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中
菲律賓音樂家來到上海
讓·萊繆沙特(Jean Remusat)出生于法國的波爾多,曾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長笛,并在獨奏會上取得成功。他在倫敦的女王劇場成為最早的長笛演奏者,1853年,他開始在巴黎的莉莉庫劇場演奏。據(jù)說他還出版過長笛的教科書與獨奏曲。1860年開始,他就在上海活躍了。1878年12月,時任上海管弦樂器協(xié)會指揮的萊繆沙特從上海到菲律賓旅行,在馬尼拉舉行了長笛演奏會。在那次旅行中,他還有一個重要使命,那就是為創(chuàng)立上海新的樂團物色音樂人才。一開始,他打算在香港或澳門尋找,但沒有合適的。最后,他在馬尼拉聘用了十四名菲律賓音樂家。
為什么在菲律賓能找到演奏西方音樂的人才呢?那是由于當時的菲律賓是受西洋音樂浸潤最深的亞洲國家。菲律賓從1757年開始被西班牙人統(tǒng)治了三百年以上。它通過西班牙天主教會的傳教,接受了歐洲文化的影響,在音樂方面受贊美歌的影響很大。菲律賓在自身傳統(tǒng)音樂衰退的同時,基于西洋音樂的歌曲與舞蹈水平普遍提高,擅長西洋樂器的人也多了起來。
其后,西班牙在與美國的戰(zhàn)爭中失敗。1898年,美國統(tǒng)治了菲律賓。此時,美國的輕音樂,特別是爵士樂的急速普及,促使菲律賓音樂家的活動非常活躍,并成了流行音樂的中堅力量。二十世紀前半葉,在大型客船停泊的都市,都可以看到菲律賓音樂家的身影。他們從馬尼拉到香港、上海、神戶、橫濱,大力傳播爵士樂。菲律賓音樂家的演奏及他們帶來的樂器、樂譜與唱片等,給東亞音樂界帶來不小的影響。
新樂團的定位是面向“公眾”
1879年,上海公共租界由樂團委員會推動,與菲律賓音樂家締結(jié)了契約。工部局參事委員會有兩位代表應邀參加樂團委員會。這一年,參事會議長也同意加入該會。樂團委員要求工部局提供資金,因為樂團的設(shè)立“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是“提升市民對音樂的關(guān)注”。同時,還約定樂團可以在“工部局義勇隊”的盛裝游行等一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中優(yōu)先演出?!肮げ烤至x勇隊”(Shanghai Volunteet Corps)是1854年設(shè)立的住民的防衛(wèi)組織,曾在租界受到太平天國攻擊的時候參加戰(zhàn)斗。義勇隊的參加者包括各個國籍,因此,義勇隊也成了住民的象征。1870年,義勇隊歸屬參事會管理。參事會與防衛(wèi)委員會和義勇隊隊長商議后,決定將工部局年中的千人晚會、夏季演奏會及百人晚會演出都交給公共樂團。
此前,租界的音樂活動,都以業(yè)余愛好者表演大會這一方式進行。這純粹是由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住民們開展的娛樂活動,不考慮必須有多少票款收入,出演者是否要得到報酬等等。新樂團成立后,住民代表主張不能將演出定位為“自娛自樂”,而是要將“公眾”意識放在首位。這出于兩個目的:一是建立從工部局獲得資金、雇傭?qū)I(yè)演奏家的制度;二是將樂團演出提升到為全體住民服務這一新的高度。出于這一考慮,新樂團成員的組成就不是住民而是菲律賓人了。這顯示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
在由業(yè)余人員組成的管弦樂器協(xié)會中,“有薪酬的成員”一般就是早先在上海活動的菲律賓人。公共樂團一成立,他們就加入樂團了。樂團的指揮家是法國人萊繆沙特,新樂團誕生后,就承繼了管弦樂器協(xié)會的活動。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公共樂隊的演奏者是菲律賓人,這從西洋文化的繼承來說,似乎有些南轅北轍。但菲律賓人由于西班牙人的長期統(tǒng)治,文化與習俗已經(jīng)很西洋化,實際上已被視為“準西洋人(semi-westerner)”。正如以下所敘,如果是菲律賓人,那么就有可以用低工資雇傭、集體招募、使他們共同生活這些優(yōu)點,但其負面問題是演奏水平不高、成員更替頻繁。工部局年度報告書所載的樂團委員會的調(diào)研報告,反映了當局及住民對樂團的冷靜及功利的眼光。這些特點與業(yè)余管弦樂協(xié)會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
