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適遠(yuǎn)
哈薩克族“熊舞”
動物模擬物,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活躍在新疆民間的多姿多彩的動物模擬舞,可謂是以龜茲樂舞、伊州樂舞為代表的西域樂舞生命的延續(xù)。
龜茲樂舞中的動物模擬舞有《猴舞》《馬舞》《鳥舞》《獅子舞》。伊州樂舞中動物模擬舞有《雞舞》《馬舞》《駱駝舞》,《駱駝舞》是30人之大型舞蹈,彎腰弓背,首尾相接,狀如行進的駝隊,其中與狼爭斗的情節(jié),妙趣橫生。《馬舞》,有單人舞和雙人舞。舞蹈時模擬馬的動作,據(jù)《唐音癸簽》載,唐代有《舞馬傾杯曲》,在古代的烏孫、黠戛斯和現(xiàn)在的哈薩克族中都曾普遍流行過馬舞?!缎绿茣镪┧埂份d:“戲有弄駝、獅子、馬伎、繩伎等”,由此可知馬舞是西域游牧民族普遍流行的舞蹈。今天,這些風(fēng)趣幽默的舞蹈依然在民間扎根開花結(jié)果,廣受歡迎。
新疆東部綠洲,在東天山的沐浴下,滋潤出哈密和吐魯番兩個著名的綠洲。生活在此的維吾爾族人創(chuàng)造了歌唱綠洲生活的東疆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這兩種木卡姆典雅、莊重、高貴、灑脫,在豐富多彩的舞蹈中還蘊藏著一種風(fēng)趣幽默的動物模擬舞,如模仿雞、鴨、馬、駱駝等的神態(tài)跳的舞蹈,極有趣味,滑稽可笑,令人捧腹,深受綠洲居民的歡迎。在東疆地區(qū),這種動物模擬舞穿插在“納孜庫姆”中表演。
納孜庫姆是在婚禮和喜慶節(jié)日中最精彩的表演,有固定的唱詞,曲調(diào)比較簡練自由,情緒歡快活潑,節(jié)奏性強。其中的舞蹈可以自由發(fā)揮,模仿生活中的各種動作或造型,表達(dá)人們熱愛生活的感情,被稱作維吾爾族“迪斯科”。關(guān)于納孜庫姆一詞的含義,目前在學(xué)術(shù)界還沒有統(tǒng)一的解釋,但是有幾個傳說很有趣味。傳說很久以前,納孜庫姆是人們在歡慶勝利時,用于表達(dá)情緒的舞蹈。在歡慶活動中,人們隨著鼓點和音樂節(jié)奏,做出各種古怪動作來丑化敵方的受傷士兵和愚蠢的將官。后來,逐漸演變?yōu)槊耖g表達(dá)喜慶的舞蹈。
此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吐魯番地區(qū)過去有一個王子有殘疾,不會走路。王宮里有一個神經(jīng)兮兮的仆人叫納孜,人稱“納孜庫姆”。納孜庫姆與殘疾王子關(guān)系密切,經(jīng)常模仿雞、鴨等動物手舞足蹈,以逗小王子開心。王子覺得有趣,也極力模仿。后來王子真的會走路了,國王舉行大型舞宴以示慶祝。宴會上,國王邀請納孜庫姆展示教小王子學(xué)會走路的經(jīng)過。納孜庫姆就隨著音樂鼓點模仿雞鴨等動物的動作。從那以后,這種舞蹈在吐魯番地區(qū)流行開來,納孜庫姆也就成為了這種舞蹈的名稱。人們在喜慶活動中,模仿納孜庫姆的動作,以示健康吉祥之意。也正因為這種舞蹈活潑有趣,才深受人們喜愛,風(fēng)靡至今。
