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申
前兩年網(wǎng)上有人算賬:“三十三年前你往銀行存四百元,當時這些錢能蓋一套房子,或買四百斤豬肉、一千八百一十八斤面粉、七百二十七盒中華煙、五十瓶茅臺酒;今天你取出這些錢,連本帶息八百三十五塊八角二分,僅能買四百二十斤面粉、四十多斤豬肉或半瓶茅臺……”
上述關于四百元存款的今昔“比對”,是賬里的事,應該無誤。不過,比了“賬里”,也別忘了還有“賬外”。據(jù)我觀察,方今六七十歲的人,提起這等事,多數(shù)會說,當年東西是便宜,可咱掙得也少。茅臺酒八元一瓶,咱喝過幾瓶?白面便宜,但城里人憑糧本最多不過百分之四十細糧,三十斤定量,十八斤是棒子面。說起來,這年齡段的人當初剛挑門立戶過日子,當家才知手頭寬緊的源頭:一是物價,二是收入,二者缺一不可,收入更重要。1976年我有工作了,買了件藍的卡上衣花二十元錢,擱今天夠便宜了,可那時我月掙三十六元五角,等于多半月工資,好難承受。
如今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對這類賬不感興趣,他們適應當下的商品價格??此麄儜涯钗宸忠桓男《贡?,估計沒人能想象出那會是什么樣的小豆、怎么才能凍成冰。
我的母親是上世紀初的人,活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時的生活與現(xiàn)在無法相比,但她很知足。她說五〇年大對蝦幾毛錢一斤,但家里從來沒吃過一次。母親晚年有個舊兜子,里面是當初舍不得用攢下的糧票、布票、線票、麻醬票、煤票等。我說您留這些東西干什么。她說:我怕再回到那種日子,還得用。我岳母活到本世紀,進過超市。第一次去,讓她往筐里拿物品,她就是不敢伸手,說:這不成共產(chǎn)主義了嗎……
看歷史,無論是盛唐長安還是北宋汴梁,對大多數(shù)老百姓來講,其幸福感最起碼的體現(xiàn),是街市繁華商品豐富,中低生活必需品能買得到,買得起。
同時,還有個看似簡單其實很重要的社會環(huán)境:是讓普通人能依法依規(guī)地掙錢謀生,并保證守法人的正當權(quán)利。武大郎人雖卑微,但他可以賣炊餅,可以生存,于是宋朝值得懷念;元朝不許漢人南人養(yǎng)馬打獵、練武和集會,禁止夜間通行甚至夜間點燈,還沒收鐵制農(nóng)具。強壓之下,即便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賬里賬外,不光是數(shù)字,還有人們的吃穿住行,衣食飽暖。我成家后住過八年單位筒子樓,一家一間。說來不錯,房費一塊,水電幾毛,樓道做飯,孩子亂跑,大人說笑??晌覀冏∵^的人再說起來,都不懷念。咋回事呢?面積小還湊合,但整棟樓的廁所就剩一個坑兒,早上起來,可急壞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