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五色云”在中國古代的天命觀念中屬于“祥瑞”之一。唐朝是一個繁榮的王朝,在對“祥瑞”的對待上,不弱于過去的王朝?!拔迳啤北粦糜谕醭魏兔耖g的文化傳播上。因為朝堂和民間為兩個不同的層面的集體,故此,在對待“五色云”上也體現(xiàn)出來他們各自的特點:“五色云”一般為皇室人員所用,以達到天命正朔、彰顯皇權的目的,卻也可能被一些人作為謀取利益的工具;在民間人們也都把“五色云”作為一種吉祥之物,有一個統(tǒng)一的觀念,在詩歌和文學作品中“五色云”為天降之物,為仙人所乘,這里的仙人一般會包括道教與佛教兩家的仙眾。
【關鍵詞】 五色云;天命;唐代
唐朝時期,是多種思想的發(fā)展時期。儒、釋、道思想在這個繁盛的年代都得到了新的發(fā)展和豐富。雖然各家都有新發(fā)展,但是唐朝并沒有放棄遵循過去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本文所要談論的“五色云”便是一例?!拔迳啤睘楹挝??在古代傳統(tǒng)的觀念里它又象征著什么?下文將進行逐一討論。
一、“五色云”之思想
“五色云”在古籍中常常被提及,多作為國家禮儀性的工具出現(xiàn)。“五色”為青、赤、白、黑、黃?!夺屆ぞ硪弧分杏羞@樣記載:“徐州貢土五色有青黃赤白黑也?!盵1]“貢土”是地方作為貢賦呈上給朝廷的貢品。從漢代開始王朝都基本要求其統(tǒng)治的地方上貢,來彰顯中央的絕對權威。“天下諸侯各以其職來祭,貢土地所有”則是解釋這種行為的依據。[2]作為一傳統(tǒng),古代的帝王們,則會遵循古禮所描繪的準章制定出相應的政策,班固的《漢書》會有記載徐州貢土一事“海、岱及淮惟徐州……貢土五色?!盵3]對這種貢品顏師古解釋為“王者取五色土,封以為大社”。從徐州貢土這一歷史事實來看,“五色”確實為古代文化觀念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吨芏Y·冬官》所論便是“五色”文化地位的重要依據,文中提到在古代的五色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東方代表著青色;南方對應赤色;白色為西方,黑色則屬于北方。同時幾種顏色又都有自己在古代文化內涵中屬于自己的屬性,有自己的規(guī)律。諸如青色和赤色古人稱之為“文”;赤與白則屬于“章”等等定義。往更深層次的引申則又有很抽象的說明:
“五采備,謂之繡。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鹨脏?。山以章。水以龍。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凡畫繢之事。後素功?!盵4]
上述材料便說明“五色”在古代的文化觀念中起到基礎理論的效果。古人在解釋現(xiàn)象或者做出或者即將做出的行為時,“五色”理論則能起到理論支撐的作用。
“五色”的概念又源生于古代文化更深層次的“五行”思想。以五行之論作為發(fā)展根基之一的古代文化,“五”這個數字,象征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如有“五禮”“五音”“五臟”“五方”以及“仁、義、禮、智、信”等概念都冠以五這個數字。不論道、儒、墨、法,其多以五行為他們的重要立論依據。最后因不同的實際和實踐,產生不同的思維走向。在他們對實際事物經過思維的抽象化后,形成了他們自己文字的表達,逐漸發(fā)展轉化成不同的學術風格。這些學術的源泉都有著五行的影子。五行曰:“水、火、木、金、土?!编嵭诮o《中庸》的注疏中引申到“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盵5]我們很難復原當時的他把某種抽象概念嫁接到另一種概念的真正文化媒介是什么。有可能和金、木、水、火、土這五種概念具象化代表的物理屬性有關聯(lián)。當然這五種物理化的金、木、水、火、土的代表也都由古人長期的認識沉淀所設定。對于這些對象的設定《尚書》的《洪范》有這樣的解釋:“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盵6]其都是使役動詞,代表的是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感觀經驗性的初步概括。“潤下”董仲舒在其作品中解釋為:“將順其美,匡捄其惡,執(zhí)規(guī)而生,至溫潤下,知地形肥磽美惡,立事生則,因地之宜”;“王者聽不聰,則水不潤下?!盵7]《周易參同契·卷中》也解析到:“水流而潤下,非有師導,使其然也?!盵8]兩則史料同指一個目的就是要順大勢或者按規(guī)律辦事情?!皾櫹隆钡任逍械慕忉專@基本都是古人對人類社會的規(guī)律的認識總結。朱熹說道:“水之潤下,火之炎上,金之從革,木之曲直,土之稼穡,一一都有性,都有理。人若用之,又著順它理,始得。若把金來削做木用,把木來熔做金用,便無此理?!盵9]“性”便是做普遍的規(guī)則來解釋。而作為主體的人則要去發(fā)現(xiàn)深刻認識世界的規(guī)律以及運用到實踐中去。這就是朱子上面這句話要告訴我們的道理。