另一個版本傳說在很久以前,從吐魯番到哈密,有一個名叫“納孜”的窮人,為人正直善良,樂于助人。他精通本民族的各種樂器和歌舞,尤其是手鼓敲的出神入化,他的鼓聲能讓人情不自禁聞鼓起舞。他還創(chuàng)造了模仿動物的舞,風(fēng)趣幽默。有時,在田間地頭;有時在熱鬧喧囂的巴扎(集市),只要納孜在哪里,哪里就會有舞蹈,就會有笑聲,“納孜的庫姆(擊鼓聲)”漸漸傳遍了吐魯番和哈密綠洲,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后來民間逐漸把它發(fā)展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fēng)格的民間舞蹈形式,并稱它為“納孜庫姆”。
納孜庫姆多由男性即興舞蹈,以兩人為一組進行,有時也有女性參與。舞者只跳不唱,由樂隊和伴唱者演唱。表演內(nèi)容一般和唱詞無關(guān),伴唱只是渲染氣氛。開始時合著音樂各自表演,隨著節(jié)奏轉(zhuǎn)快形成高潮后就進入競技性的表演,先是做常規(guī)的動作,你高我低,你左我右配合默契。忽而一人用新的動作難住對方,對方照樣模擬后又創(chuàng)作新的動作給以回敬。圍看的人合著有規(guī)律的鼓點,呼喊著:“加根兒窘根兒加!”“阿拉買斯嗨!”等鼓動性的語言給表演者加油助興。這時在地上常常放上絹花等物品讓他們?nèi)ト?,表演者則大顯身手,力圖用難度大的技巧動作難倒對方,如跪下腰反手取物,或俯地背手用嘴叼起等把表演的氣氛推到最高潮,在群眾的贊嘆聲中結(jié)束。納孜庫姆是在婚禮、喜慶節(jié)日和晚會中最精彩的表演節(jié)目之一。
和木卡姆的伴奏樂器一樣,納孜庫姆的伴奏樂器同樣是東疆哈密和吐魯番地區(qū)特有的艾捷克、熱瓦甫、彈撥爾、手鼓、嗩吶和鐵鼓等。偶而,只用嗩吶、鐵鼓伴奏。往往有經(jīng)驗的鼓手,可以調(diào)節(jié)場上舞蹈者的情緒,明察秋毫地根據(jù)表演者的情緒變化,打出暴風(fēng)驟雨般或抑揚頓挫的鼓點,令場上舞蹈者如癡如醉、情緒高昂。
據(jù)說,納孜庫姆跳得最好最熱鬧的地方有兩處:在哈密綠洲要屬哈密市五堡鄉(xiāng)四堡村,這里的人們跳起納孜庫姆十分忘情,可以大汗淋漓地跳上一天,直到筋疲力盡為止。在吐魯番,跳納孜庫姆最好的是在二堡,這一帶的納孜庫姆音樂節(jié)奏中吸收了漢族的鼓點,舞蹈中吸收了漢族的跨腿跳轉(zhuǎn)和蒙古族動肩等動作,看上去賞心悅目,回味無窮,堪稱是納孜庫姆的經(jīng)典。
伊州樂舞中流傳至今的《雞舞》過去為面具舞,但是到今天,表演時已經(jīng)不戴面具了。
《雞舞》在哈密木卡姆中,可以和木卡姆演出一起進行,也可以單獨表演。由一人扮演公雞,另一人扮演母雞,舞蹈開始后,公雞扇起翅膀,跑到母雞前,殷勤地?fù)u翅啼鳴,顯示自己的英俊霸氣,同時眉目傳情,挑逗母雞。母雞則似看非看或不屑一顧,只是做護住小雞狀,或是給小雞喂食狀。由于雞舞動作有趣,惟妙惟肖,詼諧灑脫,非常富有感染力。此時的歌舞節(jié)奏也是鏗鏘有力,鼓聲密集,使觀眾在大笑之余,享受到了一場歌舞大餐。《雞舞》的主要動作有:啼鳴展翅、單抖翅、雙抖翅、收翅、抖胸、刨食覓食、母雞喂小雞、公雞邀母雞喂食、啄土、擺冠等。該舞中還有老鷹和小雞等角色。老鷹的動作有:啼鳴展翅、翱翔、抓、叼、撲、掀、閃、窺視、同公雞斗爪斗翅、逃跑等。
