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秀
摘 ? 要:長沙窯上的佛塔裝飾圖案具有濃厚的佛教以為。其工藝主要分為:釉下彩和貼花工藝。釉下彩的佛塔圖案裝飾可分為三類,貼花工藝的佛塔圖案裝飾也可分為三類。本文將從長沙窯瓷器上裝飾的佛塔圖案入手,探究釉下彩佛塔紋和貼花佛塔紋的圖像學意義。
關鍵詞:佛塔裝飾;佛塔建筑
中圖分類號:J527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9-0124-02
長沙窯位于今長沙市望城縣銅官鎮(zhèn)附近的石渚湖一帶,李群玉在《全唐詩》詩中寫到:“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燭洞庭云?;匾懊猴w亂,遙空爆響聞”。“石潴”今作“石渚”,即長沙窯的窯址所在地。長沙窯興起于八世紀中期或者偏晚,即“安史之亂”之際或稍晚。九世紀為鼎盛時期,十世紀之后趨于衰落。長沙窯作為外銷瓷的代表,佛教文化是它重要的裝飾來源之一。
一、瓷器上的佛教裝飾
長沙窯上最有特色的佛教文化裝飾圖案便是佛塔和蓮花紋;其次就是具有佛教意味的就是獅紋、文字圖案、佛教世俗化的物件。從現(xiàn)有的考古材料和報告,長沙窯中以佛塔作為裝飾的瓷器并不多,器型多是壺。表現(xiàn)方式主要是兩種:釉下彩和貼花工藝。前者是在在胎體上用彩色的釉質(zhì)繪制圖案和文字,再在上面罩上一層透明的青釉,而后一起入窯燒制,后者是制作模具,將泥片在模具上按壓稱凸起的圖案,再講這塊泥片黏貼到瓷器胎體的合適位置,最后施釉燒制。
二、釉下彩佛塔圖案裝飾
釉下彩的佛塔圖像樣式豐富,現(xiàn)發(fā)現(xiàn)的三種佛塔形象各不相同,但是又有共同點。青釉綠彩塔紋背壺(圖1)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為完整的釉下彩塔紋瓷壺。佛塔圖像較多裝飾在瓷壺的腹部。該瓷壺九層的佛塔飾于壺口下,兩側(cè)各有“士”形的紋樣。青釉綠彩塔紋背壺上的佛塔,是典型的中國式的樓閣塔,其中底下兩層為塔基,上面七層為塔身,塔身上都有塔檐,頂部有塔剎。這種佛塔樣式明顯和廣州光孝寺內(nèi)的六祖瘞發(fā)塔(圖2)形制相似?,F(xiàn)存的唐代大雁塔、小雁塔和瓷佛塔形象有很大的區(qū)別。唐代的木質(zhì)佛塔易被損壞,所以完整保留下來的極少。筆者推斷該佛塔形象為木質(zhì)樓閣式佛塔。此佛塔裝飾圖案有較高的塔剎,和唐代現(xiàn)存至今的北魏的九層石塔(圖3)的塔剎相似。根據(jù)學者吳慶州的研究:我國早期佛塔的剎,都較忠實于窣堵波的原型,但是也存在一些中國佛塔塔剎的特有部件。該佛塔裝飾的塔剎比例約為整體的五分之一,比例與北魏的九層石塔相似。北魏的九層石塔的塔剎有中國佛塔塔剎的特有部件:山花蕉葉;而廣州光孝寺內(nèi)的六祖瘞發(fā)塔剎也是中國佛塔的傳統(tǒng)部件:寶葫蘆。所以也證明了該佛塔裝飾是中國本土的佛塔樣式。
佛塔紋彩繪瓷壺(圖4),該瓷壺上的佛塔形象較為特別。首先組合方式上,佛塔立于六瓣蓮花之上,這種組合方式不僅說明,塔是具有佛教意味的,同時蓮瓣紋也是具有佛教意味的,再者是佛塔是忠實窣堵波的原型,基座、覆缽和相輪三個都是由窣堵波原型演變而來的基本部分。從圖像可看出塔剎的部分結(jié)構(gòu)較為復雜,筆者猜測塔剎部分應和山東濟南唐代大佛頭雕刻塔的塔剎結(jié)構(gòu)相似,兩者的區(qū)別是大佛頭雕刻塔的相輪層數(shù)多和仰月形狀較小。
三、貼花佛塔圖案裝飾
貼花裝飾的瓷壺在長沙窯中有大量的發(fā)現(xiàn),其中也有很多的佛塔裝飾圖樣。在長沙窯中出土了53件模具,模具的使用實現(xiàn)了可重復和大量的生產(chǎn),這種立體的印刷術同樣也可以實現(xiàn)對圖案可以進行有意識的組合。從已有的考古材料中貼花塔紋壺上的佛塔裝飾復雜多樣,筆者主要將其分為三種。
