351)。那么,“漢靈帝”是劉辯嗎?這年即位的是“漢靈帝”嗎?
本書第五章第二節(jié)“三國和兩晉”中,這樣寫道:“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病死,他的14歲的嫡子劉辯即位”。
以上的第一條信息將漢靈帝與劉辯視為一個人,第二條信息將漢靈帝與劉辯視為兩個人。那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
最新版本的《辭?!贰皾h靈帝(157—189)”詞條釋曰:“即‘劉宏。東漢皇帝。章帝玄孫。公元167—189年在位?;鹿倮^續(xù)專政,黨錮之禍復起,執(zhí)李膺等百余人下獄處死。統(tǒng)治期間,公開標價賣官,全國田畝增稅十錢,大修宮室等,階級矛盾激化,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發(fā)黃巾大起義?!保≒701。2009年第6版之2010年4月第1版的縮印本)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我們可以知道漢靈帝劉宏崩于公元189年。在其死后,他的嫡子劉辯承襲了帝位,是為少帝。然而劉辯只做了短短一段時間的皇帝后便被董卓廢黜;繼而他的弟弟劉協(xié)接替他做了皇帝,是為漢獻帝。
據“百度百科”的“劉辯”詞條可知:
劉辯(176年—190年3月6日)是漢靈帝劉宏與何皇后的嫡長子。他是東漢第十三位皇帝,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寧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9月28日在位,在位時間不到5個月。因為劉辯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漢朝正統(tǒng)的皇帝,不單獨為他撰寫專屬于帝王的傳記(即本紀),不過現(xiàn)代史學界也有觀點承認他是漢朝皇帝,史稱少帝。由于年幼,實權掌握在臨朝稱制的母親何太后和母舅大將軍何進手中。少帝在位時期,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和以十常侍為首的內廷宦官集團這兩大敵對政治集團的火并,被迫出宮?;貙m后又受制于以“勤王”為名進京的涼州軍閥董卓,終于被廢為弘農王,成為東漢唯一被廢黜的皇帝。其同父異母弟陳留王劉協(xié)繼位為帝,是為漢獻帝。被廢黜一年之后,劉辯在董卓脅迫下自盡,時年僅15歲,其弟獻帝追謚他為懷王。
因此,所謂“漢靈帝劉辯即位”是將父子混淆了。189年的大事記應改為:“劉辯即位,是為漢少帝”。另外,劉協(xié)即位為漢獻帝,也可列入這一年的“大事記”。
2.“董卓之亂”發(fā)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嗎?
第五章第一節(jié)“敘說”中,有這么一句話:“毋庸諱言,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的一個亂世。大規(guī)模的社會動亂有董卓之亂、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侯景之亂,小規(guī)模的動亂則史不絕書?!保≒261)如果從這句話來看的話,編者是將“董卓之亂”歸屬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
那么,“董卓之亂”真的是發(fā)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嗎?在本節(jié)的前面,有一句給“魏晉南北朝時期”斷代的話:“中國古代史上的魏晉南北朝,如果從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算起,到589年隋文帝楊堅滅陳,共有393年歷史?!保≒259)也就是說,本章是以196年到589年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
那么,什么是“董卓之亂”、它發(fā)生在什么時候呢?《辭?!贰岸浚??-192)”詞條釋曰:“……他進京后,手握重兵,專斷朝政,旋廢少帝,立獻帝。為人兇恣暴虐,縱士卒燒殺淫虐。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紹等在關東起兵討伐,遂挾獻帝西遷長安,縱火焚洛陽周圍數百里。次年,自為太師。筑塢于郿(今陜西眉縣東北渭水北岸),囤積金銀、糧谷。后為王允、呂布所殺?!保≒403)
“百度百科”的“董卓之亂”詞條釋曰:“東漢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次年關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卓敗,挾持獻帝西走長安,并驅使洛陽數百萬口西遷長安。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里內盡成瓦礫。到192年被王允、呂布所殺,歷時3年。3年時間雖短,社會卻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基本決定了以后歷史的走向,三國群雄在此期間先后登場,作為三國亂世的開端?!?/p>
在本書本章第二節(jié)中,關于董卓之死及其死后的情況是這樣敘述的:“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長安發(fā)生政變,董卓被部下呂布殺死,后來,他的部將又相互攻殺,使‘長安城空四十余日,強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間,關中無復人跡。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漢獻帝輾轉返回洛陽時,割據局面已經形成……”(P264)。根據這段引述,董卓死于192年,但董卓之亂卻似乎并沒有隨著他的死亡立刻結束,而是往后延續(xù)了一些時間。
