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塵
摘 要:綜觀歐陽昱的寫作歷程,他貫穿了朦朧詩、“第三代”詩人、口語化、后現代等中國新詩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同時他又橫向融匯了多元文化的國際化寫作元素,使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呈現磅礴闊大的氣象。
關鍵詞:歐陽昱;詩集;《永居異鄉(xiāng)》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6)5-0097-03
有人說,讀歐陽昱的詩會不由自主產生一種“緊張感”。這話某種程度上說出了歐陽昱詩歌對傳統(tǒng)審美閱讀的沖擊力,也是向知識、唯美、勻稱、言志等封閉性閱讀偏嗜發(fā)起強烈挑戰(zhàn)。等到你沉浸于他的勇敢、率性、赤裸、有力的詩歌語言系統(tǒng),你的緊張感會變得更加的立體豐滿,就是在心臟抽緊的同時,你的靈魂會自由地舒張,隨著他玩世不恭卻又激情暗涌的語勢語調跌宕起伏,好像你就被裹挾在太平洋風浪中的甲板上,時不時被他生猛的語言拍得生疼。
綜觀歐陽昱的寫作歷程,他貫穿了朦朧詩、“第三代”詩人、口語化、后現代等中國新詩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同時他又橫向融匯了多元文化的國際化寫作元素,使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呈現磅礴闊大的氣象?!霸谖议喿x到的事實上,歐陽昱不僅特別優(yōu)秀,他的寫作在這個時代還特別重要。優(yōu)秀,是指其寫作的實力;重要,是指其寫作對這個時代美學拓展的意義。”(沈浩波語)他的詩集《永居異鄉(xiāng)》充分證明了他的優(yōu)秀和重要。詩集遴選了他從1982年到2015年跨越30多年的70首詩歌作品,較為全面地呈現出歐陽昱詩歌藝術的創(chuàng)作風貌與美學走向。讀著這些語言尖銳、直接甚至粗礪的極富后現代主義精神的詩歌作品,我們強烈感受得到歐陽昱一以貫之的“憤怒、抗爭和如同野草般瘋長的生命意志”(沈浩波語),同時也目不暇接于他紛繁奇異的生命體驗,以及掩藏在其背后千里走單騎的那種先鋒突進、大膽潑辣、義無反顧的寫作態(tài)度。如果說堂吉訶德是個長矛挑風車的理想主義斗士,那么,歐陽昱留在讀者心里的則是一個頭戴語言荊冠的游弋者的形象。韓東曾說過,“詩歌到語言為止。”那么,中國漢語新詩語言的葳蕤疆域又到哪里為止呢?歐陽昱就以殉詩者姿態(tài)對漢詩語言的極限表現力作了一般詩人乃至很多先鋒詩人都難以企及的開拓和實踐,同樣,取得的成就也是當今詩壇所難以遮蔽的,那些固守窠臼、自我陶醉于精致優(yōu)美、淺吟低唱的詩人是難望其項背的。
1.