第一種:漢代陶樓式的佛塔紋樣(圖5)
東漢時樓閣式建筑已經(jīng)盛行,并且出現(xiàn)了一種樓閣頂部加一窣堵波,即樓閣式塔,事實上,東漢的明器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相輪為一層的陶塔。并且這種僅一層相輪的塔也見于敦煌壁畫)。寧波出土的一件執(zhí)壺上有一建筑圖案,該建筑有兩層,圍有一圈籬笆,有一人的背面,佛塔下部有一門。該建筑和此模印貼花瓷壺的佛塔樣式很相近。二者皆有籬笆,山花蕉葉的塔剎,寶珠、較高的塔身。
第二種:唐代亭式的佛塔紋樣(圖6)
衡陽司前街水井出土的建筑貼花瓷壺,瓷壺上的建筑呈亭型,角柱矗立,四角檐頂,頂尖為寶珠式圖案,下有圍欄,亭前有踏步。這種佛塔的特殊之處是三角形的塔剎,同時飾有多個寶珠圖形,塔身周圍有火焰紋樣(又作火焰寶珠)和云氣紋樣(又作孔雀卷云狀花草)。筆者認為這屬于西域風格的佛塔樣式。原因是:首先寶瓶和寶珠見于印度的窣堵波,我國早期的塔剎大多均有寶珠?!堵尻栙に{記》中亦載永寧寺塔:“剎上有金寶珠,容二十五石”。可見剎頂用寶瓶或?qū)氈闉樵缙谒x的制度之一。再者是火焰紋,火焰紋樣在佛教造像中較早見于犍陀羅造像中,多裝飾在佛像的肩部和肘部。新疆于闐佛教造像中背光的刻鑿早期出現(xiàn)放射形紋樣,稍晚一些有出現(xiàn)背邊緣為火焰紋。于闐早期佛教造像中出現(xiàn)了火焰紋,呈現(xiàn)在佛像背光及肩上,應是受到犍陀羅晚期迦畢試佛教造像藝術的影響。云岡石窟在以大尊像與菩薩佛像為主的邊飾處理上陪襯以無數(shù)的小佛像、飛天、佛塔、蓮花紋、火焰紋、龕柱裝飾紋及動植物紋樣表現(xiàn)出無比華麗莊嚴的獨有的西域風格的中式佛教美術裝飾色彩觀。在現(xiàn)在的傣族佛寺上仍然可以看到佛寺的屋頂上一般都安置著火焰狀的蓮苞,作為一種重要的佛教建筑裝飾。
第三種:宮殿式的佛塔紋樣(圖7)
“黑石號”沉船中出水了幾件,佛塔形象較為復雜,前有階梯式的踏步,其下如塔形狀,雙開門式的門上飾有乳丁。飛檐翹且卷,頂部有一株似桫欏/菩提形狀的神樹。桫欏/菩提形狀的神樹的形象在其他的瓷器上也有出現(xiàn),常常是籬笆圍著一棵大樹,圍著籬笆是對樹的保護。這種樹學者多認為是桫欏和菩提樹結(jié)合的形象,形狀與桫欏相似,但是果實是菩提樹的果實。宮殿式的佛塔常常是佛塔和神樹的結(jié)合,宗教意味更加明顯。
四、總結(jié)
無論是釉下彩還是貼花的佛塔紋裝飾,都受到了唐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長沙窯佛塔圖案也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唐代當時佛塔建筑的形制。長沙窯上的佛塔裝飾圖案帶有濃重的佛教文化的影子。印有這種帶有濃郁宗教氣息的紋飾,說明了佛教在唐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佛教藝術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出一種深沉的宗教情結(jié)。
參考文獻:
[1]吳慶州.佛塔的源流及中國塔剎形制研究[J].華中建筑,1999(04).
[2]常青.西域文明與華夏建筑的變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徐玉瓊.新疆于闐早期佛像造型特征[J].昌吉學院學報,2013(04).
[6]劉暢.云岡石窟壁畫中裝飾色彩美的探究[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