公共樂團登上租界舞臺
1879年1月8日,《中國北方日報》登載了同月16日業(yè)余演劇俱樂部在蘭心大劇院舉行公演的廣告,預告由萊繆沙特指揮的新的公共樂團(The New Town Band)登場。本次上演的劇目是羅伯遜的《我的軍隊》。遺憾的是有關(guān)本次公共樂團演出的評論現(xiàn)在已找不到了。
那么,新的樂團在什么樣的場合,演奏什么樣的曲目呢?從當時的新聞報道中可以了解到,開幕前是演奏歌劇《魯庫萊茨阿·鮑爾吉亞》,幕間是演奏歌劇《阿妮可夫人的女兒》,后者是當時歐洲最受人歡迎的喜歌劇作曲家勒柯克的作品。公共樂團的一個特點就是集“銅管樂器”之大成,能夠演奏專為歌劇創(chuàng)作的作品。但是,至此為止,習慣于欣賞愛樂協(xié)會演奏的聽眾,似乎對此有違和感。在關(guān)于同年六月業(yè)余演劇俱樂部公演的報道中,有觀眾對公共樂團演奏的抱怨與牢騷,主要是覺得音量過大。
相對來說,在野外的演奏更能體現(xiàn)公共樂團的優(yōu)勢。其時,“公共樂團”每個星期五在公園舉行夜間演奏會?!吨袊狈饺請蟆酚羞@樣的報道:“在令人心情舒暢的夏日,皓月當空,許多人集中到一起,傾聽美妙的音樂。”在春天與秋天定期舉行的賽馬大會上,樂團的演奏更是錦上添花。1879年4月30日與5月1日,上海舉辦了為時兩天的賽馬大會,每天都演奏包括舞曲在內(nèi)的十首旋律與節(jié)奏歡快的音樂小品。
樂團委員會還按照工部局的規(guī)定,在義勇隊盛裝游行中演奏。在1879年5月30日下午五時過后舉行的盛裝游行中,公共樂團走在最前列,后面跟著持有武器的九十人左右的義勇隊。隊伍從河南路工部局的辦公樓一直前行到跑馬場,沿途有數(shù)千住民圍觀。
由法國人萊繆沙特指揮的菲律賓人演奏家們(住民將他們稱為馬尼拉人),就這樣登上了租界的舞臺。
公共樂團的運營管理
公共樂團成立時組建的租界委員會是由住民代表臨時組成的機構(gòu),不屬于工部局。雖然從工部局接受資金援助,但其財政基礎(chǔ)是上海娛樂基金。委員會期待從演奏會取得門票收入,但未能如愿。再者,對被雇傭的菲律賓人的管理也很困難。樂團發(fā)展到這個階段,將樂團的運營移交給市政機構(gòu),就成了大家的心愿。1881年,通過行使公共租界決策權(quán)的納稅者會議,工部局參事會從樂團委員手中接過了樂團的管理權(quán),并通過了支持樂團的預算。參事會作為工部局的機構(gòu),組織了新的委員會(Sub-Committee for the Public Band)。其中有參事會成員兩人,法租界公董局兩人,其他納稅者代表數(shù)人。就此以后,樂團名實相符,真正成了由市民的稅金運營的公共樂團。
其時,受到人們關(guān)注的是法租界公董局的參與。這也表明,公共樂團不僅屬于公共租界,也與法租界有關(guān)。根據(jù)1881年的工部局年度報告書,樂團的總經(jīng)費包括團員的工資,一共有四千三百余兩銀子。其中,工部局出資三千兩,法租界出資一千兩;樂團自身的收入僅僅只有三百余兩,不到經(jīng)費的一成。法租界從1862年以來就實行獨立的行政,之所以從一開始就對公共樂團助力,也許與指揮萊繆沙特是法國人有關(guān)系。從由公董局得到資金援助,到二十世紀在公共樂團基礎(chǔ)上組建交響樂團,進一步開展活動,樂團不斷在發(fā)展。在提升住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方面,公共租界與法租界的協(xié)同努力受到了人們贊許。
進入1880年代后,公共樂團由市民的稅金進行運營應該說是得益于租界財政狀況的好轉(zhuǎn)。租界成立初期,工部局的稅收不穩(wěn)定,還沒有余力顧及住民的福利。這時候,民間設(shè)立的上海娛樂基金發(fā)揮了相應作用。后來,由于租界擴大、人口增加,工部局有了穩(wěn)定的稅收,于是就開始對文化活動進行投入。租界人口的急劇增加是由于在太平天國之亂中,中國難民大量涌入。1865年,公共租界有外國人約兩千七百人,中國人約一萬四千六百人;1895“越界道路”。事實上,隨著居住地區(qū)的擴大,街道也不斷拓展。從1870年到1880年,公共租界大力推進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電信(1871年)、鐵道(1876年,但短期內(nèi)停止營業(yè))、電話(1882年)、電氣照明(1882年)、下水道(1883年)等服務紛紛建立,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提高了。
