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
摘 要: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m,是我國東部公認發(fā)育過第四紀冰川的山地,在海拔3 000m以上育有大量山地冰川地貌,是我國東部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冰川地貌景觀,而且冰川地貌類型多樣,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冰川地貌群落。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第四紀冰川地貌破壞嚴重,合理利用遺跡資源,加緊制定保護措施迫在眉睫。結合實地考察成果,對太白山第四紀冰川遺跡資源概況進行闡述,并對其資源開發(fā)利用提出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議。
關鍵詞:太白山;第四紀冰川;景觀資源;開發(fā);保護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054-02 太白山地處陜西省西安市西150km的眉縣、周至縣和太白縣交界,南接漢中盆地,北鄰渭河盆地。地理坐標為107°19′~107°58′E,33°40′~34°10′N,山體北高南低,東西長約61km,南北寬約39km,總體呈東西延展。主峰最高海撥3 767 m,考察區(qū)巖性主要為花崗巖和花崗片麻巖為主,是前奧陶紀、古生代變質巖組成的斷塊山地[1]。太白山北麓西端的太白縣,年平均氣溫7.5°C,降水量年平均752.6 mm。眉縣年平均溫度12.9°C,降水量606mm。降水集中在7—9月份[2]。植物垂直地帶性分布明顯,在考察區(qū)的南坡,780~2 300m為落葉闊葉林帶,2 300~2 730m針闊混交林,2 730~3 400 m為寒溫針葉林帶,包括冷杉和太白紅杉,3 400~3 767m亞高山草甸和苔蘚帶[3~4]。樹線在北坡為3 350m左右,南坡為3 400m左右。復雜多樣的地理環(huán)境,奠定了太白山獨特的資源寶庫基礎。
一、太白山冰川資源類型與分布
(一)地貌景觀資源
1.冰蝕地貌:主要分布在太白山主峰3 000米以上高山區(qū)。主峰八仙臺為中心3 500米以上分布有明顯的角峰和刃脊,刃脊角峰下分布有大小各異,且不同階段的古冰斗和巖坎地貌;冰川槽谷以八仙臺角峰為中心,在其周圍放射出五條,即:大爺海、三宮殿、二爺海—三清池、佛爺池、紅水河冰川槽谷;在五條冰川槽谷中,偶可見羊背石等大小礫石冰磧物[5]。
2.冰緣地貌:受冰川降溫作用的影響,太白山發(fā)育大面積冰緣地貌。從拔仙臺頂面,東至文公廟山脊,西至跑馬梁到鰲山,分部有大小不等棱角分明的冰緣巖塊,類型有:大型石河、石海、石流坡、石冰川、地下暗河及冰緣黃土、石環(huán)、巖柱等地貌。通過外觀和分布高度可明顯分辨出現(xiàn)代和古冰緣地貌,反映出氣候環(huán)境演化對地貌的控制作用,依據(jù)學者劃分的末次冰期兩次冰川作用和全新世降溫事件及冰緣與冰川關系諸多特性[6~8],推測太白山至少經歷三次顯著的冰緣作用期。
(二)淡水資源
冰川湖泊:在末次冰盛期(LGM)時,山頂冰川作用達到最大,冰川不斷向后和向下侵蝕,形成巨大的冰斗洼地。大約在0.73~1.3 ka左右冰川脫離山頂[6],永久積雪從此消失融化,融水蓄積在古冰斗湖內,形成今日太白山的高山冰川湖泊,即: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玉皇池、佛爺池(時令湖)5個古川湖泊,湖泊形似鵝蛋,外口有巖坎相阻,下接地下暗河。這些高山冰川湖泊面積不大,只有10~30m左右,但深度可達30m以上,水質清澈,蓄水量巨大,是難得的淡水資源,具有很高的開發(fā)潛質。
(三)生態(tài)資源