根據上面的引述,董卓進京和廢少帝立獻帝是在189年,西遷長安是在190年,被殺則是在192年。如果將董卓進京視為董卓之亂的開始、將董卓之死視為董卓之亂結束的話,那么董卓之亂的時間就應該是189年—192年。即使加上董卓死后其部將李催、郭汜殺王允并逐走呂布,以及李、郭二將在長安城中的廝殺大約持續(xù)了4年的時間,直至曹操迎漢獻帝都許(196年),新的政治格局才基本形成。
另外,本書第四章“秦漢時期封建社會的成長”第一節(jié)“敘說”,對漢的終結、魏的起始年代明確為220年(P161,162,163)。
所以,盡管董卓之亂開啟了漢末動亂、三國鼎立的魔瓶,但就事件本身來說應該局限在196年之前。而本章所說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始于公元196年,由此可知董卓之亂發(fā)生在魏晉南北朝開始之前。如果以220年作為魏的起始點即“魏晉南北朝”的起始點,則董卓之亂與魏晉南北朝就離得更遠了。
當然,本書如果要將董卓之亂納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并且將它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開端也可以,那么就應該將董卓之亂開始的時間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的時間,將時間提前到189年。
3.孫權在何時何地稱王、稱帝?
第五章第一節(jié)“敘說”中寫道:“220年,魏王曹丕在洛陽代漢稱帝。次年,劉備以漢朝的繼承者自居,亦在成都即帝位。同年孫權接受曹丕的封號當了吳王,而直到229年,才在建業(yè)(今江蘇南京)稱帝?!保≒259)
在本章第二節(jié)“三國和兩晉”之“一、魏蜀吳三國”之“(一)三國鼎立”的最后,編者寫道:“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孫權在建業(yè)(今江蘇南京)稱王,國號吳。”(P265)在“一、魏蜀吳三國”之“(四)吳”中寫道:“……曹丕稱帝時,封孫權為吳王,而孫權懼恐曹軍大舉進討,故長期不敢稱帝。魏軍雖然多次興兵,因為力量不足,且不習水戰(zhàn),故雙方得失相當。黃武元年(公元229年),孫權終于稱帝。”(P268)
而在本書最后的《大事記》中,對孫權稱王、稱帝是這么記錄的:
“222年 孫權接受曹丕的封號,稱吳王?!?/p>
“229年 孫權在建業(yè)稱帝,國號吳?!保ǚ謩e見P351,P352)
在本書中,編者認為孫權稱王、稱帝的地點均在建業(yè)(今江蘇南京),稱王的時間則出現(xiàn)了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時,封孫權為吳王)、221年、222年三種不同的說法。那么,真實情況到底如何呢?
《辭海》“吳”字條釋:“③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稱吳王,229年稱帝。亦稱‘孫吳、‘東吳……”(P2000),“孫權(182-252)”詞條釋:“即‘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公元229—252年在位……黃龍元年(229年),稱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州),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P1809)。
根據《辭海》以上的資料,孫權稱王、稱帝的地點均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而稱王的時間則是在公元221年。
江蘇省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寫的“南京地方志>名人與南京>歷史人物”之《六朝史上第一個皇帝——孫權》一文,也多次而明確地說出了孫權稱王、稱帝的時間和地點。其“一、家世與生平”說:孫權(182-252)魏黃初二年(221)因與劉備爭奪荊州,以荊州鄂城(今湖北鄂州)為政治中心,改名武昌,次年于此稱吳王。東吳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九月,遷都建業(yè),開創(chuàng)了南京建都的歷史。其“二、繼父兄之業(yè)建立東吳政權”中曰: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其子曹丕接任,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年號黃初;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年號章武;第三年,也就是魏黃初三年(222),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王,國號吳,年號黃武。黃龍元年(229),在江東大族的“勸進”之下,孫權去王稱帝,旋即遷都建業(yè)。以上都明確地講到孫權稱王、稱帝都是在“武昌”,稱王的時間則在222年。
由此可見,孫權稱王、稱帝都是在武昌,而不是本書所說的在建業(yè)。至于孫權稱王的時間,多種資料說法不一,《辭海》中說是公元221年,《南京地方志》中說是222年,本書中竟然有公元220年、221年和222年三種說法。筆者暫不能肯定到底用哪一年更為準確,但至少本書應該統(tǒng)一說法,不能三種說法并存。
4.“樂府”設立于何時?
