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從維熙
杯中百味
文/從維熙
一壺酒,一個人,獨坐在臨街餐館的窗下,看大千世界的人間萬象,是一種人生情趣。在熙熙攘攘的都市中,望人群如螻蟻般奔忙,見車輛如過江之鯽穿行,更覺一個人的閑適之樂。古人說“人生難得寂寞”,這大概是人步入晚年之后的一種境界。
昔日,我還沒有獨飲的習慣,常常是在頻頻的碰杯聲中,走向感情的極致。記得二十世紀90年代初,我的書齋里曾聚集了20多位友人,大家頻頻舉杯,直到盡歡盡興后才各自離去。隨著生命年輪的增長,友人都進入了老年,那樣開懷暢飲的相聚時光一去不復返,有的朋友甚至提前去了天堂,如葉楠、朱春雨。我時?;胤拍潜P記錄著書房飲酒暢談畫面的錄像帶:王蒙、張潔酒后的爽聲大笑,李國文與劉心武的杯前低語,莫言、張抗抗與梁曉聲的酒后紅腮……這些畫面都令我在回憶往昔時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之所以有如此感受,實因隨著歲月的流逝,飲酒的知音越來越少了不說,一些昔日善飲的友人,大都活得越來越謹慎,把舒筋活血的美酒視若長壽之大敵。我則無意改變生命軌跡,這是因為我沒有死在20年前的風雪驛路上。自視為“超期服役”的士兵,已是“物超所值”,沒什么可畏懼——正好與友人們的忌酒行為相反,我每天適量地飲上兩杯,在杯中享受中國美酒的甘甜清冽,同時感悟著百味人生。
獨飲過程中有不少插曲。一次,我在樓下的餐館獨坐,飲到得意之時,突然發(fā)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這不是海巖嗎?他也看見了我,亦覺驚奇。他看著我破舊的酒瓶,問我喝的什么酒,我答:“敗絮其外,金玉其中?!睘榱藬y帶方便,也為了避免引人注意,我把茅臺酒倒進了小瓶子里。飯館女老板是個文學迷,曾看過海巖寫的《永不瞑目》,除了免單,還特意跑回家取來數碼照相機與海巖合影留念。她說:“果然真人不露相,從老不修邊幅,初來我們這兒吃飯時,我還以為是哪個單位看大門的,你們這行的人,真有點‘敗絮其外,金玉其中’,看海巖老師這身打扮,不就像個小小辦事員嗎?”
還有一則酒事趣話。一日,我見一個的哥把車停在了門外,走進餐館,恰好在我的對面坐了下來。他開口就要了一小瓶二鍋頭。我開始不安起來,酒精對于開車這個行當,顯然是無形的殺手,于是我向服務員要了一瓶牛奶推到他的面前,同時用手指了指餐桌旁張貼著的宣傳畫——司機一滴酒,行人千行淚。這位中年司機頓時愣住了,苦笑著說:“干我們這一行的,天天疲于奔命,閑下來就想喝上兩口?!蔽艺f:“我留下你的酒,你喝我要的這瓶牛奶,算是等價交換吧,怎樣?”老的哥非常爽快,把那瓶牛奶一飲而盡。
望著窗外,紛繁塵世中,每個人都在生活的圓圈中旋轉:外地來京的打工者,疾如星火地穿梭于街道尋找生計;北京的大爺們,手提鳥籠優(yōu)哉游哉地享受著人間的清閑;有車族開著轎車匆忙過市,去開拓新的生財之道;一些時尚男女喁喁私語,不知彼此傾吐的是真情,還是假意;某些養(yǎng)狗族,看寵物在街頭排便裝作目盲,還要裝出一副白領的風姿;那些蹬著平板車收購舊電器的人,聲聲吆喝,流露出城市打工族生活的艱難。
大概出于職業(yè)本能,我也不難分辨進餐館里的客人,哪個是自掏腰包的百姓,哪個是一夜暴富的小老板,哪個是敗走商海的不幸兒……
細想起來,中國文人自古就有酒后吐露心聲這習慣。被后世譽為詩仙的李白,在奉詔進長安時,不是也留下“仰天大笑出門去”的心靈獨白嗎,何況天下蕓蕓眾生乎?但中國文學史上,也留下與鉆營仕途的文人截然不同的形象。晉時的陶淵明自摘烏紗之后,歸隱田園喝自釀的美酒;《儒林外史》中的王冕,婉拒朱元璋讓他為官的邀請,當與大自然為伍的山農。古人說得好,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因而人生就像城市的立交橋那般,東、西、南、北、中,各走各的道。
然而,當我們回首歷史時,不難發(fā)現一個真理:能流傳下來的好詩章,多出自落魄文人的筆下。無論是李白還是白居易,抑或是駱賓王、王昌齡、柳宗元、劉禹錫、元稹、韓愈、劉長卿……他們在逆境中的詩作,大都超越了飛黃騰達時,字句中更具有悲憫人生的色澤。
苦難果然成就人。這是我臨窗獨飲時,腦海中突然迸發(fā)出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