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鐵山
朋友李春華老師曾赴馬來西亞參加傳統(tǒng)文化培訓。開班第一天的早餐后,她自然而然地開始收拾桌子上的早餐殘留物——粽葉,并準備順帶把一同就餐的一位老人剝下的粽葉帶走。結(jié)果,那位老人謝謝李老師的幫助并說:“粽葉還有他用。”李老師很疑惑:剝下來的粽葉不就是垃圾嗎?還有何用?于是,李老師把自己的粽葉丟進垃圾桶以后,站立一旁,靜觀老人的行為。只見老人很自然地將粽葉卷起來,用包粽葉的絲線扎成蝴蝶結(jié)的樣子。瞬間,桌上堆積如山的、亂蓬蓬的粽葉變得井然有序,成為至少讓人看起來可以觀賞與把玩的花蝴蝶。
聽到這個故事,我很感動。這一片片卷起來的粽葉,這一只只隨手編織起來的蝴蝶真切地展現(xiàn)了老人的詩意精神:他在舉手之間為他人營造出一個彼此關(guān)懷、尊重的文化空間。我們有理由相信,當路人經(jīng)過裝滿“蝴蝶”的垃圾桶時,她或他一定不會掩鼻閃過;負責清理垃圾的工人,一定會更尊重自己的工作,甚至會哼著小曲享受工作的快樂。因為這一只只“蝴蝶”,凝聚了一個普通人的愛與尊重。
有時候,我們的教育過分強化理性精神的價值,相對忽視詩意精神之于人完整發(fā)展的意義與功能。人成為理性狹窄的存在物,教育對象習慣用主客體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去看待人性、人與人、人與世界以及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致使良善的德性以及人生的激情全部消彌于功利化的理性判斷與對象化的價值追求之中?!疤斓刂匀藶橘F?!保ā缎⒔?jīng)·圣治》)人何以貴?“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酥钥少F不僅在于具有至高無上的“理念”“邏各斯”“圖式”等理性精神,還在于具備一種由“氣”“生”“知”“義”編織的、富有詩意的德性精神。
如果我們的教育在追求理性的同時注重學生詩意精神的培養(yǎng),他們就能夠保持一種新鮮活潑的情感體驗面對現(xiàn)實,帶著詩意的眼光看待世界,養(yǎng)成一種純正高雅的審美情趣以及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更重要的,他們能夠?qū)F(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理智與情感圓融互攝為同情、感動、感恩的道德行為,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編織一只又一只德性“蝴蝶”。
【作者系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