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澄潔
我與《北京琴書》的作者崔維克先生是在2010年“關學曾北京琴書文化藝術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經(jīng)王海元先生介紹相識的。幾年間見過幾面,記憶中沒談過別的,只有北京琴書,我們成了朋友。維克是軍人出身、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當過多年的電視臺記者,后成為關學曾先生的關門弟子。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北京琴書的認識和看問題的視野頗有些與眾不同。他不是以能寫、能唱北京琴書就滿足的,他在不停地問為什么。北京琴書為什么好,好在哪里?關老師唱得為什么好,好在哪里?吳長寶先生揚琴伴奏好,為什么?說北京琴書是京味兒的代表,京味兒是什么,又是怎樣來的?等等,對北京琴書的癡迷中帶著更多的理性。書稿編寫籌備了幾年,他對所有問題都已有了一個基本的答案,并把這所有的思考都融入了這本書——《北京琴書》。
他為什么要寫這本書?是因為當他狂熱地愛上了這門藝術之后,學藝則盡顯艱難。為此他立志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他把書定位為北京琴書知識讀本和入門參考書,我以為是貼切的。
這本《北京琴書》很吸引我,我喜歡作者研究問題的方法。先以史為序從五音大鼓到單琴大鼓、從琴書到北京琴書,直到該書的主人關學曾先生亮相,娓娓道來。而后由伴奏樂器揚琴到伴奏技法,從唱詞的格律到演唱的規(guī)范,從唱腔板眼到吐字歸韻,從人物、場景描繪到演員表演神態(tài),從京味兒的構成到北京琴書的文化藝術價值、創(chuàng)新、傳承。他把構成北京琴書的每個元素分別加以描述,并對其特色進行分析。文章好在哪里呢?好在他所述的一切都是言必有物,均以關學曾、吳長寶先生60余年創(chuàng)作演出的作品為基礎,是認真做了功課和考察,形成了自己的獨立思考。我說他的視野不同,是指他以電視人的視野詮釋北京琴書,文中一些想法、思路頗顯新意。如他談到是外國人把民歌《茉莉花》當成是中國的聲音符號之后,才引起了我們國內(nèi)對《茉莉花》這首民歌的重視。引申過來他提出:“只有當我們自己以世界的眼光看待這些寶貴的傳統(tǒng)藝術的時候,挖掘和恢復、保護和傳承才可能站在更高的起點之上?!蔽彝膺@個觀點。除此之外,他這種扎扎實實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做實事的態(tài)度,是值得提倡和鼓勵的。
閱讀此書,常常令我回憶起與吳長寶先生共同為關學曾先生伴奏的經(jīng)歷。第一次為關先生伴奏是20世紀60年代初,他為日本民族藝能家代表團演唱《楊八姐游春》,我和吳先生同在劇隊,吳先生要我加一把二胡,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參加了這場演出,這也可能是北京琴書加二胡伴奏之始?!拔母铩逼陂g,我與吳長寶先生一起從劇隊調(diào)到曲藝隊參加“文藝革命”,我不懂曲藝,就當伴奏員,拿一把二胡為北京琴書、河南墜子等曲種伴奏,在實踐中學。在臺上伴奏時,自我感覺漸漸地才比較能投入了。
為北京琴書伴奏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關先生待人的和藹可親,對藝術的專注,永不停歇的追求。記得《傳家寶》裝腔排練是在沙土山關先生家中,同樣是吳先生要我同往。過程中,關、吳二位先生邊說邊排,不停地打斷,反復地切磋。休息時關先生說:“小包,你不能白來,有什么想法?我聽聽。”我說:“《傳家寶》現(xiàn)在的音樂已經(jīng)很好了,尤其是上板的處理,是真正的創(chuàng)新,只是激情有余,抒情不足,唱段少了一些起伏?!钡诙爝€是在沙土山家中,關老師說:“你們聽聽這兩句是不是有點兒意思了?”他唱的是“小包他在一旁暗暗地思考,李師傅思想境界就是比自己高”這兩句,原來他做了一晚上的功課,想了兩句對他來說已經(jīng)很抒情的腔兒,吳先生非常滿意,我則非常感動。關先生如此虛心聽取晚輩意見,顯現(xiàn)的是真正的大家風范。在舞臺上我特別注意過唱到此處觀眾的反應,非常旳靜,安靜得有點像《鞭打蘆花》唱到閔子騫對父親說“母親在是孩兒我一個人冷,母親不在是孩兒我們?nèi)齻€人寒”時的安靜程度。
