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到穩(wěn)
摘 ? ?要: 楊賓是清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地理學(xué)家、金石學(xué)家與書法家,他的現(xiàn)存著述被柯愈春主編的《楊賓集》囊括殆盡。本文從黃中堅(jiān)《蓄齋集》、《蓄齋二集》中輯錄了楊氏八十七則集外評語。這些集外評語對了解黃中堅(jiān)的文學(xué)成就很有價(jià)值,在認(rèn)識楊賓的文學(xué)見解、生平交游乃至清前期文化諸方面均有一定的價(jià)值,值得研究者重視。
關(guān)鍵詞: 楊賓 ? ?《楊賓集》 ? ?集外評語 ? ?黃中堅(jiān)
楊賓(1650-1720),字可師,號耕夫,別號大瓢、小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清前期著名的文學(xué)家、地理學(xué)家、金石學(xué)家與書法家。2012年,柯愈春主編的《楊賓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將楊賓存世著作六種合在一起整理,堪稱“楊賓全集”。正如柯愈春在前言中指出:“整理與出版《楊賓集》,對于清史研究與清史纂修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說:“集中所收楊賓現(xiàn)存著作,可能還有遺漏。”其后劉奉文指出:楊賓現(xiàn)存某硯有銘,銘文不見于《楊賓集》,當(dāng)為佚文。筆者近日于黃中堅(jiān)《蓄齋集》、《蓄齋二集》中發(fā)現(xiàn)楊氏八十七則集外評語,它們不見于《楊賓集》,不為楊賓研究專家稱引。今輯錄如下:
1.《佛氏論》評語:立論正大,說理精微,而能層層洗發(fā),岀奇無窮,可與昌黎《原道》、廬陵《本論》并傳不朽。(《蓄齋集》卷一)
2.《張、葛諸君子》評語:此文驟看似創(chuàng),反復(fù)細(xì)觀中間一段議論便已探龍頷而得珠,所以橫說豎說皆在個中。要之,圣本非一就一路,做到極處即便是圣。無論此十君者皆千古立極之人可以無愧,即十君而后豈遂無其人哉?子輿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庇衷唬核矗艘?予,亦人也:亦在人之自力耳。此論一出,開后世作圣無數(shù)法門,有功世道不小。(《蓄齋集》卷三)
3.《征租議》評語:北方田主魚肉佃戶有百倍于奴隸,是以當(dāng)世言經(jīng)濟(jì)者無不矯枉過正,此知其常而不知其變,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也。當(dāng)事者宜人書一通于座右。(卷四)
4.《水利議》評語:川澤、溝渠皆所宜治,而治之之費(fèi)為難,治之之人尤難。此近事之可征者也。文無繁詞而至切至當(dāng),當(dāng)與太仆諸作并傳。(卷四)
5.《風(fēng)俗》評語:看得真,說得岀,樸茂典核,有西京風(fēng)味。(卷五)
6.《秋江散人小傳》評語:起伏、照應(yīng)極有法度,一贊更得體。(卷十)
7.《書楊大瓢〈夢虎圖記〉后》評語:題面虎是主,龍是賓;題神虎是賓,龍是主。主主賓賓,串抦入妙。雖然癡人說夢,其我兩人之謂耶?(卷十)
8.《答侖發(fā)問》評語:此論最為有見。魏叔子作《陸懸圃序》,講規(guī)矩方圓極妙。但以變?yōu)榉ㄖ炼靡鉃樽?,以求合乎法,似猶過為高遠(yuǎn)之說,未若此言之親切也。(卷十一)
9.《跋〈楊安城先生補(bǔ)臂圖〉》評語:絕不費(fèi)詞,只是一意反復(fù)申明,遂使極難解釋之事砉然理解。此題作者甚多,若乃直捷痛快,無如此文者。先君賴以不朽矣!敢不九頓以謝?。ň硎唬?/p>
10.《續(xù)正統(tǒng)論》評語:“閏統(tǒng)”名目原有病痛,故得乘釁而入。而文特圓潔曉暢,一往無前,坐使千人辟易。(卷十三)
11.《抄本〈儀禮〉序》評語:后世議禮者非是今而非古,即泥古而非今,此古禮所以廢格也。蓄齋“禮以義起”“得禮之意”二語不特可以讀禮,且可以制禮矣?。ň硎?/p>