《紅色高跟鞋》
我愛,當你足蹬紅色高跟鞋
篤篤走過繁華的大街
我多愛看你的每一下邁步、每一點偏斜
那高高、細細、圓圓的尖底
是你全部魅力所在
它引我看你雪白大腿的波浪起伏
和展翅欲飛的鴿子胸脯
這首排在詩集第二首的作品,寫于1982年。在略帶抒情意味的語調中,我們感受到詩人語言的簡潔、準確和幽默風趣。更有意思的是,歐陽昱的詩歌對現實生活的取景,他的視角往往聚焦于生活中細碎、具體的事物,關注的是人類的生理物理感覺,在形而下的、偏于敘述的、帶著一點偏執(zhí)同時又恰當內斂的呈現中,實現了詩意的生成?!把┌状笸鹊牟ɡ似鸱保罢钩嵊w的鴿子胸脯”,這樣的意象奇特而美妙,完全不同于那個時期朦朧詩的含蓄、婉約、唯美甚至過多偽飾的美學范式,同時又讓我們隱約感受到“下半身”寫作的傾向,詩中的口語化成分或許成為了“第三代”詩人口語寫作的發(fā)軔。而他自己沿著先鋒寫作的崎嶇小徑一路高歌猛進,再也沒有停下他執(zhí)著、堅實甚至蠻野的腳步。
“秘密陰涼的山洞里潺潺流動著情欲/少女的綠眼睛男兒的金發(fā)黃金和翡翠擁抱的晶體/啊,初夏!”(《啊,初夏》)情欲的赤裸傾瀉,大膽直接又濃墨重彩的歐化語境;“為了情欲我倆結下果子/于是墻在水和水之間聳立/浪花從兩邊舔著硬壁/我又說錯了/是愛情不是情欲”(《我說錯了》)對愛情與情欲的冷靜剝離,表現了現代人愛情的虛妄感;“而我未來的家園/是漂浮在空中的城堡”(《永居異鄉(xiāng)》)對故鄉(xiāng)和異鄉(xiāng)的錯位撕扯,表現了現代人自由靈魂的漂泊心結;“我想寫一些/很不實在的東西/待定/一些很不真實的東西/待定/一些很無聊的東西/待定/一些灰蒙蒙的東西/待定/趁我還未忙死之前/我很想/寫一些東西”(《我想》)即興寫作中的反諷與解構,表現了詩人生存與創(chuàng)作之間緊張逼迫的關系;“我在最黑暗的詩歌時代寫詩/我在詩歌最黑暗的時代寫詩/我在寫最黑暗時代的詩歌/我在寫最黑暗詩歌的時代/我在寫詩歌時代的最黑暗”(《Simile》)在類似語言(詞語)旋轉搖曳的游戲生成中,詩人對詩歌與時代的關系演繹得如此諧謔機趣。
2.
《開車途中遇一亞洲女孩往我車看了一眼有感》
年輕的女孩
笑起來真可愛
無邪的笑
無性的笑
微仰的牙齒
不知去向的年輕的亞洲女孩
她真的笑了嗎?
我瞪著眼前的紅燈發(fā)呆
在破紙片上寫下了前面幾行:
年輕的女孩
笑起來真可愛
無邪的笑
無性的笑
這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詩歌寫作文本。首先,它是西方現代文學中的公路題材,邂逅與迷失相伴著刻骨的孤獨感;同時又因為“亞洲女孩”而具有了東方人文化認同的意味,盡管這種認同是瞬間的碎片化情緒。其次,這首詩具備了諸多的后現代詩歌技巧,直白化的口語,克制冷峻的敘述,字里行間的黑色幽默,詩歌前后的互文,以及后三小節(jié)所采用的布萊希特戲劇的間離手法,使整首詩有細節(jié),有現場感,又有神奇的攫獲力,體現了歐陽昱詩歌創(chuàng)作的獨特魅力。這首詩寫于1998年,是他三十多年詩歌創(chuàng)作歷程的承前啟后階段,承續(xù)了以前對生理主要是性意識的呈現與開掘,同時展示出口語化寫作的主體軌跡,又蘊蓄著后一個階段對詩歌語言和形式的極其前衛(wèi)的實驗探究。