哈密《雞舞》
在哈密民間,《雞舞》的故事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人們?yōu)榱思o(jì)念一對生死相依的情侶,把《雞舞》中的老鷹比擬成了回王和王公貴族。這個故事的名字叫《牡丹》。
哈密有一處風(fēng)景美麗的地方——八大石。夏季,這里果園飄香,綠樹成蔭。因而,哈密回王時期,把這里開發(fā)成避暑的行宮所在地。
在清朝乾隆年間,這里有一位美麗少女叫夏爾瓦奴,自幼能歌善舞并能騎馬射箭,16歲時出落成八大石一朵美麗的“雪蓮花”。有一天,天真美麗的夏姑娘在避暑行宮果園里蕩秋千,歡笑聲和美麗的身姿被一位收稅官看在眼里,回到王府向回王玉素甫獻媚說:“八大石有一個美麗的夏爾瓦奴,她的美麗讓月亮和星星都害羞,讓八大石的泉水都為她歌唱。”回王非常高興,便下令稅收官帶20多名官兵把夏姑娘帶到回王府,準(zhǔn)備收為妃子。這天,恰好回王請哈密辦事大臣進府飲酒,席間,辦事大臣提出:“聽說回王找到一絕世美女,喚出看看,讓我們開開眼界,可否?”回王大笑,揮手叫人喊出夏爾瓦奴。夏爾瓦奴的出現(xiàn)使?jié)M席的官員眼前都為之一亮,紛紛稱贊說真是大清國一朵美麗的牡丹,不愧是國色天香。從此,牡丹的綽號在府內(nèi)就傳開了。盡管身在王府,但夏姑娘卻很不開心,常常哭泣思念自己的心上人——英俊的小伙子麥爾丹。時間如梭,苦苦熬了半年之后,機會來到了。麥爾丹悄悄和王府中奶媽萊麗汗商量要救出夏姑娘,萊麗汗非常同情這對年青人。在一個深夜,她幫助夏爾瓦奴女扮男裝,從后門逃出了王府。這時麥爾丹也帶了十幾個朋友,在門外接應(yīng),將夏爾瓦奴帶到廟爾溝沙棗林中?;赝醢l(fā)現(xiàn)夏爾瓦奴逃跑后,立即派出30名親兵,追趕麥爾丹,追到廟爾溝沙棗林展開激烈的搏斗,終因寡不敵眾,麥爾丹的好友全部戰(zhàn)死。夏爾瓦奴和麥爾丹也都身負(fù)重傷,寧死不屈,為純真的愛情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百年來,牡丹夏爾瓦奴與麥爾丹的愛情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八大石的維吾爾族人為紀(jì)念他倆,將麻扎修建在八大石果園內(nèi),而且把他們的事跡編成歌,訴說著他們堅貞不屈的愛情,以后被收進了哈密木卡姆中廣為傳唱:“如我離開了人間/請把我埋葬在山巔/如果山路太遠(yuǎn)/就把我埋葬在果園/讓我露著笑臉面向西天/再將一束鮮花插在我的墳上。
新疆綠洲上,馬舞的歷史悠久而漫長。雖然缺乏文獻典籍的記錄,但并不能由此斷定“馬舞”的可靠性。在新疆庫車森木賽姆千佛洞和拜城克孜爾千佛洞的壁畫上,馬舞的圖案細(xì)膩而完整,這使得有關(guān)馬舞的傳說成為可信。唐代,段安節(jié)的《樂府雜錄》中的“舞工”條目中記有“馬舞”,并且詳細(xì)敘述了馬舞的表演方式為“身著彩衣,執(zhí)鞭,舞蹀燮,蹄應(yīng)節(jié)?!边@里描寫的馬舞其實在新疆已經(jīng)有著明確的物證。1960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吸引了世人的眼光。伏羲和女媧像的出土,舉世皆驚。同時還出土了唐代泥馬俑:336號墓出土文物的彩繪馬舞俑栩栩如生,三人一組,兩人裝扮成一匹馬,披上馬的裝飾形套,一個人擎著馬頭,雙足作為馬的前肢,另一個人扮做馬的后尾,雙足作為馬的后肢。還有一人頭戴少數(shù)民族尖帽,騎在馬背上充當(dāng)騎手。右手執(zhí)繩,左手揮鞭,面帶笑容,昂首挺胸。
