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堅
摘 ? 要:《大武》是我國古代六大樂舞之一,內(nèi)容主要歌頌了武王伐紂的功德。從《樂記·賓牟賈》篇的相關(guān)記載中可見演出情景。全曲共六段,曲式結(jié)構(gòu)完整,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孔子和季札都曾對其有很高的評價。
關(guān)鍵詞:《大武》;孔子;季札
中圖分類號:I206.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9-0131-01
一、其釋義
“‘大武即武。中國西周(約前11世紀~前8世紀)時的樂舞。六樂之一。用于祭祀祖先。據(jù)《禮記·樂記》(前2~1世紀或前5~3世紀)共有6段完整的內(nèi)容,但已是較晚時期的面貌。整個內(nèi)容表現(xiàn)武王伐紂、一統(tǒng)天下的過程,炫耀赫赫武功?!对娊?jīng)·周頌》保留了它的6段歌詞。音樂上,原來似乎沒有商音,所以孔子聽后會問樂師為什么‘聲淫及商。秦代(前221~前207)把《武》改名為《五行》,還在使用。漢代(前206~公元220)以后逐漸失傳?!雹?/p>
二、其內(nèi)容
描寫了武王伐紂,全曲分為六成,群舞。它是我國歷史上較早出現(xiàn)的歌頌以暴力戰(zhàn)勝邪惡勢力的正義力量的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美感。按照相關(guān)文獻記載和先秦時期詩、樂、舞三位一體的原則,《大武》樂舞的每一成都有詩歌與之相配。但由于《詩經(jīng)·周頌》中所載的《大武》詩,分編于三處,且前后次序已亂,因此關(guān)于《大武》舞的篇數(shù)和次序,仍存有爭議。
三、其曲調(diào)
《大武》的音調(diào),在西周文獻中不見記載。但在春秋戰(zhàn)國文獻中有較明確的記述。如《禮記·樂記》、《荀子》等都有相關(guān)記載,可歸納出《大武》音調(diào)的特點:聲音和緩無韻律,樂曲由五聲音階構(gòu)成;歌辭不用商音使用周音;曲調(diào)為五音調(diào);樂曲演奏用無射宮調(diào),詩歌演唱用夾鐘宮調(diào),二者調(diào)式不同。
四、其舞容
“子家駒曰:......八佾以舞大武。”可見,《大武》作為宮廷雅樂,表演時其舞隊共有八行,六十四人。
《大武》的演員頭戴著[冕],手里拿著[朱干玉戚]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雹?/p>
《大武》舞是著名的武舞,其舞蹈道具“干”、“戚”都是軍事樂舞的道具。
五、其創(chuàng)作背景
武王率軍在朝歌城下舉行慶功儀式后不久,便命周公旦編制了《大武》?!秴问洗呵铩ぶ傧募o·古樂篇》載:“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銳兵克之于野,歸乃薦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為作大武?!?/p>
六、其用途和意義
在周代,只有周天子可以奏演《大武》。其作為西周時期宮廷雅樂的代表,被賦予了多重意義。首先,它初步確立了以四為一單元的舞蹈體制,對于先秦廟堂歌舞有典范意義。第二,它被賦予了教育意義,所謂“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第三,它被賦予了政治、音樂制度上的意義。如《大武》的舞隊人數(shù)正體現(xiàn)了用樂的等級制度,不能隨意逾越。
七、對其評價
(一)孔子對其評價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③關(guān)于孔子認為《大武》“未盡善也”的原因,還存有爭議。有一種普遍的說法,即認為孔子之所以批評《大武》,是由于《大武》以武力征伐取得天下的內(nèi)容所導(dǎo)致的。但該說法是有失偏頗的。首先,孔子并非排斥一切戰(zhàn)爭。其次,孔子生活在動亂的春秋時期,對各國政治有著切身的感受,他對于黑暗政治深惡痛絕。第三,孔子對于周文化是推崇備至的?!奥曇吧獭?,從音樂的角度來看,孔子指出了《大武》的兩處不足:一是“《武》坐致右憲左”,一是“聲淫及商”。前者是說其舞蹈動作右膝跪地、左膝躬起不符合原有舞法。后者則是說其曲調(diào)中夾雜的商音并不是《大武》本身應(yīng)該有的。這些不符合他的音樂審美心理,這也反映了他的保守傾向??鬃友云洹拔幢M善”,是未能至善和極善之意,如果其本意是對大武的思想內(nèi)容進行否定,那么就是全面的否定,不是沒有達到最善和極善的層面了。
(二)季札對其評價
季札又稱公子札、季子,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品德高尚,是有遠見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季札音樂素養(yǎng)高,能評價音樂并通過觀樂來知道國家的政治興衰。
魯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觀看六大樂舞時,結(jié)合它們的政治背景作過一番評論:
見舞《象簫》、《南龠》者,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圣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 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見舞《韶簫》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這是中國音樂美學史上最早的音樂評論。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他評價音樂不單從其表演、美感,還與政治相結(jié)合,其評價中心不在音聲之美,而在其意蘊之善、“德”的準則。這些標準,使他對新興的各諸侯國民歌有褒有貶,對雅頌舊樂贊不絕口,帶有一定的保守傾向。不過至少,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周之盛、《大武》之美。
注釋:
①繆天瑞.音樂百科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37.
②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0:1607.
③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史料集[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