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愛
山寨里的閱讀時代
◆ 王 愛
一
關(guān)于閱讀,梅特林克的童話劇《青鳥》里有一句話為我所喜愛:死去的人活在人的記憶里,只要有人記得他們,他們就永遠活著。我認為它印證了所有存在和消失事物之間一種永恒的關(guān)聯(lián)。人如是,物皆如是。我一直相信,一只看不見的青鳥給山寨銜來了一顆種子。晶瑩剔透,像一個飽滿的夢一般,在山野里破土發(fā)芽,悄然成長。這就是我們的閱讀時代。對書籍的迷戀已經(jīng)記不起具體是從哪一天開始的,或許這片土地本身就充盈鼓蕩著書籍的氣味,青鳥的種子已深深埋下,古老的土地再一次預(yù)言神靈賜予的福澤。
在人的孩童時期,是不是都玩過這樣一個游戲: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埋進土地里,模仿農(nóng)人種植糧食的行為,給它施肥松土澆水,然后殷勤守護,等待它復(fù)制成功,結(jié)出累累果實。種書是因為我丟失了一本書,還書期限到了,我還沒想出辦法來。無計可施,百般惆悵。鬼使神差之下,我在屋后面的楠竹坪里挖了一個坑,埋了一本《小溪流》。指望它能像那些肥胖的小竹筍一樣,循著人間的氣息,長出更多的書來。我當然知道這個類似賭氣的行為是極其可笑的,就像小貓種魚。
我把所有親戚家的藏書都一知半解地看完后,不得不把觸角伸到其他有書的人家。利誘威逼之下,我的小伙伴菊伢終于把她父親的一本小說偷出來借給我看。因為借書途徑不那么理直氣壯,我看書的過程也變得偷偷摸摸。
那個早上,母親摘了一背簍新鮮的辣椒,安排我去曬。曬谷坪在百米遠的一個小坡頂上。完成曬辣椒的過程,我至少得花二十幾分鐘。這個時間變得十分漫長和難以忍受,意味著跟我費盡心思得到的小說分開的時間。我把書藏進紅辣椒里,懷著一種跟書親密相依但卻不為外人所知的良好愿望,去了曬谷坪。那里人多,大家來來往往忙碌不停。當我沿著那條沙子覆蓋的小路快要到達地方時,看見了菊伢的父親,他正在曬谷坪里攤曬苞谷。因其沉默黝黑,素來為我們小孩子所忌怕,如果我現(xiàn)在上去,那本書很可能會暴露無遺。想起菊伢的反復(fù)囑咐,我特別心虛。那本書像我的心臟一樣,在背上狂跳起來。我進退兩難,再三躊躇,最后急中生智,把書埋進了路邊的沙子里。我剛埋好書站起來,就看見菊伢父親朝我走過來。
接下來的事情開始朝虛構(gòu)發(fā)展。我說不準它究竟有沒有真實發(fā)生過。以我現(xiàn)在成人的眼光探究起來,它實在太荒謬了。我的回憶也許并不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但誰知道呢,它確實作為一個明證長久保存在我的精神版圖里。
等我曬好辣椒懷著得意暗喜的心情來取我的書時,它不翼而飛了。沙子很平整,以我那時的觀察力,我不知道它是否被人動過。那一刻我茫然、驚慌,甚至有一種大禍臨頭的感覺。我默默流淚,順著那條不長的路,在沙子里仔細翻檢。沒有書的任何蹤跡。我問過很多路過的人。盡管他們的笑容在我看來神秘而不懷好意,但我一無所獲。
我跟菊伢反目成仇,她天天逼迫著我還她的書。她威脅我要告訴她的父親,告訴我的父親,甚至還要告訴我的班主任,讓他在班上宣布我借書不還的惡劣品性。在她的追討下,我的心里夾雜著恐懼、憂傷和一種莫名其妙的孤獨感、無助感,委實疲累不堪。這是一個方面,另外是我常常想那本書后面的情節(jié)。這種感覺抓心撓肺,讓人茶飯不香,像得了最嚴重的相思病。那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我記得很清楚,我正看到張無忌從山洞里摔下去,結(jié)識朱九珍一家。朱在父親的授意下進屋去查看張無忌睡熟了沒有。張無忌裝睡,隨后跟蹤她,打算“扮鬼嚇她”。那時,我覺得張無忌傻得可笑,心想我都能看出來那一家人的陰謀,為什么他自己不知道呢?這個情節(jié)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里。我反復(fù)憂慮著張無忌后來的身世命運,感覺書丟了,我的魂也丟了。我那顆懸乎著的心就永遠沒有著落。后面的情節(jié)我沒法在場,也就不能對他的命運進行窺測了。我當時并沒意識到這是一本小說,不管我讀沒讀完,人物的命運早已設(shè)定。