歷史再現(xiàn),實際生活中,新疆大地還有馬舞的驚鴻之影呢?通過專家的艱難考察,“阿特比依”——現(xiàn)今的哈薩克族民間舞蹈進入了專家的視野,這種“馬舞”,哈薩克族人稱之為“阿特比依”。傳統(tǒng)的哈薩克族人一直過著逐水草而居、游牧遷徙的生活,馬是親密而重要的生活伙伴,作為烏孫人的后裔,哈薩克族幾千年來一直視馬為忠誠的伙伴,因而在娛樂之中便自然多了以馬為題材的舞蹈。
《舞馬傾杯曲》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馬舞曲,同樣來自于唐人典籍?!锻ǖ洹贰短埔艨穼Υ司杏涊d?!锻ǖ洹份d:“太宗貞觀末,有裴神符(西域疏勒音樂家),妙解琵琶,初唯作《勝蠻努》《火鳳》《傾杯樂》三曲,聲度清美,太宗悅之?!焙吞谝粯?,唐玄宗對馬舞也是興致盎然,《舊唐書·音樂志》載:“玄宗在位多年,善樂音。若宴設(shè)會,即御勤政樓。即內(nèi)閑廄引蹀馬三十匹,傾杯樂曲,奮首鼓尾,縱橫應(yīng)節(jié),又施三層校床,乘馬而上,忭轉(zhuǎn)自如?!碧菩诤枚冯u舞馬,所以花樣翻新。他經(jīng)常命令舞馬人在場上放三層木板或在大床上,讓馬在舞馬人的指揮下,隨著音樂旋轉(zhuǎn)起舞。更驚人的是,玄宗選拔了幾個力拔山兮的壯士,想欣賞馬舞時,便會隨意指定一個壯士高舉板床,讓舞馬在斗尺之地跳躍縱橫、翩翩起舞。大詩人杜甫對此頗不以為然:“斗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闭f玄宗的確有些過分了,一個姓賈的小孩子擅長雞舞,教會雞跳舞,便被格外恩寵,加官進爵;看個馬舞居然挖空心思想到在板床上舞馬,真是不可思議。
維吾爾族中的“馬舞”,主要模仿馬的各種動作形態(tài),身穿馬舞服飾,通過舞蹈表現(xiàn)形式以模仿馬的各種動作來創(chuàng)造馬的生動形象,有些老演員們演得特別投入,他們把馬的各種動作模仿的特別精彩。一般來說由兩個人來表演,其中一人穿戴馬的模型道具,(馬頭、馬岔、銅鈴鐺、馬鞍、馬尾)手拽馬岔,模仿馬的奔跑動作上場,另外一人,手持馬鞭,緊跟其后,模仿趕馬人,配合跳馬舞的人,表演各種動作。此時音樂開始,演員隨著音樂伴奏,模仿馬的各種動作,邊跳邊唱,并根據(jù)馬的性格特點,編唱與馬有關(guān)的各類唱詞,歌詞風(fēng)趣幽默,唱詞變化巧妙,其表演動作健康活潑,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維吾爾傳統(tǒng)色彩,故長期以來深受維吾爾族人民的喜愛,同時馬舞還表現(xiàn)了維吾爾族人民對生產(chǎn)、勞動及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本文圖片由蔣建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