在北京曲藝團與吳長寶先生一起工作我得益最多,其中有一件事讓我不能忘懷。1978年,《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編撰開始,曲藝編寫組副主編王素稔先生要我撰寫北京琴書條,要求是:字數(shù)要嚴格控制,內(nèi)容要特別精煉,并囑我一定要訪問吳先生?!吨袊蟀倏迫珪蚯?、曲藝》卷于1983年成書,書中的北京琴書條的內(nèi)容,就是我到吳先生菜市口家中的訪談整理而成,文字不多,但源流清楚,歷經(jīng)《中國曲藝志·北京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北京卷》的編撰,以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調(diào)查的檢驗,整整30年過去了,尚未發(fā)現(xiàn)有要修改的地方,這是吳先生的貢獻。
曲藝的創(chuàng)作是由演員與琴師共同完成的,關學曾與吳長寶先生的合作堪稱典范?!稓v史旮記》有一段他們二人之間關系的記錄。第一次赴朝,夜場演出過后回駐地,所乘卡車黑暗中趕路翻車。關先生在證明自己還活著之后,從翻倒的車廂里爬出來聽見的第一個聲音,就是吳先生呼叫“學曾!學曾”的聲音,那記錄的是他們的生死之交。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二人的莫逆,更是讓人稱羨。北京琴書大多數(shù)作品是在二位排練過程中完成的,關先生想著腔兒,吳先生想著點兒,二人你來我往,合到一起了,作品就基本成功了,有時關先生還要改句詞兒,吳先生馬上就又添幾個“點兒”?!侗本┣贂窌刑岬降母鞣N唱腔板式變化,就是在這過程中創(chuàng)造定型的。他們斷斷續(xù)續(xù)合作幾十年,相互尊重,默契合作,把北京琴書從地攤唱到了人民大會堂。把當初結構非常簡單的北京琴書音樂,發(fā)展為多種板式的板腔體音樂結構。他們在戰(zhàn)火紛飛的朝鮮前線,在農(nóng)村、工廠、學校,在一切人們需要的地方,獻上了自己的藝術,也為我們留下了今天的,北京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京味兒文化符號的北京琴書。
最后我想談一談關學曾先生的精神。2009年12月以關少曾先生任會長的西城區(qū)“關學曾北京琴書文化藝術研究會”,經(jīng)北京市西城區(qū)文委及西城區(qū)民政局批準注冊成立,它秉承“繼承創(chuàng)新、服務社會”的宗旨,正是關學曾先生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體現(xiàn)的是他的藝術品格和進取精神。檢視他的所有作品,都堪稱服務社會之作,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是把主要的心力傾注于學習生活、研究生活,從生活中吸取新鮮生動的素材,提煉到作品中去。同時也包括研究他的觀眾,他的作品都是與他的觀眾同呼吸共命運的,他的心是永遠和他的觀眾連在一起的。他真誠地愛著他的觀眾,他也同樣地受到觀眾的愛戴。他對北京琴書的創(chuàng)造,始于求生存,而后一變而服務于社會,正是在這過程中,關先生完成了他從舊藝人向人民藝術家的轉(zhuǎn)變,這是他人生質(zhì)的飛躍。北京市文聯(lián)授予他“北京市文聯(lián)德藝雙馨楷?!狈Q號、中國文聯(lián)、中國曲協(xié)授予他“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可謂實至名歸。
《北京琴書》這本書立意是為了更好的傳承。談到傳承,我以為唱得像關先生固然很重要,而真正能得其神韻者則并不簡單,那是要真正把關學曾先生的藝術品格和進取精神學到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