其中,電氣照明的敷設(shè),與公共樂團開展活動大有關(guān)聯(lián)。在公共樂團舉行夏天野外演奏會的舞臺——音樂堂(Band Stand),電氣公司于1882年6月安裝了電燈。小號與圓號在明亮的電燈照射下閃閃發(fā)光,住民們一定瞪大了眼睛。其后,據(jù)說經(jīng)過與煤氣公司激烈的爭執(zhí),電氣公司終于在第二年贏得了在繁華大街安裝路燈的合同。這個演出舞臺在1888年重新休整,從現(xiàn)在留下的照片看,是在屋檐下懸垂著幾盞燈。明亮的電燈的普及,給上海的夜間娛樂帶來了活力,參加演奏會的人越來越多了。
成立公共樂團的緣由
公共樂團的主體是由管樂器組成的吹奏樂隊。它為什么會產(chǎn)生呢?在租界成立之初的上海,與音樂不能分割的機構(gòu)首先是教會,然后是軍隊。在上海駐留的英國軍隊當然需要軍樂隊在軍事、外交等慶典儀式上演奏。公共樂團參與義勇隊的盛裝游行,這在功能上有點類似軍樂隊。不過,軍樂隊屬于一國的軍隊,而公共樂團則不分國籍,為租界所有的住民演奏。此外,公共樂團還擔任了演劇公演的伴奏及晚會舞蹈的音樂伴奏,為住民的日常生活提供音樂。
西川周平《世界的吹奏樂隊,吹奏樂隊的世界》一書涉及對英國的研究。書中寫到,十九世紀末的英國有三萬到四萬個吹奏隊成員,因為對管弦樂的學習掌握并不難,因此,參加公共樂團就成了當時工人階級的主要活動。而且,由于競技性演出的興盛,也促使樂團的服裝、保留曲目等基本處于同等水平。具有優(yōu)秀的吹奏樂團是當?shù)氐淖院馈I虾5墓矘穲F也是以英國人為中心的世界范圍內(nèi)吹奏樂團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使用的樂器、樂譜、制服等,也基本上是從英國輸入的。
然而,上海公共樂團的特殊之處是樂團成員既不是英國住民,也不是當?shù)氐闹袊耍潜还蛡虻姆坡少e人。這與在天津、北京演出的以中國人為主要成員的樂團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至少十九世紀末的上海還沒有通過吹奏樂隊給中國人教授西洋音樂的想法。即使在盛裝游行時有中國人參觀,但樂團與當?shù)厝说慕佑|還是很少。也許可以說,上海公共樂團的最大特色,就是作為外國人生活方式的象征。
公共樂團的產(chǎn)生,說到底是源自歐洲住民對娛樂生活的需求。但從到此為止的記載來看,這個活動的意義已經(jīng)超出只是滿足住民的興趣愛好。管弦樂器協(xié)會的活動原來不過是住民的自娛自樂,而公共樂團則是對市民進行音樂普及,這是工部局城市管理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從通過稅金運營公共樂團本身來說,也可以看到市民間已經(jīng)有了近代都市意識。
在政治的、經(jīng)濟的基礎(chǔ)基本奠定后,開始意識到實施文化政策,這是因為對于住民不斷更迭的上海來說,確立文化的統(tǒng)一性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初期的英國人來說,上海是賺錢的地方,是人生的驛站。在中國,作為殖民者的一個強烈的意識就是必須維持本國的文化傳統(tǒng)、保持文化的優(yōu)越性。租界行政當局直接介入樂隊經(jīng)營,也許就出自這樣的緣由吧。音樂不分年齡、性別、職業(yè)等,無論誰都能愉悅地欣賞,同時還能與演劇、舞蹈、詩歌等結(jié)合,堪稱歐洲文化的核心。再者,因為音樂本身沒有語言的障礙,于是就能將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凝聚為一體。從公共樂團演變?yōu)檫@樣一種運營模式,并且一直存續(xù)來看,可以認為不僅是租界當局,就是住民也認識到了音樂的實際功用。
1880年,剛起步不久的公共樂團的指揮家萊繆沙特去世。萊繆沙特對指導愛樂者協(xié)會及管弦樂器協(xié)會的業(yè)余愛好者、創(chuàng)設(shè)公共樂團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他的去世對上海的音樂發(fā)展是一個很大的損失。但無論如何,萊繆沙特的姓名已經(jīng)鐫刻在上海音樂發(fā)展的歷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