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鏡錚
摘 要:我國學校體育發(fā)展百余年來,分別在軍國民體育思想、自然主義體育思想、民族主義體育思想、主智主義體育思想、體質教育思想、快樂體育思想、終身體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的主導下,向世人全面展示了學校體育的功能和價值。本文通過對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回顧和對相關文獻的梳理,深刻描述了8種學校體育思想的內容與特征。
關鍵詞:學校體育;體育思想;體育形態(tài)
我國學校體育發(fā)展近110余年以來,在不同階段學校體育思想的指引下,學校體育工作有聲有色地開展著。本文通過對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回顧和對相關文獻的梳理,闡述了軍國民體育思想、自然主義體育思想、民族主義體育思想、主智主義體育思想、體質教育思想、快樂體育思想、終身體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等學校體育思想在不同階段發(fā)揮的相應作用,向世人全面展示了學校體育的功能和價值。
一、軍國民體育思想(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20年代)
清王朝末年,伴隨著鴉片戰(zhàn)爭的隆隆炮聲,一些有志之士意識到中國面臨“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紛紛開眼看世界,并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清朝末年的學校體育也開始引進、學習、借鑒國外學校體育教學模式。19世紀后半葉,外國傳教士在我國開辦教會學校,如上海的圣約翰書院等,其中廣州的瑪利遜學校開始設置游戲一科,開展足球、棒球、網(wǎng)球等球類運動;洋務派新式軍事學堂,如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天津武備學堂、福建船政學堂等學校開設體育科目,重點設置了兵式體操。一些學校先前開設的“游戲”或“體操”科目,開啟了學習國外學校體育發(fā)展經(jīng)驗的帷幕,為學校體育思想的產(chǎn)生奠定了實踐基礎。
1894年清王朝在甲午戰(zhàn)爭中慘敗,開始思考用改良主義思想推動小學教育的變革發(fā)展,更加注重學習西方教育思想,尤其是學習日本教育方式。1902年留洋日本的蔡鍔以“奮翮生”筆名最先在《新民從報》上發(fā)表《軍國民篇》,倡導國民應具備“軍人之智識、軍人之精神、軍人之本領”。隨后,蔣百里、梁啟超等人大力支持和倡導該思想。尤其是清政府于1904 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中,要求小學、中學及高等學堂都開設體操科,讓學生不間斷接受軍事訓練,學習軍事知識[1]。這一行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政府名義規(guī)定體操科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從而使“軍國民主義”教育思想在學校體育中得到具體體現(xiàn)。
軍國民體育以兵式體操為主要內容,其折射出來的軍國民學校體育思想是存在于日本戰(zhàn)備狀態(tài)的一種武士思想形式,日本政府妄圖通過該思想向國人灌輸軍國主義思想,磨煉國人軍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更多勇武的“忠良臣民”。該思想引入我國,豐富了清末民初學校體育的內涵和形式,初步表達了我國學校體育與世界接軌的意愿,體現(xiàn)了自覺學習國外學校體育理念的態(tài)度,打開了中國近代學校體育發(fā)展的新局面。但軍國民體育思想指導下的學校體育,其課程內容以兵式體操為主,教學形式機械呆板,體育課堂毫無生氣,不僅抹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2]。
二、自然主義體育思想(1915—1949年)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伍德、赫塞靈頓、威廉姆斯等人在1901年從順應兒童天性和自然發(fā)展角度提出了自然體育。自然體育以兒童的興趣為中心,以運動教育為手段,其運動教育的內容以符合兒童本性的游戲、舞蹈、球類、田徑、攀爬、舉重、搬運等運動內容為主。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多維視角透析學校體育的價值與功能,將學校體育的重心放在學生的自然發(fā)展方面,強調學校體育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擴大了體育的生活教育意義,在當時的西方國家引起不同凡響。
辛亥革命后,西方啟蒙思想在我國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全面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爆發(fā),西方國家一些新理論、新思想在新文化運動中被介紹到我國來。自然教育的倡導者、美國著名學者杜威于五四運動前后兩次來華講學,大力宣傳自然主義教育理論,主張教育應當從兒童的本能、需要和興趣出發(fā),強調個性自由,呼喚個性解放,受到當時一些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者的歡迎。