被古人最為贊道的就是大禹治水的事。孟子這樣贊揚道:“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盵10]后來古賢們又把這種對自然的感悟,延伸到人的身上,去理解他們感性行為的驅動力和思維的困惑。發(fā)展成有固定定義的名詞。從感知深入到抽象的理論層次。故《尚書·洪范》又有:“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11]的解釋。最后經過實踐和有意識地傳播成為一部分人的普遍認同,形成有固定性和區(qū)域性的文化實體?!八?、辛、苦、咸、甘”的作用不僅僅是告訴世間,古賢們歸納了人們五種知覺。其中包含著世間的好惡,以及人生觀的建立。這五味人們憑著感覺都有自己的感觸,但要怎么去面對,去理解其中抽象的意義。這便又把五行觀念的理論區(qū)域擴大了?!抖Y記·內則》:“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12]在這則史料中涉及到“和”的相關知識,“和”是調和、協(xié)調的意思,足而不過就是“和”,“和”就是那完美的一點,人們所做的就是去找到那一點,調理各種不同的元素使他們能正常發(fā)揮作用達到理論上所希冀的那一步?!洞呵锓甭丁の逍兄x》另有講道:“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氣也,猶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13]在人們的一些行為初始,就要奔著本質去。按照一定的理論方法找才能更加容易地觸及到事物最完美的東西。而不是憑著一時的熱情沒有經過理性思考就去行事。這就容易做糟糕,偏離“道”的方向,又影響到對事物的認識。而“道”代表著天道,行天道則意味著以天命行事。所以我們就不難了解古人為什么那么重視所謂的天降祥瑞。它意味著祥瑞是從天而降,天降則為天意。逆天意就是逆了天命。本文的“五色云”則為天降祥瑞中的一種,所以史籍中常常拿它來說事就不足為怪了。
二、唐人對“五色云”的應用
對過去的禮節(jié)和傳統(tǒng)古人大多都會繼承下來,唐人也不能逃避。唐代的正史、文集、筆記小說中都多有提及“五色云”。這些史料間接透露了唐人在面對“五色云”這種現(xiàn)象或是這一概念時,他們所作出的反應。從他們的行為我們便可分析唐人在精神生活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個側面。那么唐人是怎么去描述“五色云”和運用“五色云”的,下面我們將舉出有幾個代表性的例子供讀者一觀。
1、正史中的“五色云”
在正史中“五色云”多以國家祥瑞出現(xiàn),伴隨著皇帝做出一些相對應的措施。因為是祥瑞所以皇帝的敕令基本都是寬仁、優(yōu)待性質的。其目的是彰顯皇帝權威與“天”的并行性。
《舊唐書》卷一八《宣宗本紀下》云:“五色云見于京師。敕:先經流貶罪人,不幸歿于貶所,有情非惡逆,任經刑部陳牒,許令歸葬,絕遠之處,仍量事官給棺櫝?!盵14]上述材料所記述的是古代王朝行使皇權的一種行為,以“天”的名義避免皇帝專權獨斷、殘暴不仁。它與史書中所記載的“大赦”有相似的用意。同時又突出了皇權的無上性,掌握人間生殺大權??傊拔迳啤钡囊饬x是代表著天的意志,而且,皇帝又借著“五色云”來行使天所授予的特權,達到代天行政的目的。相似的歷史事件在《舊唐書》卷二三《禮儀三》中也有記述:“享皇地祗于社首之泰折壇,睿宗大圣貞皇帝配祀。五色云見,日重輪?!盵15]這里講述玄宗皇帝在國家的祭祀大禮中,“五色云”以祥瑞的身份出現(xiàn)。來襯托玄宗皇帝自身的權威性和正統(tǒng)性?!拔迳啤币部赡鼙灰恍﹦e有用心的人利用。例如,《資治通鑒》卷二百九《唐紀二十五》中宗景龍二年第一條曰:“宮中言皇后衣笥裙上有五色云起”,[16]按前文所述,皇后亦是屬于皇家之人,這里的五色云應是作為國家祥瑞,中宗所做是應天而行。何來被人利用之說。關于此事在《舊唐書·韋巨源傳》有詳細記載。在景龍二年,皇后韋氏的裙上有五色云出現(xiàn),史書中并沒有去正是這一事件的真實性。筆者猜測有可能是韋后一黨的杜撰。從史書后來的描述來說,似乎當時能證實“五色云”真實出現(xiàn)的人物只有皇后和韋巨源,才有后來中宗“又令畫工圖有狀以示百僚”。[17]這就很明顯的隱含著,有很大一部分人懷疑這一現(xiàn)象的可信度,所以中宗才做出這樣的“補救”。記載后來也做出解釋,唐中宗迷信符瑞,皇后一黨韋巨源、鄭愔、宗楚客等爭相取媚;亦有一部分有識之人識破他們的伎倆,但也只是生悶氣,在這一時間上并沒有作為。可見皇后一派的實力有著一定的底蘊。
按史書所記載,“五色云”作為祥瑞被韋皇后一黨所利用,其目的是為韋后一黨謀取利益。達到韋后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的目的。在《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三《韋巨源傳》中的記載則與上述事件互相印證。書中這樣說道:在景龍二年,韋后自言衣裙有五色云,韋巨源則以這一虛假現(xiàn)象,力勸中宗把這件事昭告天下。其中之意便是以擴大影響,以“五色云”的特殊意義讓韋后以“賢后”(在古人的眼中只有有賢德,被上天認可的人才會有祥瑞降下)之資,從幕后站到前臺,為其一黨謀利益。后又有朝廷官員宗楚客(兵部尚書)、驍衛(wèi)將軍迦葉志忠、太常少卿鄭愔等人大肆宣揚吹捧,妄想“陰導韋氏行武后故事”。這一事件果如韋后一黨之意,其代表之一的韋巨源“俄遷尚書左仆射,仍知政事。帝方南郊,巨源請后為亞獻,而自為終獻?!盵18]
