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超
(中國石油大學(xué)(華東) 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山東 青島 266580)
?
“仁”之古義:勇壯強(qiáng)力有威儀
石 超
(中國石油大學(xué)(華東) 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山東 青島 266580)
威儀;身體觀;美且仁;予仁若考;即貌言仁
有趣的是,這種“剛猛、尚武”的形象,亦與《詩經(jīng)》中僅見兩次的“仁”字所表達(dá)的意象若合符契。先看《詩經(jīng)·鄭風(fēng)·叔于田》,其文云:
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適野,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9]389-390
詩中與“美且仁”句一同鋪陳的,是“美且好”和“美且武”。對于“美且好”句中的“好”字,《說文》載“好,媄也”,又釋“媄”字曰“色好也”。[10]624兩字互訓(xùn),顯然是對某人身體所具有的美好外形和姿態(tài)的說明?!懊狼液谩睂?yīng)著“飲酒”,具體是指“叔”在飲酒之時所展現(xiàn)的豪邁大氣的儀態(tài)、風(fēng)度和氣質(zhì),或者概括地說,就是指其“威儀”。*“威儀”一詞最早見于《尚書·酒誥》,其所出現(xiàn)的上下文即與天子之飲酒禮相關(guān),具體所指即是天子在飲酒過程中所應(yīng)自持和展示的風(fēng)度、儀表。而“美且武”句,則與“服馬”對應(yīng)。鄭箋曰:“武,有武節(jié)?!盵9]390顯然,“美且武”是對“叔”駕馬馳騁時的矯健身手和他剛勁英武之形象的贊美。我們看到,與“美且仁”句排比的“美且好”“美且武”,都是對男子陽剛、威武之外貌的形容。依此類推,該詩第一節(jié)里面與“居人”對應(yīng)的“美且仁”句,亦當(dāng)指“叔”于平日閑居之時所展現(xiàn)的與同鄉(xiāng)之人相比大不一樣的剛猛尚武、“可畏”而“可愛”*《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畏而愛之”。(參考文獻(xiàn)[13]1194頁)之氣象。
再看《詩經(jīng)·齊風(fēng)·盧令》,其文云:
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盧重環(huán),其人美且鬈。
盧重鋂,其人美且偲。[9]487-489
與前引《叔于田》類似,《盧令》一詩亦描寫一位氣宇非凡的貴族男子。且兩詩句式頗為接近,亦有“美且仁”句,與之并列的,則是“美且鬈”和“美且偲”。對于其中“美且鬈”句內(nèi)的“鬈”字,毛傳云:“鬈,好貌。”[9]488鄭箋曰:“鬈,讀當(dāng)為權(quán)。權(quán),勇壯也?!盵9]488而《說文》則曰:“鬈,發(fā)好也。”[4]183根據(jù)筆者的一項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在古人對男子氣質(zhì)的審美體系中,若有一頭濃密烏黑的長發(fā),乃是陽剛之氣和強(qiáng)壯體魄之體現(xiàn)。[11]因此,鄭箋以“勇壯”訓(xùn)“鬈”,可謂的論。再看“美且偲”中的“偲”字,《說文》曰:“強(qiáng)力也?!盵4]160而《詩經(jīng)》毛傳曰“偲,才也”,鄭箋曰“才,多才也”。[9]489對此,段注“偲”字曰:“亦取‘才’之義申之?!拧玖x,草木之初也。故用其引伸之義?!盵10]374換言之,以“才”訓(xùn)“偲”,乃是借用初生草木的勃勃生機(jī)來比喻青年男子充滿朝氣而強(qiáng)壯有力的生命狀態(tài),亦即許慎《說文》所講的“強(qiáng)力”。質(zhì)言之,“鬈”“偲”二字分別用來形容男子的“勇壯”和“強(qiáng)力”。那么,《盧令》詩中與“美且鬈”“美且偲”排比的“美且仁”句內(nèi)的“仁”字,根據(jù)文勢來看,其義亦當(dāng)關(guān)乎青年男子“勇壯”“強(qiáng)力”的身體狀態(tài)。
辨明了“仁”字在《詩經(jīng)》中的含義特指外在氣象這一點后,似乎亦可順著該理路,對今本《尚書》中僅見一次的“仁”字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該字出現(xiàn)在《金縢》篇中,比上文所論《詩經(jīng)》二首時代更早,涉及的問題也更多,歷代解說紛紜錯雜。因此,很有必要先行簡要地梳理一下人們對該字的詮釋史。
《金縢》篇載武王病危,周公欲以己身代武王而死,并禱告于神祖。其禱文曰:
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zé)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按,對《尚書》及下文所引清華簡,皆有斷作“……考(巧)能,多材(才)多藝”者,本文不從之。另有謂此“能”通“而”、訓(xùn)作“且”者(參考文獻(xiàn)[21]1229頁),可取。本文重在“仁”字,斷句之異無關(guān)鍵影響,下不再注。多材多藝,能事鬼神。[14]196