12.《〈小題窗稿二集〉序》評語:二序酷肖歐公①。(卷十三)
13.《武林經(jīng)游記》評語:信筆直書而自然有致。(卷十三)
14.《雜說二》評語:層層翻駁,令人無可置辯,而筆亦緊峭。(卷十三)
15.《書明光祿卿沈公奏議前卷后》評語:余本欲為沈公作傳,因奏疏止見其半,又簡閱崇禎朝紀(jì)載未全,故未屬筆。今讀此文生氣勃勃,可以擱筆矣?。ň硎?/p>
16.《與施覺菴先生書》評語:尊張、葛諸公為圣,雖前人所未道。然按其行事,則固皆非可議之人,先生特表而岀之耳!而文更淋漓痛快,直堪辟易萬人。(卷十四)
17.《與人論顧阮江行狀書》評語:詞婉而意嚴(yán)。(卷十四)
18.《窺見,次慎季韻》評語:韻甚。(卷十五)
19.《悼徐俟齋先生》評語:情景俱寫得出。(卷十五)
20.《香甥將赴常州,來別,贈之》評語:纏綿悱惻,可泣鬼神。(卷十五)
21.《贈嘉定朱孝子》評語:無懈可擊。(卷十五)
22.《苦雨行》評語:真樂府。(卷十五)
23.《入山圖歌,為尤雯育作》評語:奇崛酣暢,在長吉、昌黎之間。(卷十五)
24.《送顧阮江出守福州》評語:工麗有骨,唐人合作。(卷十五)
25.《送女二首》評語:如話耳,卻成絕妙好詞,由其情真語摰也。(卷十五)
26.《晩泊燕子磯,見竹籬茅舍可意,口占二絕》評語:韻而老。(卷十五)
27.《送陳陽山之辰州》評語:絕似初唐人詩。(卷十五)
28.《友人齋中即事》評語:大似摩詰。(卷十五)
29.《聞陸既藩柩歸,吊之》評語:五言老手。(卷十五)
30.《端午日》評語:情文兼至。(卷十五)
31.《有感》評語:前首賦,后首比,十九首之遺也。(卷十五)
32.《人全夫婦暨外孫回蘇,得二首》評語:清空一氣如話。(卷十五)
33.《護(hù)蘭》評語:一氣舒卷,自然合法。(卷十五)
34.《挽何筼谷使君》評語:曲折如意,詞亦穩(wěn)稱。(卷十五)
35.《可嘆二首》評語:沉郁而酣暢,必傳之作!(卷十六)
36.《木上人見貽藤杖,詩以謝之》評語:層層描寫,幾無剩義。(卷十六)
37.《后湖》評語:必傳之作?。ň硎?
38.《題千尺雪》評語:老健而開拓。(卷十六)
39.《讀東坡先生文》評語:老氣橫九州。(卷十六)
40.《喜雨》評語:得陶之神。(卷十六)
41.《送別陳大虎文二首》評語:情深語至。(卷十六)
42.《懷陳陽山》評語:十九首之遺。(卷十六)
43.《有言將以石湖作西湖者,感而賦之》評語:今樂府何愁不傳?(卷十六)
44.《偶書》評語:得陶之神。(卷十六)
45.《妾薄命(為陳氏婦作)》評語:古樂府。(卷十六)
46.《十六日雨》評語:如此三詩,雖欲不傳,豈可得耶?(卷十六)
47.《贈丁時成》評語:婉而多風(fēng)。(卷十六)
48.《瓶梅結(jié)子》評語:工細(xì)。(卷十六)
49.《和友人游竹塢之作》評語:在杜、王之間。(卷十六)
50.《蘇公堤》評語:濯濯如春月柳。(卷十六)
51.《長相思》評語:柳七不是過也。(《蓄齋集》卷十六)
52.《鳳凰臺上憶吹簫》評語:此又似蘇辛矣?。ā缎铨S集》卷十六)
53.《揚(yáng)雄》評語:圣與圣相遇一段,雖似過刻實(shí),為前人所未道。(《蓄齋二集》卷二)
54.《馬融》評語:虛公切當(dāng),足以服馬融之心。(《蓄齋二集》卷二)
55.《讀〈管子〉》評語:管晏本與申韓不同。此文特為揭岀,有功后學(xué)不小。(卷三)
56.《讀〈老子〉》評語:說岀老子一片苦心,此圣人所以有“猶龍”之嘆也,與后世推崇其教者不同。(卷三)
57.《讀〈鬼谷子〉》評語:“正心”二字可謂探驪得珠,所以頭頭是道,異端邪說舉不得而惑之矣!宋儒出入二氏多至十余年而不亂,正是此法。(卷三)
58.《讀〈鹖冠子〉》評語:平允切實(shí),可補(bǔ)似孫《子略》。(卷三)
59.《社倉議》評語:朱子社倉止能行于開糶一鄉(xiāng),又不能救之于十四年之后,后之有心者亦不能更岀一法以補(bǔ)其不足,則其為難行也斷斷無疑。文能發(fā)揮其所以難行之故,不為危言駭論,而使之自悟,又為后世進(jìn)言之法。(卷四)
60.《保甲議》評語:明白曉暢,切中機(jī)宜,知先生大有經(jīng)濟(jì),惜不為世用耳!(卷四)
61.《吊古賦》評語:先生抱才不試,矻矻窮年,一腔塊磊,傾倒無地。吊古者,非即古也,蓋以自吊也。至其文之工麗,一一使生平備極云蒸霞蔚、光怪陸離之妙,更令人頫首至地。(卷四)
