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結束之后,美國國內興起一輪建設高潮,主要的基礎設施投資方向就是鐵路。美國在歐洲發(fā)行大量的債券、股票,把歐洲的資金吸引到美國。
美國的資本家也沒閑著,進行大量的鐵路投資,也可以說是投機。有些重要人物,比如卡耐基、摩根,更是號稱“鋼鐵大王”。生產鋼鐵干嗎用?打造鐵軌。
其中,涌現(xiàn)出一個重要的人物,叫斯坦福,是美國著名的“鐵路大王”。
“斯坦?!边@個名字,是不是聽著耳熟?對,就是他用自己從修建鐵路上賺來的錢,投資了硅谷著名的斯坦福大學。
美國人“瘋掉了”。從1880年到1889年,他們在鐵路建設上花了40億美元。一共修筑了多長的鐵路呢?10萬公里。今天,中國所有的鐵路總里程大概就是10萬公里,美國人用10年就修了出來。
這就是典型的泡沫,里面有大量的重復建設,比如說從紐約到芝加哥的鐵路,一共修了5條。在自由市場經濟下,資本家覺得有錢賺,你修,我也修。修來修去,到了1892年,這個泡沫破滅了。美國股市上有70%的股票都跟鐵路相關??梢韵胍?,那個大牛市以及那個大泡沫有多大。
1892年的股災,導致將近1/4的美國鐵路公司破產,總共192家,哀鴻遍野。鐵路變得不值錢,鐵路公司為了挽救自己的命運,還要拼命修鐵路:只要占有了更多鐵路,我就有定價權,別人無法在價格上跟我競爭。于是,鐵路越修越多,鐵路公司在這個泥坑中越陷越深。
結果是什么呢?當然是那一代的投機者,尤其是接到最后一棒的投機者,血本無歸。但是美國的很多經濟活動,因為鐵路的建成而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大市場。很多商業(yè)模式在歐洲沒法玩,美國人就能玩出來。
比如說當時美國誕生了一種新的商業(yè)模式,就是郵購。給很多地方的人一張單子,讓他們在上面打鉤,確定要買哪些東西,然后通過郵政公司的郵包,把貨寄給他們。聽起來就像天貓、京東商城、亞馬遜這種電子商務公司,當時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但是有低廉的鐵路運價,這一套模式也玩得轉。
很多美國農民想,既然鐵路運價這么便宜,我們可不可以發(fā)明一種冰柜車,讓牛肉、糧食、蔬菜通過低廉的鐵路運輸,在全國的市場上銷售起來?美國的農業(yè)由此迎來一輪大爆發(fā)。
這樣的例子,近在眼前。熟悉互聯(lián)網(wǎng)的人都知道,從1998年到2000年,全世界有一個“科網(wǎng)泡沫”,也是一個投機大泡沫。華爾街流傳一個段子,說一個要飯的,只要立一個牌子,寫上“要飯.com”,就是要辦一個網(wǎng)站要飯,馬上就有投資經理給他投資??梢娡顿Y的瘋狂程度。
結果,納斯達克指數(shù)在1年半的時間內漲了4倍。但到后來,股價“嘩啦嘩啦”垮掉,很多資本家血本無歸。利用這一次泡沫,美國人修了世界上40%的光纜。就是說,美國人修了1億多公里的光纜。
隨著泡沫破滅,這筆資產變得不值錢。那些投機者該回家的回家,該跳樓的跳樓,但這些基礎設施卻沉淀了下來?;ヂ?lián)網(wǎng)往前發(fā)展,新的公司出現(xiàn)以后,發(fā)現(xiàn)基礎設施居然如此便宜。后來崛起的著名公司,比如說谷歌,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他們發(fā)現(xiàn)硅谷的房價便宜,基礎設施便宜,員工的工資也低。這些員工都是在上一輪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中培訓出來的熟練工人,所以,他們發(fā)展得特別順利。你能覺得這一輪瘋狂的發(fā)展,跟上一輪的泡沫之間沒有關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