對其中“予仁若考”句,孔安國傳曰“我周公仁能順父”,孔穎達(dá)疏亦曰“我仁能順父”。[14]196顯然,對于其中“仁”字,孔傳、孔疏皆直引而不釋,對我們考察“仁”字之古義毫無幫助。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則云:“史遷‘予仁若考能’作‘旦巧能’?!肌之?dāng)為‘巧’。”[15]這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據(jù)此我們考察《史記·魯周公世家》所載周公禱祝神祖一事,可以發(fā)現(xiàn),其引《尚書·金縢》文作“旦巧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16]。與《尚書》所載“予仁若考”不同,《史記》僅作“旦巧”,而無“仁若”二字。對于二者之不同,皮錫瑞引江聲語曰:“‘仁若’,衍字也。”[17]就是說,《尚書》所載有誤,應(yīng)依《史記》訂正。此言顯系立足今文經(jīng)學(xué)立場而下的斷語,似有過激之嫌。與之不同,王先謙則以今本《尚書》中的“予仁若考”為古文而以《史記》所引的“旦巧”為今文[18],存其兩說而不下斷語。顯然,王說較皮說更為公允。
那么,此處“仁若”二字當(dāng)作何解?曾運(yùn)乾訓(xùn)之曰“柔順也”。[19]周秉鈞從之,并解此句曰:“我柔順而巧能,又多技藝,能服事鬼神?!盵20]曾、周二氏以“柔順”訓(xùn)“仁若”,雖使原文語意通暢,易于理解,但不知所據(jù)。相比之下,劉起釪引王念孫與俞樾之說似乎更有道理,其訓(xùn)“仁”為“佞”,訓(xùn)“若”為“而”,以“考”通“巧”[21]1229,并譯作“我很有口才,又很機(jī)靈,又多材多藝,能夠服事鬼神”[21]1245,亦可通。*此處以“佞”訓(xùn)“仁”,雖有一定的文字學(xué)依據(jù),但仍不是最優(yōu)選擇。因為在《論語·公冶長》中,孔子曾明確區(qū)別了“仁”與“佞”之不同。其文載:“或曰:‘雍也仁而不佞?!釉唬骸捎秘??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參考文獻(xiàn)[23]294-295頁)對此二字之差異的討論詳見后文。然而,其詮釋策略明顯是將“仁”字改為“佞”字,再依后者進(jìn)行解釋。此舉雖于義理無礙,但難脫“改字解經(jīng)”之嫌。
綜觀以上所引,各家所論皆有未足之處:或直引而不釋,如孔安國傳、孔穎達(dá)疏;或視“仁若”二字為衍文,如江聲、皮錫瑞;或“改字解經(jīng)”,如王念孫、俞樾、劉起釪,以及曾運(yùn)乾、周秉鈞。三種做法雖于文意之理解無甚大礙,但終未盡善。有鑒于此,筆者認(rèn)為,在不破壞經(jīng)文原貌的情況下進(jìn)行解釋,或可有助于我們正確認(rèn)識現(xiàn)有文獻(xiàn)中最早出現(xiàn)的“仁”字之構(gòu)形與古義。換言之,假如確定今本《尚書》“予仁若考”句中的“仁若”二字非衍、非誤,那么就很有必要進(jìn)一步發(fā)掘“仁”字的內(nèi)涵,進(jìn)而找出更加合理的解讀方式。
幸運(yùn)的是,“清華簡”中恰好有一篇題名為《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的文獻(xiàn),其內(nèi)容與傳世本《尚書·金縢》基本一致,這就為我們解決“仁若”二字的問題提供了第一手的權(quán)威支持。而其中涉及“予仁若考”的一句,根據(jù)劉國忠的釋文,乃作:
爾毋乃有備子之責(zé)在上?惟爾元孫發(fā)也,不若旦也,是仁若巧,能多才*按,傳世本均作“材”。但經(jīng)核實,清華簡確為“才”,亦可通。多藝,能事鬼神。[22]
此間“是仁若巧”句中的“是”字,根據(jù)上下文看當(dāng)為代詞,指周公旦,亦即今本“予仁若考”中的“予”;而“巧”字,依前引孫星衍、劉起釪之說,其與“考”字音近形似,可通。因此,清華簡“是仁若巧”句與傳世本“予仁若考”句相當(dāng)一致,直接否定了“仁若”二字為衍文、訛誤的假設(shè)。
這樣一來,孔傳、孔疏“直引而不釋”和王念孫、俞樾將“仁”訓(xùn)為“佞”之“改字解經(jīng)”的做法均不合適。相比之下,以今本《詩經(jīng)》中的“仁”字之古義來解釋本句,似乎成為了唯一的選擇。具體講,所謂“予仁若考”,完全可以直譯為“我的外貌、氣質(zhì)很像(若)祖考”。而愿以己身代武王而死的周公言此,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比武王更適合侍奉神祖。對此,梁濤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據(jù)宗教人類學(xué)研究,古人常常用相貌端正、與祖考有某種關(guān)系(一般是孝孫)的人作尸主,用來迎神。這也說明,相貌端正是侍奉神靈的一個必要條件?!盵12]63
例如,《論語·子路》載樊遲問仁,孔子答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盵23]926與此類似,《衛(wèi)靈公》篇載子張問行,孔子答曰:“言忠信,行篤敬……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23]1065這些都是從顏容、行止、交接等方面來描述仁者之貌。
又如,《論語·公冶長》載孟武伯問仁于孔子而舉公西華以為例??鬃哟鹪唬骸俺嘁?,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23]306雖然“不知其仁”,但對公西華可行賓客交接之儀的能力給予了充分肯定。而從《鄉(xiāng)黨》篇對孔子之描述看,這個評價亦可視作學(xué)者切磋近仁的取徑之一。換言之,這里的“束帶立朝”而“與賓客言”,講的正是仁者執(zhí)行朝堂公務(wù)時所應(yīng)展現(xiàn)的“禮”貌。