62.《與施覺菴》評語:語亦不甚護(hù)短,非強(qiáng)詞奪理所同。(卷四)
63.《陳陽山詩集序》評語:是文得力昌黎居多。(卷五)
64.《二田居士詩序》評語:敘詩是主文,卻以文作襯。撫今追昔,無限情深,而二田身分自見。末后一段波瀾不費(fèi)斧鑿,而氣足神完。更服老手。(卷五)
65.《醫(yī)案小引》評語:請得客好。(卷五)
66.《〈訓(xùn)子俚言〉弁語》評語:此亦無意為文,而至文生焉。俚言賴此而傳矣!(卷五)
67.《〈獨(dú)笑集〉弁語》評語:情文交至。(卷五)
68.《蔡翰山八十初度序》評語:立言有體,與世俗壽文不同。后半短兵相接,如錦簇花團(tuán),尤見本領(lǐng)。(卷五)
69.《次男孝錫三十初度訓(xùn)言》評語:語樸氣厚,而意之所在又復(fù)曲折寫出,是昌黎得意之文。(卷五)
70.《沙尚煜五十初度序》評語:從畫松立論,卓然高雅。其變化曲折,亦如松之夭矯。固是韓歐嫡派。(卷六)
71.《游洞庭西山記》評語(一):敘事中略兼議論,在柳州、眉山之間。(卷六)
72.《游洞庭西山記》評語(二):步步引人入勝,文情駘宕,使人心怡。(卷六)
73.《勤耘說》評語:得體。(卷七)
74.《蜂損筆說》評語:蜂,小物也。損筆,小事也。因此而怒,小過也。為能自反若此,況其大者乎?蓄齋日進(jìn)之功可知矣?。ň砥撸?/p>
75.《字說》評語:典核。(卷七)
76.《書〈臧洪傳〉后》評語:推勘入微。(卷七)
77.《書王介甫〈度支廳壁題名記〉后》評語:有西京氣。(卷七)
78.《明南京工部侍郞念陽徐公傳》評語:敘次得體,繁簡有法,必傳之作也?。ň戆耍?/p>
79.《黃山人別傳》評語:山人人品、才技俱在第一流,得此文可以傳矣?。ň戆耍?/p>
80.《書節(jié)孝媍陸氏事》評語:文有體裁。(卷八)
81.《書安喜事》評語:傳佳,贊更佳。(卷八)
82.《祭褚庭嘉文》評語:不減《祭石曼卿文》。(卷九)
83.《祭王母毛碩人文》評語:作閨幃中文字,卻寫得如許有聲有光,雖在前賢集中未易多見。(卷九)
84.《履上人塔銘》評語:立言有體。(卷九)
85.《題〈八駿圖〉》評語:小中見大,而文亦落落有致。(卷十)
86.《題〈風(fēng)木圖〉》評語:名言定論,可破世俗之疑。(《蓄齋二集》卷十)
87.《題〈陽山高士圖〉》評語:文情駘蕩,觸處生波。(《蓄齋二集》卷十)
黃中堅(jiān)(1649-1719),字震生,號蓄齋,江南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前期文學(xué)家。貢生,不務(wù)仕進(jìn)。留心當(dāng)時利病,有經(jīng)世之略。著有《蓄齋集》十六卷、《蓄齋二集》十卷。楊賓與黃中堅(jiān)的關(guān)系,學(xué)界尚無研究。今檢《楊賓集》,發(fā)現(xiàn)提及黃中堅(jiān)多次;黃中堅(jiān)《蓄齋集》也提及楊賓多次。楊賓為黃中堅(jiān)寫的這八十七則評語,是《蓄齋集》、《蓄齋二集》的篇末諸人評語中最多的,這些都表明二人關(guān)系似乎非常密切。
這些評語對我們了解黃中堅(jiān)的文學(xué)成就自然很有價(jià)值,對認(rèn)識楊賓的文學(xué)見解、生平交游乃至清前期文化諸方面均有一定的價(jià)值,值得研究者重視,故特輯錄如上,以備同好的取資。
注釋:
①該評語中的“二序”指黃中堅(jiān)《〈小題窗稿二集〉序》及其前一篇《〈小題窗稿初集〉序》.筆者仍將該評語擬名為“《〈小題窗稿二集〉序》評語”,以協(xié)體例.
參考文獻(xiàn):
[1]楊賓著,柯愈春,主編.楊賓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1.
[2]黃中堅(jiān).蓄齋集.清康熙刻本.
[3]黃中堅(jiān).蓄齋二集.清乾隆刻本.
[4]劉奉文.楊大瓢硯.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b9c
4820102vo3k.html#comment1,201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