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成
新一輪課程改革把學生的課外閱讀擺到了重要的位置,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量更是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闭^“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那么,如何營造人人熱愛讀書,善于讀書的“悅讀”氛圍?怎樣使學生在閱讀中點燃智慧、潤澤生命呢?
一、優(yōu)化環(huán)境,廣開書源,暢游知識海洋
1. 優(yōu)化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氛圍。教室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它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文明的家園。因此,要讓學生愛上閱讀,就應著力于把教室創(chuàng)辦成一個“文化磁場”,一個生產(chǎn)、傳承、弘揚優(yōu)秀文化的場所,讓它彌漫優(yōu)秀文化的氣息,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和心靈的棲息地。為此,筆者“扮靚”了班級的每個角落:有為學生的知識、理想打開一扇窗的“拾階而上”樓梯文化;有學生習作、名言警句相伴的樓道文化;有展示集體個性風貌的班級文化;有在窗臺下展現(xiàn)社團活動風采的長廊文化……這些相得益彰、錯落有致的文化格局讓每一面墻壁會說話,讓每一棵花草能傳情。它散發(fā)著濃郁的文化氣息,默默地告訴學生:讀書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追求。它讓課間的學生多了一分閱讀,少了一絲喧鬧。學生在課間、放學后盡情享受著方便快捷的精神食糧。
2. 精心設置,廣開書源。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圖書是文化的載體。要讓學生提高閱讀水平,首先必須為學生提供數(shù)量足夠、類型齊全的書籍,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狀態(tài),從而鮮活學生的閱讀生涯。為此,筆者在教室的前面創(chuàng)建了“班級圖書角”,制訂了詳細的借書制度、閱覽制度、圖書輪換制度,按照“借一些,訂一些,捐一些”的方式,不斷充實、更新班級圖書角的圖書,確保了學生讀書的量。樓梯轉(zhuǎn)角是班級學生必經(jīng)之路,為了讓學生感受處處有書香,做到時時能閱讀,根據(jù)學校安排,精心布置“七彩書吧”,由全體學生獻愛心,捐圖書,推行周一到周五全方位開放制度,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同時,倡議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到新華書店讀書。書香滋潤著學生的心靈,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于知識的海洋。
二、親近經(jīng)典,推薦內(nèi)容,塑造美好心靈
1. 推薦經(jīng)典詩詞。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孕育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詩詞古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應致力于傳承傳統(tǒng)美德與優(yōu)秀文化,讓學生浸潤在千古美文之中。筆者所在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求學生人手備有一本《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把每節(jié)課的課前三分鐘作為經(jīng)典詩詞的誦讀時間,上課鈴聲一響,班級里首先傳來的是瑯瑯的誦讀聲。濃濃的書香流淌在班級之中,飄蕩在校園的每個角落。
2. 推薦經(jīng)典文學類作品。人教版的課文,篇篇都是美文,很多是名家的作品。筆者根據(jù)不同課文的特點,有所側(cè)重地進行閱讀指導,讓學生掌握相關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此基礎上,及時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一是一篇帶讀一本,比如,教學季羨林的《懷念母親》,筆者會帶讀《賦得永久的悔》;學習林海音的《冬陽?搖?搖?搖童年?搖?搖?搖駱駝隊》,帶讀《城南舊事》……二是及時推薦經(jīng)典文學類作品,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使課內(nèi)閱讀得到有效補充,促進知識的拓展,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比如,教學《最后一頭戰(zhàn)象》后,向?qū)W生推薦加拿大作家西頓的《小戰(zhàn)馬》、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的《荒野的呼喚》等系列叢書。
三、內(nèi)引外促,活動引領,展示閱讀精彩
1. 課堂起步,家長配合。為把讀書活動落到實處,把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引向深入,筆者在班里建立了閱讀制度,規(guī)定了課外閱讀時間,積極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探索一條閱讀與習作、課內(nèi)引導與課外閱讀互動的新路子,讓課外閱讀保質(zhì)又保量。比如利用晨讀、課間讀、午間讀,這些時間雖短暫,但如果能充分利用,也能看不少的書。同時,開設了課外閱讀課——快樂閱讀,利用每周一節(jié)課外閱讀課,由教師組織并進行精讀博覽的導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及收集信息等能力,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效率。為了取得家長的配合,筆者利用“校訊通”、《告家長一封信》等方式,讓家長明白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并要求家長做好指導閱讀工作:第一,家長應為孩子提供合適的課外讀物;第二,在家應給孩子安排一定的課外閱讀時間;第三,及時向教師反饋學生讀書的情況,家校聯(lián)動,促進課外閱讀。通過家長會為家長專題講授有關學生課外閱讀的意義、重要性,使家長明確,課外閱讀是學生求知、啟智、奠定良好素質(zhì)的重要平臺,并要求家長買一些適合小學生看的書籍,督促學生每天看書20~30分鐘,把看課外書作為每一天的必修課,使家庭課外閱讀得到了拓展。
2. 開展活動,促進讀書。各項活動的開展,最能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因為學生通過閱讀,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就會想通過一定形式來表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造意識。每學年,我們都根據(jù)學生年齡和身心特點,組織開展相應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享受收獲閱讀知識的樂趣。①根據(jù)月份特點開展“七彩書吧”月主題征文活動。二月份:“保水土,美生態(tài)”;三月份:“美麗福建我的夢”;四月份:“走復興路,圓中國夢”;五月份:“我的夢,中國夢”;六月份:“放飛夢想,快樂童年”;九月份:“難忘師恩”;十月份:“愛我中華”;十一月份:“遨游書?!保皇路荩骸拔议喿x,我快樂”。通過征文,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②開展“書香少年”評選。根據(jù)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深厚的閱讀興趣,是否能在小組或班級課外閱讀中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并積極參加班級、學校開展的讀書活動等情況,開展“書香少年”評選,每學期一次頒發(fā)一次“書香少年獎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3. 主題檢閱,展示成果。配合各種節(jié)假日和教育重點,開展豐富多彩的以讀書為主題的活動,把讀書和活動緊密結(jié)合起來,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學到知識,閱讀的興趣和閱讀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例如,開展“慶元旦經(jīng)典誦讀”比賽、“慶六一”文藝匯演、“唱響經(jīng)典喜迎元旦”“迎國慶頌中華”演講比賽等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班級文化活動,既為學生創(chuàng)設展示自我、施展才華的舞臺;也激發(fā)同學們多讀書、讀好書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熱情。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為學生拓寬閱讀渠道,引領學生在“悅讀”中開啟人生之旅,在“悅讀”中刷亮生命的底色。同時,要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讓學生在親近經(jīng)典中陶冶情操,在快樂閱讀中潤澤生命。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