太白山地處南北方地理分界地帶,氣候具有明顯過渡性,是我國亞熱帶季風過渡為暖溫帶季風的界限,且山體落差高度大,氣候與植被垂直地帶性明顯。歷史期間,太白山隨冰期與間冰期氣溫波動,特別是冰期降溫時,太白山山地成為生物避難的重要場所。時至今日,太白山動植物生態(tài)資源仍然十分多樣,研究表明在太白山保護區(qū)500Km2 范圍內,共發(fā)現(xiàn)記錄有植物121科628屬1 550種[9],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充足食物,是我國雉類之血雉、紅腹角雉及獸類之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有動物的棲息地。
二、太白山冰川遺跡的資源特性
第一,完整性:太白山的冰川地貌保存完整,大型的角峰、刃脊、地下暗河、石海、石流坡及冰川湖泊及冰川槽谷十分壯觀,是難能可見的地貌景觀資源,價值潛力巨大。
第二,科學性:太白山是我國東部為數(shù)不多的公認有古冰川發(fā)育的山地,晚更新世期間冰川規(guī)??焖贁U張,形成眾多后期遺跡資源,通過這些遺跡,尤其是冰川地貌遺跡,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為解決近年來我國東部低海拔型山地冰川爭議提供有利的發(fā)育參照證據(jù)。
第三,過渡性:太白山地處我國重要的南北方分界區(qū),各類資源具有明顯過渡性,通過冰蝕地貌景觀發(fā)現(xiàn),一方面受古冰川影響,殘留的大型冰斗湖及冰川槽谷說明該地冰川發(fā)育具有顯著的海洋特性;另一方面,現(xiàn)代冰緣地貌類型中的石海、石流坡、石河的廣泛發(fā)育,說明氣候明顯變干,凍融風化作用加強,表現(xiàn)出由海洋性向亞大陸性過渡的特性。
第四,觀賞性:研究區(qū)內冰川地貌的自然形態(tài)十分多樣,自然塑造的石體形態(tài)眾多,石海、石環(huán)、石流坡等資源,猶如大自然的地貌博物館,清澈的冰川湖和冰川槽谷巨大壯觀,具有極大的旅游觀賞價值。
第五,稀缺性與不可再生性:太白山是我國東部為數(shù)不多的古冰川發(fā)育山體,冰川地貌資源在我國東部地區(qū)可謂稀缺;另外,冰川遺跡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壞不可挽回。
三、保護與利用現(xiàn)狀
經多年的開發(fā),太白山環(huán)境的資源的珍貴性逐漸被公眾所認知,當?shù)卣陙韺μ咨降谒募o冰川資源也加大了保護力度,相繼建立了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紅河谷森林公園和湯峪溫泉度假區(qū)等,這些保護景區(qū)的建立,為太白山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為區(qū)域經濟增長的拉動點。目前太白山景區(qū)冰川景點已經多達65個,大部分原始地區(qū)都已被旅游開發(fā)。但目前也存在一些嚴重問題,比如開發(fā)不合理,高山區(qū)開發(fā)力度欠缺,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海拔3 000米以上區(qū)域的第四紀冰川遺跡缺乏管護措施,游客不合理的旅游行為會人為干擾原有穩(wěn)定性,這不僅會促使“山嘯”災害的發(fā)生,破壞山體原有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也對山頂旅游設施和人身安全構成危害;其次,景區(qū)環(huán)境污染較難治理,游客旅行垃圾對冰川資源的影響也十分嚴重。這些問題都有待盡早解決。
四、冰川遺跡開發(fā)保護建議
(一)全面開發(fā),完善基礎設施
目前,太白山的冰川遺跡資源開發(fā)已經初具規(guī)模,但尚存在一些未發(fā)開之地,比如太白山3 000米以上高山區(qū)的扒仙臺南坡、東跑馬梁和西太白峰等地,還處于原始狀態(tài),由于開發(fā)尚不成熟,每年紛紛踏來的大批游客和探險愛好者對遺跡的破壞十分嚴重。此外,自然因素也使得古冰川遺跡遭受破壞,比如太白山古冰川湖佛爺池外圍基巖巖坎因冰緣凍脹作用不斷風化,致使完全崩塌滑落,湖水大量溢出,佛爺池也變?yōu)榱藭r令湖,蓄水量銳減。對于以上的諸多問題,建議應全面開發(fā),完善山頂基礎設施同時,對一些自然景點可采取人工加固等方式進行保護[10]。
(二)深度挖掘科學價值,吸引更多游客