多年以后,一次無意中的機會,我看到那本被我弄丟的書正好好地放在菊伢父親那口裝書的大箱子里。我無法再去追究什么,只是為我年少時的情懷深深地可惜和遺憾。當然,我也曾多次補看過《倚天屠龍記》,故事人物所有發(fā)展脈絡(luò)都在我眼前清清楚楚展開著,但我此時看書的心,卻永遠停留在丟失的那一次暫停的情節(jié)上。
我堅信那本書是從地下消失的,或許地下的世界太過豐富迷人,它一時貪圖新鮮四處游走,從而迷路。嗯,書一定是被風(fēng)不小心吹到地底下去了。最開始,它乖乖呆在我埋它的地方。但書是有呼吸的,自然也是有腳的。它也許感到寂寞,便主動跟地下的眠蟲一起游玩。也許受了蚯蚓的引誘,它開始四處游走,最后越走越遠,致使我一次次扒開土地,但怎么也找不到它。地下的道路四通八達,土層里無數(shù)纖細的紋路脈絡(luò)條條暢通。它是不是已經(jīng)乘著輕盈的翅膀飛去了遠方,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日子里,從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破土而出,轉(zhuǎn)而去迷惑另外一個跟我相同年齡的小孩。
二
我常常看見母親把一些種子扔進土地里,然后施肥、翻土、殺蟲,耐心等待著它們在陽光下慢慢抽枝拔節(jié),最后收獲更多種子。我突然異想天開,那本書是在地底下走失的,假如我種書下去,丟失的那本也許就會重新長出來。就算不重新長出來,也許會循著同類的氣味重新回到原位。我知道我抱了很大的僥幸心理,但那幾乎是我絕望中能想到的唯一辦法。
我是在一個太陽很亮很美的早晨把我的書種下去的。我花了幾個晚上選擇我種書的地方,最后決定把它種在我家旁邊的竹林子里。這個地方干凈漂亮,最重要的是距離近而且隱蔽,不會有人窺探到我的秘密,也方便我澆水施肥隨時查看。我選好地方,瞄準家里翻土的鋤頭,策劃好動手過程,就剩下最后一步選種子。二伯父喜歡給大家訂閱兒童刊物,家里就有他送給我們的幾十本《小溪流》。這種書大人不愛看,而我們小孩子早都看過了,數(shù)量也多,我偷偷拿走一本,一定沒有誰注意。就這樣,在一個所有人都不在的安全日子里,我懷著近乎悲壯的心情,按照母親播種的方式,把其中一本《小溪流》埋進了我家的竹林。
多年以來,雖然知道絕無可能,但我一直習(xí)慣扒開土地去看看那顆“種子”。除了封面爛掉,書頁從發(fā)黃到字跡濕潤模糊,它沒有讓人激動的變化。我不敢肯定說它沒有從內(nèi)部裂變膨脹過,也許它其實是發(fā)了芽的,以一種外人不知曉的方式在我心里偷偷發(fā)了芽。誰知道呢?我相信那本書的確從我的心里重新長了出來。我扒開土地看一次,心里就渴望一次。這種渴望促使我不停尋覓,每借到或買來一本書,我必定要一口氣把它看完才能罷休。再也不能把它弄丟,更重要的是再也不用受未知情節(jié)的折磨。
如今,我有機會多次路過種書的地方,也一次次蹲下身來,試圖用手去摳那塊土地,扒開那個埋書的小坑,看看那本書還在不在。但最后都忍了下來,書已經(jīng)在心里扎根,又何必解開謎底去探究早已陳腐的尸跡。
種書的經(jīng)歷讓我常常回味。我由此猜想,稻谷、雨水、草木、月光、音樂、舞蹈,繪畫藝術(shù),這些財富,最初的創(chuàng)造是不是人類在孩童時期所玩的一次種植游戲。他們把野生的谷物、蔬菜種植下去,然后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收獲。我相信他們還嘗試種過鮮美的肉食,那些動作矯健優(yōu)美的動物。種植過無數(shù)天籟和自然的杰出藝術(shù)。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除了植物外,其余的種植都是死亡,肉在土地里陳腐潰爛,音樂和繪畫等藝術(shù)散逸不見。于是聰明的人轉(zhuǎn)而為它們尋找適合的土地和空氣,最后找到的是人的心靈。用心血澆灌,用所有的信念去喂養(yǎng),心靈是最適合那些東西生存的高貴土壤。
偶爾的一次惡作劇般的舉動,自然和神靈卻賦予其生長的魔力。一次次臨摹、復(fù)制和粘貼,世界由此變得無比美好。關(guān)于信念、力量、善良和美,包括所有良好的品質(zhì)和純粹的藝術(shù),青鳥借此在人間復(fù)活重現(xiàn),并葳蕤生長。從而填充人這個干癟空蕩的軀體,有了獨立行走的可能和勇氣。而我的種植,一次無意識的舉動,是不是顯現(xiàn)了祖先流傳在我體內(nèi)的血脈基因?甚至我自己,也是祖先當初的一次無意識種植?
