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界
近幾年來,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在教師觀、學生觀及質量觀等方面都有較大改變。如今,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均不再以分數(shù)衡量學生,更多的是考慮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為學生終身學習數(shù)學奠定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為此,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人為本”和“主體性課堂”是研究得最多的問題。
一、什么是主體性及主體性課堂
(一)主體與主體性
所謂主體,就是指有目的、有意識地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主體性,即社會的人作為主體的內在規(guī)定性。人的主體性,從根本上說,就是指主體在改造客體的認識和實踐活動過程中所具有和表現(xiàn)出來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主體性的三大特征,其中自主性是基礎,主動性是核心,創(chuàng)造性是靈魂。
(二)主體性課堂
主體性課堂就是“以人為本”的課堂。其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充分尊重學生;其基本內涵是教師以一個服務者、合作者的姿態(tài)去引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要時刻牢記設計教學為了學生,實施教學突出學生,評價教學促進學生的思想;其基本目的是激發(fā)學生主動、自主、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更多時候是“以生為本”。即主體性的數(shù)學課堂就是“以生為本”的數(shù)學課堂。
二、“以生為本”的主體性課堂的師生角色與課堂氛圍
(一)教師角色定位
首先,教師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和有意識地從事教學實踐活動的“教”的主體。新的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tǒng)一。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二)學生角色定位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學習主體,是知識的“建構者”。從建構主義學習觀看,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課堂上,學生應該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三)師生角色的關系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教”的主體和學生作為“學”的主體并非對立的兩個主體,而是一對民主和諧的共同體。只有在充分發(fā)揮了教師主體作用的前提下,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較好的展現(xiàn)。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離不開學生,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更離不開教師的協(xié)助。二者在教學活動中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共謀發(fā)展。
三、怎樣建構“以生為本”的主體性課堂
(一)“以生為本”的主體性課堂建構原則
1. 堅持“以生為本”的主體性原則。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堅持“以生為本”,就是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舞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天地。
2. 教學設計趣味性原則。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和教材不同板塊的不同內容,設計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或教學活動,以能快速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 教學活動應具合作性原則。合作性學習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強化師生、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以生為本”的主體性課堂建構策略
1. 營造積極民主的心理氛圍是主體性課堂建構的關鍵。教師首先要營造一個接納的、輕松的、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使他們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中獲得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激勵與鼓舞。
2. 教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是主體性課堂建構的根本保證。首先是教學設計力。新穎獨特的教學設計,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其次,形式多樣的評價力。課堂上多以激勵性的評價語言表揚學生,多一分贊許就少一分批評,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總之,教師應本著從學生的發(fā)展出發(f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努力建構“以生為本”的主體性課堂,促進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