第四章第九節(jié)“漢代學術文化”之“四、文學”中,有這么一句話:“樂府本來是政府的音樂機構,其設立當在漢武帝以前。”(P249)
這里說“樂府”的設置在漢武帝以前是毋庸置疑的,并且用了一個“當”字,似乎說得很慎重、說得小心翼翼。但如果結合以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其他的研究成果,這一說法過于保守,現(xiàn)在可以肯定的是樂府的設置最遲是在秦朝。
1976年2月1日即陰歷丙辰年正月初二,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袁仲一先生在陜西秦始皇陵區(qū)散步時發(fā)現(xiàn)了一枚青銅編鐘。這枚編鐘高13厘米,鐘上不同紋飾相間排列,鉦和鼓部飾錯金銀蟠螭紋,篆間飾錯金流云紋,鐘帶為錯金云紋,舞部滿鑄纖細的云雷紋,其內側為鑄造纖細的蟠紋,造型異常精美。然而,此鐘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它精美的造型和華麗的裝飾。真正讓學者們?yōu)橹@喜的是,人們在鐘鈕一側發(fā)現(xiàn)刻有小篆體的“樂府”字樣,因此稱之為“樂府鐘”。鐘是敲擊用的樂器,樂府鐘就是皇家慶典和祭禮時用的鐘。雖說只有兩個字,它卻傳遞出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信息,揭開了縈繞在人們心頭兩千余年的的一個歷史之謎,那就是以前認為漢武帝時才有的“樂府”這一管理機構,實際上早在秦代已經出現(xiàn)了。這枚編鐘上所鐫秦篆“樂府”二字,就是我國考古史上當時唯一一件能夠證明秦代已有“樂府”的樂府鐘,它成為改寫“樂府”成立于漢武帝這一論斷的最好物證,并有力地證實這件敲擊樂器原置于秦樂府中,即我國古代最早設置專管樂舞的“樂府”機構的是秦代,而不是過去公認的漢代。
另外,2000年在陜西西安的相家巷秦遺址出土的眾多封泥中有一枚“樂府丞印”的封泥。除這枚封泥外,還流散有“樂府”“樂府鐘官”“左樂丞印”“外樂”等一眾封泥?!稘h書·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yǎng),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jié)、太醫(y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為考工,左弋為佽飛,居室為保宮,甘泉居室為昆臺,永巷為掖廷。佽飛掌弋射,有九丞兩尉,太官七丞,昆臺五丞,樂府三丞,……”將地上的材料與地下的材料相互印證,可以推測樂府三丞在秦代就極有可能已經存在了。因此,“樂府”作為古代政府的音樂機構在秦朝就已經設立了。
1989年版的《辭?!贰皹犯痹~條就采用了新的說法:“①……‘樂府一名始于秦,秦及西漢惠帝時均設有‘樂府令。武帝時的樂府規(guī)模較大,掌管朝會宴饗、道路游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保ㄒ娍s印本第89頁,1990年12月第1版)。
所以,教材最好將“樂府本來是政府的音樂機構,其設立當在漢武帝以前”改為“其設立是在秦朝”。
作者簡介:
李君娜(1994.1—),女,湖南省岳陽縣人。現(xiàn)就讀于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歷史系13級(2)班。在中小學就讀時,曾在湖南的《小學生導刊》和《科教新報》、北京的《作文導報》和《語文導報》、吉林的《作文評點報》和《閱讀與作文》、《優(yōu)秀作文評選》,以及“百度作文練考網”等報刊、網絡上發(fā)表文章多篇;在大學時,其書法作品榮獲過省級獎項。
李耕拓(1966年3月—),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科普作家,湖南省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湖南?。┖嫖幕c抗日戰(zhàn)爭研究中心會員。曾在國家級和省、市級報刊、書籍、網站上,發(fā)表教研論文(涉及語文、歷史、地理、生物等課程)、科普作品、新聞作品、詩歌等約500篇首;參加國家級研究課題“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工作,參編其調研成果叢書岳陽市綜合卷(1卷)和專題卷(兩卷)共3卷(修訂版)并任副主編之一,現(xiàn)已出版了兩冊的內部版,第3冊也即將出版,并即將正式出版;指導學生曾在國家和省、市級報刊、書籍、網絡上發(fā)表詩文作品約260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