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峰
不少人在商場“血拼”回到家后,看著大大小小的“戰(zhàn)利品”,卻怎么也開心不起來。購物時的體驗明明是愉悅的,怎么不一會兒就后悔甚至失落了呢?
花錢購物不能換來開心的原因通常有三。第一,買了的東西用處不大。比如買了好多件衣服,但發(fā)現(xiàn)穿上以后并不好看;或者買了很多零食,回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吃不完。這通常是沖動消費的結果。第二,買東西花的錢超過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不少人在自己余額不多的情況下一咬牙、一跺腳買下“心頭好”,給自己的理由是“若現(xiàn)在不買會后悔的”。但到手之后,對物品的熱情退卻,而日子又因缺錢變得拮據(jù),不禁懊悔萬分。第三,只求個人快樂,買的東西對人際關系、歸屬感和愛沒有關系。孟子有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比粲肋h只把錢花在自己身上,不懂分享、投資,那么花錢換來的快樂就只有一瞬間。
想要在花錢的同時增加幸福感,可以試試以下這些方式。首先,要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不要盲目跟風??纯茨阗I回來的東西,有多少是在沖動、從眾的情況下買的?你認為買得值得嗎?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就該想想自己是否太沒有主見了。其實,每一樣東西都有它的用處,但并不是有用、好看,就要買回家。多考慮自己的日常需要、風格、品味,這樣花錢買回來的東西才不會浪費。其次,若真的對某些物品、某次旅行心儀已久,但目前還無法承受花銷,要學會“延遲滿足”,為實現(xiàn)目標制定省錢計劃。盡量不要為了一時之快而提前消費,使用信用卡或用借來的錢時人總有心理壓力,這會讓換來的“享受”大打折扣,另外,相比買物品,買體驗人更愉悅。美國一項研究顯示,買衣服、電子產(chǎn)品等物質性購買可以在一段時間內(nèi)給人帶來頻繁的快樂。但體驗性購買如聽音樂會或短途旅行則可以給人帶來更持久的幸福感。還有,對買回來的物件持正面的態(tài)度,多想它的好處,而不是一味嫌棄甚至還一直惦記著“早知買那個了”。多數(shù)不滿意、不開心緣起于對比。若有能力,就購買更想要的;若財力有限,作出最佳選擇后,就忠于選擇,不要左顧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