太白山的古冰川遺跡保存十分完整,具有諸多典型和壯觀的冰川地貌類型,現(xiàn)在冰緣氣候下冰緣地貌也廣泛發(fā)育,這在我國東部高山區(qū)是少見的。太白山的的冰川問題不僅涉及太白山第四紀的氣候、植被、土壤和古地理的問題,也關系到我國東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冰期和間冰期的劃分問題。這對解決我國東部低海拔型山地冰川之爭議和第四紀以來南北方地區(qū)氣候變化都有很大幫助,建議可與國內眾多高校聯(lián)合,系統(tǒng)地挖掘其科學價值。此外,太白山自古以來也是道教和中華文化的圣地。自唐、宋以來,許多文人墨客登臨揮毫,留下李白題刻及三國古棧道等歷史景觀,這些重要的文化資源都可以與古冰川景觀相結合開發(fā),從而更好地吸引游客前往。
(三)大力宣傳保護
太白山古冰川遺跡保存完整,不僅是一個具有很高科學價值的第四紀地貌博物館,也是難得一見的世間美景展覽館。為更好地保護這些冰川遺跡資源,建議可在群眾中大力宣傳,條件允許也可編寫進中小學教科書,拍攝太白山紀錄片,出版太白山冰川地貌畫冊等資料,對游客和群眾進行科學知識普及,這對提高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滿足廣大旅游者和讀者需求的同時,也為開展學術交流和資料情報交流提供方便。
五、結語
太白山是我國東部公認發(fā)育過第四紀冰川的山地,第四紀期間曾發(fā)育有大量山地冰川地貌,是我國東部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冰川地貌景觀,復雜多樣的地貌類型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冰川生態(tài)群落。太白山古冰川遺跡保存完整,不僅具有地貌景觀的奇寶,同時也是具有很高科學價值的博物館,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和自然寒凍風化等原因,遺跡總體破壞嚴重,保護我們奇缺的地貌資源,合理利用遺跡資源,加緊制定保護措施正迫在眉睫。此外,通過對秦嶺太白山古冰川地貌景觀資源基本情況的分析與開發(fā)探討,也有助于我們在古遺跡景區(qū)開發(fā)狂潮中借鑒經驗,少走彎路,更切實地把景觀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夏正楷.太白山古冰川地貌與地質構造[J].冰川凍土,1990,(2):155-160.
[2] 田澤生.太白山第四紀冰川遺跡的探討[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3):59-69.
[3] 童國榜,張俊牌,范淑賢,等.秦嶺太白山頂近千年來的環(huán)境變化[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6,(4):95-104.
[4] 劉鴻雁,王紅亞,崔海亭.太白山高山帶兩千多年以來氣候變化與林線的響應[J].第四紀研究,2003,(3):299-308.
[5] 齊矗華.太白山及其鄰近地區(qū)冰川地貌的基本特征[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85,(4):3-70.
[6] 張威,劉亮,劉嘯,等.秦嶺“太白冰期”冰坎宇宙成因核10Be定年[J].科學通報,2014,(31):3086-3094.
[7] 崔之久.試論多年凍土的冰緣標志及冰川與冰緣作用的關系問題[J].冰川凍土,1982,(2):1-6.
[8] 崔之久,唐元新,李建江,等.太白山佛爺池剖面的全新世環(huán)境變化信息[J].地質力學學報,2003,(4):330-336.
[9] 唐志堯,方精云,張玲.秦嶺太白山木本植物物種多樣性的梯度格局及環(huán)境解釋[J].生物多樣性,2004,(1):115-122.
[10] 傅志軍.太白山冰川湖泊資源的特征及其保護[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2):102-104.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