《永居異鄉(xiāng)》中的第二輯命名為《我的澳洲護照》,匯集了歐陽昱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之間的24首優(yōu)秀詩作,很多作品與這首《開車途中遇一亞洲女孩往我車看了一眼有感》氣息相通,夢幻般的游離狀態(tài),荒誕的現實處境,深入細胞的孤獨感,反諷的文化審視與家國情懷,在打油詩般的節(jié)律和戲謔背后的沉重挫奮,使這個單元的詩歌斑斕紛呈,也涌現了一批令人咋舌的經典詩作。比如《我喜歡擇水而居》,詩人想象了一個“聽見水鳥叫喚”的靠水的地方,這一濕潤靜謐的靈魂歸宿,竟讓詩人一夜難眠,“天將亮時,我躺在床上這樣想”,這是一次難得的間隙性的心靈呼吸,然而愿望與現實總是那樣反差巨大。又比如《我的澳洲護照》,詩人通過一本護照在冷漠的政府官僚體系中注銷與重新申領的艱難過程,“在逃離中忍受,在忍受中逃離,這是人生處境的真實狀況,更是藝術家的真實處境”(殘雪語),反映了移民在爭取身份與文化雙重確認過程中的尷尬窘境,一如卡夫卡筆下的那個土地測量員K,而詩人的表現手法也同樣顯現著強烈的荒誕色彩,中英文單詞間的歧義推動漢語意義的裂變與衍生,從而形成一種具有強大卷吸力的內循環(huán)系統(tǒng);這樣的語言自身生成系統(tǒng)在歐陽昱的很多詩歌文本中大量存在,有的已經突襲到了語言內涵外延的極限之處,讓人驚嘆于他的語言繁殖能力。又比如《換馬掌》,這是一首口語詩杰作,曾發(fā)表于《新世紀詩典》而引起強烈反響:“我”在墨爾本路邊看一位白人小伙子換馬掌,在近乎白描的敘述中,呈現了換馬掌過程的精熟與力量,“刺鼻的馬屁把兩位圍觀的少女轟走”,而“我”則陶醉于馬夫“在鬧市干著下賤活而毫不自卑的神氣”,讓這首詩具有了金屬的質感和光澤。
3.
《這、那》
那雨
下得這么猛
無風、無縫
下得都是豎、直的
不是跳樓
是跳天
那雨
就這么下死了
這是詩集第三輯《我下落,進入日子的米》中的一首短詩,卻像一把匕首,直抵日常生活的核心部位。題目就是兩個指示代詞,卻突兀出非邏輯的力量,一如這個世界的本質。整首詩共33個字,去掉重復的只用了十幾個詞,詩人用簡到極限的口語“無縫”、“豎、直的”、“跳天”、“下死”等,將一場雨寫得如此獨一無二,聞所未聞,不動聲色卻又驚心動魄,給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詩中蘊含著一股憤懣、決絕的狠勁,傳遞出超越自然的生命體驗。一切干凈利索,手起刀落,口語和表現對象完美契合,又是那樣不落俗套。歐陽昱在詩集的跋中這樣寫道:“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新才是唯一出路。不創(chuàng)新,毋寧死?!彼切┨祚R行空的詩作是如此,像《這、那》這樣的杰出短制也是如此,絕不向“舊有的、既有的、現有的、新有的任何條條框框”妥協(xié)。他寧愿帶著語言的荊冠在現實和詩歌的天地里做一個無拘無束的游弋者,哪怕孤獨,哪怕被遮蔽,哪怕有人不接受,他永遠義無反顧,筆隨興至。
說到底,歐陽昱骨子里仍然是個理想主義者,他“盡情使用著粗魯的、野蠻的,甚至破碎如玻璃碴的口語,其詩歌能將人戳得鮮血直流”(沈浩波語),其實他是在建立一種后現代的詩歌美學體系:反諷,戲謔,審“丑”,臟力,打破傳統(tǒng)語序的斷裂式句讀,題材全方位覆蓋,鮮明的個人標識等等,所有這些都成就了只屬于歐陽昱的詩歌大廈。
“人被逼進死角,就從漆黑一片當中開始了發(fā)光的夢想。直面虛無的詩人總是極力把絕望的情緒推到極端,以此來提高理想之光的價值。”(丁國強《作家殘雪的精神難友卡夫卡》)這段話用來詮釋歐陽昱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是相當貼切,因為歐陽昱就是這樣,保有先鋒詩人自我放逐的特質,直面虛無把自己逼到死角,他唯一可干的事情就是用詩歌藝術來完成自我的生命體驗。他“詩無定所”(歐陽昱語),所以他永居異鄉(xiāng)。
(責任編輯:黃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