在我國開辦的教會學校和基督教青年會對傳播自然主義體育思想起了重要作用。美國基督教青年會派來中國的體育干事麥克樂曾擔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體育專修科主任10多年,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倡導者,他不僅較系統(tǒng)地把自然主義體育思想介紹到中國并加以推廣,而且通過校內和校際之間的體育競賽傳播自然主義體育思想。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在我國最主要的傳播者是留美歸國的袁敦禮和吳蘊瑞。兩人留美期間師從自然體育的倡導者威廉姆斯,繼承了導師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他們兩人于1927年回國,憑借留美掌握的自然體育知識與理論,以及對當時我國學校體育現(xiàn)狀的深入了解,他們在多所高等師范學校體育系任教,大量培養(yǎng)體育師資,編寫教材,著書立說,極力傳播自然主義體育思想。他們合著的代表作《體育原理》是受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影響的產(chǎn)物,其內容和書的結構參考了其導師威廉姆斯的同名作[3]。
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將體育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擴大了學校體育的生活意義,其教育思想、組織形式、內容、手段、方法,都比軍國民體育思想更加靈活和具有可操作性。伴隨著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推廣,軍國民主義體育思想開始走向沒落,機械、呆板的兵式體操逐漸被學校廢止,尤其是當時的教育部門模仿美國學制,于1922年頒布“壬戌學制”,標志著自然體育思想占據(jù)了中國學校體育的主導地位,又于1923年把“體操”一律改為“體育”,突出了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權威地位。
三、民族主義體育思想(1904—1949年)
軍國民體育思想在我國學校廣泛傳播的時期,有人開始思考“國粹體育”(即武術、養(yǎng)生)是否優(yōu)于西方體育這一問題。新文化運動爆發(fā)后,打著“科學”“民主”兩面大旗的新文化運動,以全面反對封建主義為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地位和社會價值,從而加深了“國粹體育”的生存危機感。不少人感到,學習、引入西方體育的過程中,民族傳統(tǒng)體育正遭受國外體育的侵擾,生存空間遭受擠壓,其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有必要重新評估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價值,強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再認識。
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國內終于爆發(fā)了一場關于中國體育發(fā)展方向的大討論——“土洋體育”之爭。所謂“土洋體育”( 亦稱新舊體育或中西體育)之爭,是指近代西方體育傳入中國的過程中,與以崇尚中國武術為特征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思潮相碰撞而引發(fā)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在當時的中國發(fā)展體育,是提倡西方形式的“洋體育”,還是提倡以武術為主要形式的“土體育”[4]。
“土洋體育”之爭實質上是國外體育傳入我國過程中始終并存并且時而激烈緊張的東西方體育文化優(yōu)越性的大論戰(zhàn)?!巴裂篌w育”在學校教育中分別對應著民族主義體育思想和國外體育思想(軍國民體育思想和自然主義體育思想)。民族主義體育思想主張建設民族本位體育,提倡弘揚國粹,以國術為手段卻病延年,鍛煉筋骨,達到“衛(wèi)國治產(chǎn)”的目的。
在西方學校體育強勢傳入我國的過程中,民族主義體育思想長期與之并存,這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傳承與發(fā)展起到相當程度的保護作用。但民族主義體育思想固執(zhí)地保持“土體育”而疏忽它的時間性,與現(xiàn)代教育體制發(fā)生著沖突,在學校體育發(fā)展過程中一直處于岌岌可危的地位。
四、主智主義體育思想(1949—1966年)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提出“以俄為師”的口號,全面學習蘇聯(lián)人民的建國經(jīng)驗。一些源自西方國家的思想理論遭受嚴格的批判,美國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及其體育教學理論和方法體系遭到全盤否定,學校體育工作開始大規(guī)模推廣蘇聯(lián)的體育教育理論和經(jīng)驗,引進原蘇聯(lián)學校體育思想。
20世紀50年代初,教育界全面掀起學習蘇聯(lián)主智主義教育的浪潮。學校體育領域除了組織團隊赴蘇聯(lián)大規(guī)??疾鞂W習,還引進并組織學習了凱洛夫著的《教育學》等大批教育理論書籍和大量的學校體育教育教材,蘇聯(lián)的學校體育教育思想很快成為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指導理論。這一理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思想為基礎,以巴甫洛夫高級神經(jīng)學說為自然科學基礎,依據(jù)凱洛夫的教育學原理來處理學校體育教育中的共性問題。它的核心包括:強調體育教育的階級性、工具性、統(tǒng)一性;重視知識傳授,運動技術、技巧的形成;強調共產(chǎn)主義思想品德教育;主張學校體育面向全體學生,提倡體操教學[5]。該體育思想在理論上以“勞動衛(wèi)國”為目的,以促進學生生長發(fā)育,增強體質,學習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及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為基本任務,教材內容多以競技運動技術為主[6]。