從史書記述可知,韋后確實有著一個圍繞她的利益集團?!拔迳啤边@一件事后,韋后及其黨羽得到一些利益。韋后為亞獻,韋巨源為終獻以及成為尚書左仆射同時參知政事。在古代祭祀典禮中有三獻之禮的說法,國家的祭祀以皇帝作為主祭,其次為亞獻,最后為終獻。能行三獻之人在身份地位上要求非常特殊,除了皇帝外作為主祭外,其二都是一個王朝地位最尊崇的人,武則天亦行過亞獻??梢姡f后集團利用“五色云”這一特殊工具,謀取了很大的利益。這亦印證了古代人們對于符瑞的迷信,往往會做出很多對于我們來說相對離奇的事情。但是,這些行為在古代往往也會取得百試不爽的暫時收益。
所以說在唐朝,“五色云”一般為皇室人員所用,以達到天命正朔、彰顯皇權的目的,卻也可能被一些人作為謀取利益的工具。
2、文學作品中的“五色云”
在唐代,最為鼎盛的便是詩歌。大量唐人詩歌傳世。唐朝詩歌不僅內容豐富,同時在材料的運用上也是不拘一格?!拔迳啤弊鳛橐环N詩歌材料,亦被用于詩歌的創(chuàng)作。諸如,李白的《酬宇文少府見贈桃竹書筒》中提到:“桃竹書筒綺繡文,良工巧妙稱絕群。靈心圓映三江月,彩質疊成五色云。中藏寶訣峨眉去,千里提攜長憶君?!盵19]詩中用“五色云”一詞來稱贊桃竹書筒做工的精湛。李白這里的“五色云”一詞有著形容詞的功效。還有其他的詩歌在“五色云”一詞的運用上又多以名詞的屬性出現(xiàn)。如:陳陶的《洛城見賀自真飛升》“三清樂奏嵩丘下,五色云屯御苑前”;[20]唐彥謙的《金陵九日》“九重天近瞻鐘阜,五色云中望建章”;[21]和凝《宮詞百首》“封人爭獻南山壽,五色云中御輦平”。[22]在這些詩歌中都把“五色云”作為一個吉祥的名詞所使用。很少有特殊的其他含義。
除了詩歌之外,還有其他的文學作品把“五色云”用于其文中,如敦煌出土的唐代的雜文以及唐代文人們留下的筆記小說。《玄怪錄》卷三《開元明皇幸廣陵》中提到:“仙人現(xiàn)于五色云中?!盵23]《廣異記·長孫甲》云:“唐坊州中部縣令長孫甲者,其有篤信佛道。異日齋次,舉家見文殊菩薩乘五色云從日邊下?!盵24]同書《仆仆先生》亦云:“忽見老人乘五色云,走地數十丈,客便遽禮,望之漸遠,客至安陸,多為人說之,縣官以為惑眾,系而詰之,客云:‘實見神仙。然無以自免,乃向空祝曰:‘仙公何事見,今受不測之罪。言訖,有五色云自北方來,老人在云中坐,客方見釋?!盵25]在敦煌出土的雜文中認為“五色云”皆為仙人及佛陀代步之物以體現(xiàn)仙人地位的獨特與尊崇。雜文中提到“自古仙人出入乘五色云?!笨梢姡拔迳啤痹谔瞥耖g可能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觀念,“五色云”為天降之物,為仙人所乘之物,這里的仙人一般會包括道教與佛教兩家的仙眾。伴隨著“五色云”就會有仙人出現(xiàn)。
三、余論
按前文所論述,“五色云”衍生于古代傳統(tǒng)的五行說,歸屬于祥瑞一類的天降之物;代表著世間完美的一面。故其往往會受到古代王朝的尊崇。有唐一代,不僅皇室沿襲以往對祥瑞的看法,在民間也有著自己對五色云的認識和應用。五色云的出現(xiàn),基本都會認為其是天命降臨的體現(xiàn)。是對某一個人的行為或者未來的肯定或者預言。“五色云”有利有弊,它的出現(xiàn)既能提醒皇帝們及時行仁政,緩解民間醞釀許久的怒與怨;同時也會被一些人會利用其去謀取所需的利益,加速這些人或者他們對手的敗亡。在民間人們也都把“五色云”作為一種吉祥之物。在表達上,唐人把五色云作為神秘性的一種名詞。或者把“五色云”與天上的仙人們聯(lián)系在一起。這或許就是唐人對“五色云”總體觀念??傊?,唐代的“五色云”應用分兩種,一種是天命與皇權相呼應的實用性;另一種,則是民間所傳的神秘性。這兩種用法是由皇室與民間兩種不同的階層所決定的。
【注 釋】
[1] 《釋名》卷一《釋地第二》,北京:中華書局,1985.11.
[2] 《春秋繁露》卷四《王道》,北京:中華書局,1991.53.
[3] 《漢書》卷二八《地理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1527.
[4]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周禮》卷十一《冬官考工記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214.
[5]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禮記》卷十六《中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157.
[6]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尚書》卷卷十三《洪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46.