再如,《論語·衛(wèi)靈公》載子貢問何以“為仁”。顯然,如何“為仁”的問題所關(guān)涉的正是養(yǎng)成“仁”德之具體修養(yǎng)途徑??鬃拥幕卮鹗牵骸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盵23]1075這是從君子威儀修養(yǎng)途徑中“與朋友交接”[24]13-19之項入手來談仁。斧、刀之于工人,不砥礪不足以為器用;類似地,仁之于君子,若不與賢者、仁人為友來互相切磋,則亦不足以增進(jìn)之。另外,孔子所謂“朋友切切偲偲”[23]941、子夏所謂“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23]1310、曾子所謂“以文會友,以友輔仁”[23]878等也都是此意。此即仁者與同儕問學(xué)時的勤勉之貌。
同樣以“為仁”一事向孔子請教的還有原憲。《論語·憲問》載:“‘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23]948孔子雖言“不知”其“仁”,但若能做到不使“好勝”“自矜”“忿恨”“貪欲”[25]149之念外露于形,已實屬不易(“難矣”),此亦可看作孔子對“克己復(fù)禮”思想之“四勿”解讀的另一版本。歸根結(jié)底,同樣是以貌論仁。
此外,在《論語》中,“即貌言仁”之最明顯的兩例,即是“……令色,鮮矣仁”[23]16;1225和“剛、毅……近仁”[23]940。綜合言之,所謂“仁”者之貌,即“威而不猛”[23]505;1370;1371。具體講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23]1371子夏亦曰:“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23]1315這樣的描述,可以說與《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所言“有威而可畏”“有儀而可象”的令人“畏而愛之”的君子“威儀”[13]1194相當(dāng)一致??梢姡组T之論“為仁”之學(xué),與前代君子之論“威儀”修養(yǎng),有著明顯且密切的繼承關(guān)系。誠如春秋君子之威儀觀可以細(xì)分為“顏色、容貌、舉止、言語、交接”[24]13等諸多子項,孔門之“仁”亦可于上述各個子項中得到體現(xiàn)和訓(xùn)練。
而在《論語》所有“即貌言仁”的討論中,出現(xiàn)最頻繁的主題則是“仁”與“言語”之關(guān)系。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浮夸、矯飾的言語絕非仁者所有。《學(xué)而》和《陽貨》二篇皆載孔子之言曰:“巧言……鮮矣仁!”[23]16;1225《衛(wèi)靈公》篇又載“巧言亂德”。[23]1115而所謂“巧言”,即是“佞”。對此,《公冶長》篇載:“或曰:‘雍也仁而不佞?!釉唬骸捎秘坑艘钥诮o,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23]294-295從“仁而不佞”一語來看,提問者對于冉雍頗為欣賞。所謂“佞”,在提問者的理解中,具有“高材仁巧之美義”而非“口諂口給之惡義”[23]294,大概時人以“口才之美者為佞”[23]294?!柏痹诋?dāng)時并非只有貶義。所以,提問者之本意在于“美其(冉雍)優(yōu)于德,而病其短于才也”[25]76。這種評價,或可看作一種基于時人的流行觀念而對冉雍提出的善意建議??墒牵鬃用鎸μ釂栒邔τ谌接旱倪@種評價,卻顯得很“火大”,一再斥之曰“焉用佞”。由此可知,在孔子看來,不佞者或許也“不知其仁”,但佞者“御人以口給”,卻將“使人喪其所守”[25]167,一定會“屢憎于人”。所以,對于后者,孔子的態(tài)度一定會是“知其不仁”,也就是所謂“鮮矣仁”。
另一方面,質(zhì)樸、中肯的言語近于仁者所有?!蹲勇贰菲浛鬃又栽唬骸啊?、訥近仁。”[23]940而所謂“木、訥”,也就是“讱”。對此,《顏淵》篇載:“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唬骸溲砸沧?,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23]826-827顯然,孔子之回答重在“為之”,而以“言之”為其次。進(jìn)而可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的“仁者”,并不是呆頭呆腦、行動遲鈍的;相反,仁者“敏于事而慎于言”[23]52,“訥于言而敏于行”[23]278,即仁者之智在于深思敏行,而不在于言語夸飾。*《論語》(參考文獻(xiàn)[23])中涉及言行關(guān)系的語錄還有很多,如《為政》篇載:“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97頁)《里仁》篇載:“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276頁)《公冶長》篇載:“子曰:‘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313頁)《子路》篇載:“子曰:‘君子……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892-893頁)《憲問》篇載:“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999頁)又載:“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1010頁)這些地方所言,皆以仁者之德在行不在言。皇疏引王弼語“志成*原文“成”字作“淺”,于義理不合。程樹德《集釋》引作“成”(參考文獻(xiàn)[23]826頁)。茲從后者。則言疏,思深則言讱也”[26],深得此旨。心志已成,思之已深,篤行之而已矣,何待乎多言?由此可知,“仁者”并非不能言,而是思之彌深、其言也疏,行之彌篤、其言也讱??傊?,“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23]951