主智主義體育理論從理論深度來看,比較深刻、透徹地論述了體育的社會職能,解決了新中國學校體育發(fā)展的方向問題[7],規(guī)范了新中國學校體育的發(fā)展秩序。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7年內,它主導著我國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方向,充實了新生社會主義國家學校體育的內容。但主智主義體育理論過于強調學校體育的階級性、工具性,功利主義色彩濃厚,極容易忽視學生的個體需要,壓抑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五、體質教育思想(1977—1999年)
體質教育思想發(fā)端于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的“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體育方針?!拔幕蟾锩苯Y束后,教育部、國家體委、衛(wèi)生部等部門于1979年5月在揚州召開學校體育衛(wèi)生工作經(jīng)驗交流會,當時以北京體育學院副院長徐英超教授為代表的學校體育工作者,深入分析學生體質調查測試的數(shù)據(jù),總結學校體育工作改革實驗情況,提出了適合我國學校體育實際的體質教育觀點。
徐英超強調,“體育是在學校里設置課程,由教師運用教材和教法對學生進行體質教育,進行體質健康的教育,使學生成為身體和精神都健康的人”[8]。林笑峰先生提出“真義體育”,實質上強調“體育是增強體質的教育,真正的體育必須以增強體質為業(yè)”[9],在理論上夯實了體質教育思想的基礎。1982年教育部頒發(fā)《體育教學大綱》,又明確提出學校體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有效地增強學生體質。至此,體質教育思想在學校體育中的主導地位得以確立,為新時期學校體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體質教育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體育的本職工作,希望通過“兩操兩課兩活動”(“兩操”:早操和課間操;“兩課”:體育課和運動訓練課; “兩活動”:課外體育活動和運動競賽活動)承擔起“增強學生體質”的根本任務。尤其是通過體育課的形式,向學生傳授體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技能;通過體育課堂上進行具有一定運動負荷的身體活動,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發(fā)展[10]。體質教育思想強調對學生體質的教育,發(fā)揮著學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功能。但國內一些學者認為,體質教育思想把學校體育功能目標建立在生物學科基礎上,無法更深刻地反映學校體育的社會屬性,最終割裂了體用之間的聯(lián)系,它在改革開放提倡思想大解放的時期,受到頗多質疑。
六、快樂體育思想(1993—1999年)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有一些學者對體質教育思想存在的缺陷和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認為單純建立在生物學科基礎上的體育思想無益于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部分學者開始引介日本的“快樂體育”理念,認為快樂體育的優(yōu)點在于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獨立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和發(fā)展運動、自我表現(xiàn)等能力”[11]。
快樂體育思想被認為是一種以人本主義教育觀為理論基礎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它把學校體育的目標任務建立在心理學科基礎上,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出發(f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鍛煉和體驗,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應試教育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的“學生負擔過重,個性發(fā)展受到束縛,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被扼殺”等問題。
快樂體育思想引入后,雖然迎合了主體性教育的理念,受到師生的歡迎,但它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如在體育教學中一味強調快樂,學生喜歡學趣味性和娛樂性強的體育教材內容,對那些體能要求高和耐力性強的教材,如田經(jīng)和器械體操教材內容不愿意學習[12],在相當程度上弱化了學校體育的“育體”功能,成為導致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元兇”之一。
七、終身體育思想(1995—)