[7] 《春秋繁露》卷十三《五行相生》,北京:中華書局,1991.212.
[8] 《周易參同契正文及其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24.
[9] 《朱子語類》卷九十七《程子之書三》,北京:中華書局,1985.2484.
[10]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孟子》卷八《離婁章句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68.
[11]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尚書》卷卷十三《洪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46.
[12]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禮記》卷八《內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86.
[13] 《春秋繁露》卷十一《五行之義》,北京:中華書局,1991.179.
[14] 《舊唐書》卷十八下《宣宗本紀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622.
[15] 《舊唐書》卷二十三《禮儀三》,北京:中華書局,1975.900.
[16] 《資治通鑒》卷二百九《唐紀二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56.6619.
[17]《舊唐書》卷九十二《韋巨源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2964.
[18]《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三《韋巨源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4376.
[19]《全唐詩》卷一百七十八《酬宇文少府見贈桃竹書筒》,北京:中華書局,1960.1812.
[20]《全唐詩》卷七百四十六《洛城見賀自真飛升》,北京:中華書局,1960.8483.
[21]《全唐詩》卷六百七十一《金陵九日》,北京:中華書局,1960.7675.
[22]《全唐詩》卷七百三十五《宮詞百首》,北京:中華書局,1960.8393.
[23]《玄怪錄》卷三《開元明皇幸廣陵》,北京:中華書局,1982.57.
[24]《太平廣記》卷四五一《長孫甲》,北京:中華書局,1961.3685.
[25]《太平廣記》卷二二《仆仆先生》,北京:中華書局,1961.151.
【參考文獻】
[1]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周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2]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尚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禮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4]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孟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5] 《周易參同契正文及其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6] (西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91.
[7] (東漢)劉統(tǒng)撰:《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
[8] (東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9] (唐)牛僧孺撰:《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2.
[10]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 (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
[13]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14]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作者簡介】
楊建豪(1990.11-)男,侗族,貴州凱里人,研究生在讀,現(xiàn)就讀于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