最后,我們不妨以一段孔子答子張問仁之言,來對《論語》中“即貌言仁”之內(nèi)容作一個小結(jié)?!蛾栘洝菲d:
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澳苄形逭撸谔煜聻槿室??!薄罢垎栔!痹唬骸肮А?、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23]1199
行文至此,似可得出如下結(jié)論:以前代君子的“威儀”標(biāo)準(zhǔn)來規(guī)訓(xùn)身體之呈現(xiàn)與運(yùn)作,使美好的人格意義滲透其中,乃是孔門“為仁”之學(xué)的重要內(nèi)容和特色。然而由于理論視角的不同,前輩學(xué)者對此罕有深入關(guān)注,相反,對于“仁”概念之內(nèi)在的、形上化的面向則用力甚勤。這種理路,本來無可厚非。但是,鑒于孔門“為仁”之學(xué)的親身性和實踐性,我們也不可不顧其“即貌言仁”之內(nèi)容的外在、具體的操作性說明。這也是“仁”概念之豐富性本身對我們提出的要求。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221.
[2] [清]阮元.揅經(jīng)室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3:179.
[3] 郭沫若.十批判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87.
[4] [漢]許慎.說文解字[M].[宋]徐鉉,校定.北京:中華書局,2013.
[5] 胡吉宣.玉篇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214.
[6] 周祖謨.廣韻校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1:53.
[7] 龐樸.“仁”字臆斷[J].尋根,2001,(1).
[8] 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dá),疏.毛詩注疏[M].朱杰人,李慧玲,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0]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1] 石超.規(guī)訓(xùn)與懲罰的展示場——身體政治視閾下的髪[J].理論月刊,2014,(10):90-94.
[12] 梁濤.郭店竹簡與思孟學(xué)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8.
[1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4] [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5]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陳抗,盛冬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326.
[16]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516.
[17] [清]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M].盛冬鈴,陳抗,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292.
[18] [清]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M].何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603.
[19] 曾運(yùn)乾.尚書正讀[M].黃曙輝,點校.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150.
[20] 周秉鈞.尚書易解[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141.
[21]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2] 劉國忠.走近清華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5.
[23] 程樹德.論語集釋[M].程俊英,蔣見元,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24] 石超.儒家“容禮之學(xué)”探析[J].學(xué)術(shù)交流,2015,(4).
[25]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6] [梁]皇侃.論語義疏[M].高尚榘,校點.北京:中華書局,2013:300.
〔責(zé)任編輯:余明全〕
2016-04-10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fèi)專項資金資助項目“身體觀視域下的儒家修養(yǎng)論研究”(15CX04133B);中國石油大學(xué)(華東)科研啟動經(jīng)費(fèi)資助項目“早期儒家‘修身’論研究”(YJ201501025)
石超(1985-),男,內(nèi)蒙古包頭人,講師,博士,從事中國古代哲學(xué)與身體哲學(xué)研究。
B222
A
1000-8284(2016)10-0036-06