三
我出生的寨子,在我少年時代接觸到的人,幾乎都有閱讀習(xí)慣,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犁田耕地的人,守牛趕羊的人,養(yǎng)雞喂鴨的人。還有屋頂上的瓦匠,堂屋里的木匠,竹林旁的篾匠,棉花堆里的彈匠。山崖下挖草藥的赤腳醫(yī)生,深院里納棉鞋的閨閣女子。在他們閑暇時,最好的消遣方式就是看書。我的父親,會在停電的晚上,讓我高舉一盞煤油燈伴他閱讀。我的外祖母,一個略微識些字的普通農(nóng)村老太太,勞累一天后,會翻看幾頁書才歇息。她的枕頭下,常年壓著一兩本小說。有時候,一個農(nóng)人,早早出門,頂著大太陽翻爬幾座山去另一個寨子。蒼山云海之中,烈日枯焦之下,他也許不是去商量農(nóng)事,而是聽聞此間主人珍藏有一本好書。
逼仄的天空,困頓的環(huán)境,粗糲的生活,永遠纏綿不去的高山,青嶂之中一群目光饑餓的農(nóng)人?;钤谶@個小山寨里,人是沒法遠望的。無法望見自己的來處,也無法望見自己的去處。無論從哪個角度望出去,看見的只能是山。這種先天的,如命運般的梗阻,與生俱來,橫在農(nóng)人的平常日子里。身體被束縛,也就格外渴求心靈上的自由和出路。按照慣例,當命運在早已鋪設(shè)好的軌道上靜候多時,指引我們步步前驅(qū)時,我們偏偏生出逆反,擺脫控制,拐向另一條岔道。用書籍,來雕琢蠻荒的心靈。
不同的人,擁有各自的興趣,一些人愛上這種,一些人愛上那種,那個時候覺得理所當然,世界本應(yīng)如此。在貧窮落后的山寨里,人們沒有更多的娛樂,只好選擇閱讀。就像人生中無數(shù)個必然降臨的命運一樣,這也是我們的命運之一?;蛟S是書的光輝,我喜歡這種安靜而有尊嚴的生活方式。也習(xí)慣這種姿態(tài),安靜和僻靜。到現(xiàn)在,一種外來的被稱為“文明”的東西擠進了鄉(xiāng)村,打破了原有的秩序,一種貧窮在消失,另一種貧窮正在滋生。那個美好的閱讀時代已經(jīng)消失在時間的縫隙中去了,再無人看書,也無書可看。
我寫下這些,并非有意夸贊,只是覺得懷念。這個最美好的讀書時代放在今天幾乎不可思議,任何一個地方也不會出現(xiàn)這樣集體閱讀的盛況了。一個人不可避免會受到兒時記憶的影響,一個人也必然會受到一群人的影響,這種力量是不可逆轉(zhuǎn)的。生活在其中,你除了愛上閱讀沒有第二個選擇。關(guān)于閱讀,我總是想起那次種書事件。后來呢,如果有人問我,我就會回答說,那本書真的長出來了,不是從土地里,而是從我心里。
有回生病住院,父親丟下我,穿越大半個縣城,跑到新華書店里為我挑選了兩本書,一本《水滸傳》,一本神話故事集。我第一次接觸真正意義上的文學(xué)是以連環(huán)畫形式出現(xiàn)的《堂吉訶德》,看到那個把臉盆頂在頭上當頭盔的笨蛋,我跌在樓板上打著滾笑,我父親在旁跟著笑。等我真正愛上閱讀時,有一天我父親說,你那么愛看書,以后你也寫一本給老子看看。這句話簡直就是一粒種子,比埋在土里的那本《小溪流》有效多了,它長時間潛伏在心里,一直無意識地孕育著。
為什么會用寫的方式?從來沒有人這樣問過我,我也是第一次這般自問。一個人愛上閱讀,然后開始寫字,這難道不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只不過心里的種子剛好發(fā)芽而已。我每次回家,車子從大峽谷穿過,面向車窗外,心里總覺得焦灼。風(fēng)景美在斯地,實在委屈,我如何才能減輕它的疼痛感呢。比如說在時代碰撞中一些正在消失和正在產(chǎn)生的東西,它們沒有在任何時代消失和產(chǎn)生,它們恰好在我們這個時代消失和產(chǎn)生。這種消失或產(chǎn)生在每一個親臨其中的人心里,多少會起點漣漪,歡悅和痛苦也就無可回避了。書寫,意味著對身處此間的看法和必然會肩負的道義感,這理由當然太過堂皇。你要永遠相信,一顆水珠和一枚植物的幸福,只有自己成了水珠和植物才能完全感受,個體的經(jīng)驗永遠是獨特的,寫作會讓人獲得這等微妙的自由,因為在寫作中,你有可能會變成這顆水珠和這枚植物。對個體而言,我相信佩索阿所言:寫下即是永恒。你原本跟世界關(guān)聯(lián)甚少,一旦把個體經(jīng)驗復(fù)述下來,一些物體就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了,隨著書寫的進度,你對世界的看法在不斷修正,促使你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并呈現(xiàn)對話。寫作對他者產(chǎn)生不了任何意義,僅僅是恢復(fù)自我的一種姿態(tài),讓你回到童年時代,讓你回到少年時代,讓時光走得慢些。這就是永恒吧。
發(fā)稿編輯/姬鴻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