20世紀70~80年代,各個國家體育活動交流頻繁,在國際化視野下,各學校體育思想保持著密切的交流。由1968年法國著名成人教育專家朗格朗提出“終身教育”的提案后,各國學校體育工作者們開始深層次思考體育的終身化問題。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就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進行體育活動的興趣和能力;日本在1986年公布了《關于改革教育課程標準的基本方向》,“為終身體育打基礎”成為日本80年代后學校體育的第一位目標。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學者王則珊引介了“終身體育”思想,之后,我國不少普通高校把“終身體育”寫進了體育目標,在學校體育改革實踐中反映了終身體育思想。1995年推出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也把培養(yǎng)人們終身體育的興趣、習慣及能力作為推動全民健身向深層次發(fā)展的重要內容[13]。由此看來,對終身體育思想已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并且把終身體育思想看作國際化的、跨世紀的學校體育思想。
終身體育思想將培養(yǎng)學生持久的體育鍛煉行為作為目標,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意識、習慣和能力,引導學生在校期間掌握體育基本技能和基本技術,為學生走向社會后終身參加體育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八、“健康第一”思想(1999—)
20世紀末,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一些學者認識到學校體育工作應該與素質教育同步,學校體育思想應該從過于強調體質教育向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素質結構轉變。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yǎng)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確立了“健康第一”思想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的指導地位。
“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以滿足學生主體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多維度詮釋了學校體育的價值,以“健康第一”思想作為學校體育改革與發(fā)展的主導思想,這是學校體育觀念演變的必然,也是推進學校體育改革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的現(xiàn)實需要?!敖】档谝弧敝笇枷胝紦?jù)主導地位,結束了改革開放后我國學校體育思想混亂的局面,形成了“健康第一”思想指導下的多元體育思想并存的結構體系。尤其是在十八大“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指引下,“健康第一”思想內涵更加豐富,助推學校體育工作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傅硯農(nóng),吳麗華.“軍國民思潮”主導學校體育的社會背景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5(6):70-72.
[2]梁立啟,鄧星華.國外學校體育思想的傳入及其對我國當代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啟示[J].體育學刊,2013(5):12-16.
[3]林致誠.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及其對學校體育改革的啟示[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122-126.
[4]蔡寶忠,馬 健.近代“土洋體育”之爭對武術發(fā)展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26(2):120-123.
[5]張艷華.我國學校體育思想流變及大學體育課程演進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2.
[6]黃力生.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體育思想的演進與發(fā)展歷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5):87-90.
[7]李 杰.新中國學校體育思想的發(fā)展和展望[J].體育學刊,2000(4):69-70.
[8]徐英超.兩億接班人的中小學體質教育需要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79(3):1-7.
[9]校 楓.體質、增強體質、體育的本質聯(lián)系[J].體育學刊,1998(3):51-54.
[10]梁立啟,鄧星華.“揚州會議”的回顧和對當前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啟示[J].體育學刊,2014(5):1-5.
[11]劉紹曾.日本“生涯體育”“快樂體育”思想述評[J].體育科學,1993(5).
[12]張學忠,楊旭東.當前學校體育思想研究泛化現(xiàn)象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9):1-5.
[13]陳 琦.以終身體育思想作為學校體育主導思想的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